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探究
時間:2022-09-21 02:08:12
導語: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進程加快,成績值得肯定。為推進我國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的進一步科學發展,應從系統思路出發,堅定信心補短板,不忘初心堅持教育本質目標,創新思路,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切實研究和分析應對現階段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應解決的理念與現實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
0引言
科學技術是人類發展史上的精靈,是科技精英汲取人群智慧創造的人類文化精華。科學技術本質具有繼承歸納性與開拓引領性的雙重屬性,即是對前時代科技智慧的匯總與發展,又是現時代各項領域改革的推進器和方向標。現代信息技術集中體現了科學技術的雙重屬性。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對于當前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的系統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系統思路推進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具體指從信息化教學的整體出發,以全面與發展的眼光,對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的科學而深入的思考。
1實事求是,全面認識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起步較晚,信息化教學方式方法上研究不足。相對本科院校,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起步較晚。高職院校教師身負雙重責任,即是基礎理論的傳授者,又是基本技能的培訓者。信息化教學環境下,要求高職院校教師還必須努力學習掌握現代信息化教學技術。因而對本就身負重任的高職院校教師來說,難免產生負擔心理,認為信息化教學使得工作要求增多、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都大幅提升,從而導致積極參與度不高。一份針對河北省24所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232名教師中,130名教師沒有參加過信息技術培訓,占56.03%。相應產生了信息化教學方式方法研究不足的問題。例如,南京某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教學平臺建成后,由專業課教師負責平臺維護與資料更新,工作僅限于簡單的上傳資料、查看作業,而視頻制作、flash制作等缺乏專業培訓與指導。導致教學手段、方法單一,落后于教學信息技術的發展。針對此類問題,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明確指出“職業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信息化需要著重加強的薄弱環節”。
(2)過度追求信息化技術的軟硬件投入和全方位使用,相對忽視開發具有高職特色的立體化多層次信息化教學資源以陜西省為例,陜西省高職院校學生來源大致有3類:單獨招生、高考普通招生、三校生招生。學生的教育背景、學習經歷、學業水平、學習能力等均存在很大差異。其中,學業水平和成績最好的是高考普通招考生,這部分學生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愿望,大多數都希望可以在畢業時參加專升本考試,取得更高學歷。而三校生因為來自職業高中、技術學校,因而,高職階段完成基本學業,是他們的主要學習目的。因而,各高職院校應從學生的實際差別出發,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從而才能體現和落實當代教育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切實的幫助。
(3)過度重視個體院校對于信息化教學的獨立研發,相對缺乏信息化教學的校企與校校合作交流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具有較強的職業屬性,因而,在信息化教學建設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帶有行業或職業特征。因而,校企合作應引起信息化教學建設者們的足夠重視。既可以由企業參與信息化教學平臺特別是技能實訓等相關內容設計與運行,也可以由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撐。校校合作則有利于發揮高職院校的集體智慧,進行資源整合,提高信息化教學資源使用效能。
(4)過度強調提高學生對于信息化教學的參與度,相對忽視了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匹配度。豐富的圖文音像,是信息化技術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法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運用信息化輸入輸出的人機交流方式。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這一點尤其明顯。學生技術技能的有效提升,需要科學示范和反復訓練,示范環節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信息載體內容的可重復播放性,有利于學生反復領會,多次觀摩。然而,在訓練環節,情況就不一樣了。由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因而,客觀要求教師盡量與學生進行充分個體交流,準確把握并跟進學生個體對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素質教育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等,現實需要師生之間充分的面對面交流,不宜簡單用數字化平臺的機械人機交互方式取代師生之間的人際情感溝通,而要協調配合,靈活使用,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出發,以教育教學內容決定教育教學形式,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屬人特性。
2創新思路,全面促進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
(1)重視教育教學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合理使用,突破技術的個體局限性,運用教育教學數字化平臺,整合多種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范圍和時空,增強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立體性與層次性。相對一個已建成的信息化教育教學平臺,教師不一定要整體全部運用在課堂中,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選取其中部分模塊靈活使用,或借用其他平臺的模塊配合使用,并可在運用的時空上進行創新和整合。例如,平臺的作業模塊,不僅可以常規地運用于課后集體作業,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布置分類作業;互動模塊,我們除了常規在課堂互動時使用,還可以在課后與學生個體互動時使用。討論模塊,即可以拿來進行問題討論,也可以用來進行學生個體問題講解。總之,只要有利于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各種模塊應在具體運用模式上不拘一格,要從學生的不同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出發,融會貫通、靈活使用各種平臺及模塊,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個性整合,才能更好地體現和實現技術為教學服務的初心宗旨。
(2)創新思維,拓展信息化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范疇
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為信息化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日益廣闊的空間。例如,可將現代通訊技術及通信平臺(如微信、騰訊等),與數字化教育教學平臺結合運用。廣義的信息化教學本身就內涵有現代通訊信息方式參與教學的內容。無線技術的迅猛發展,無線通訊終端的大量普及,使得我們運用無線通訊技術實現教學目的,成為一種普遍可行、學生參與度高且成本低廉的優選信息化教學模式。如微信平臺,班級建立一個微信群,掃二維碼即可點名,便捷又有趣。布置作業、課后討論、答疑解惑,也都可以在微信平臺中輕松實現。不需要另外購買和配置教學軟硬件,即可便捷實現教學目標,這是現代通訊技術的附加功能,卻可以成為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的良好途徑。
(3)遵循系統原則和互助原則,整合促進高職院校信息
化教育教學發展系統原則,指信息化教育教學的發展應著眼全局,協調共進。例如,在新技術的選擇上,應選取與現有技術設施配合度高的新技術,使得增加的新信息技術與原有的技術形成整體系統。新技術及模塊、原有技術及模塊之間彼此配合,有助于發揮信息技術的系統整合功能,收獲基于技術系統的更加顯著的教學效益,實現高職院校內部規范有序,協調共進的信息化教學秩序。例如素質教育數字化平臺建設,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數字化平臺,應與學院內部已有的黨政、團委、學工等部門的教育平臺形成整體系統,在工作中有利于協調同步,在技術與資源運用上有利于資源共享,優化應用效益。
互助原則,指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應充分加強校企與校際合作。高職院校要在新形勢下追趕超越,補足信息化教學的短板,需要發揮校企及院校間互幫互助作用。要充分運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平臺的溝通學習功能,高職院校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共進共榮,形成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進的和諧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新時代,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建設也應邁開更新更快的步伐。雄關漫道真如鐵,我們應恢弘志士之氣,以團結堅定的態度共同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更新挑戰,以虛懷若谷的態度不斷學習專業領域和信息技術的全新技能,以“為人民服務”的堅定初心繼續前行,努力探索信息化教學的未競領域。相信經過全體高職人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能夠迎來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的高峰時代。
參考文獻
[1]林書兵,張倩葦.我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20年研究述評:借鑒、變革與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9):103-110.
[2]朱艷茹.校園數字化平臺建設與運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19):12.
[3]黃博,孫鵬嬌.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6(5):177-178.
[4]劉紅.基于網絡教學平臺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成都:時代教育,2014(10):1-2.
[5]崔勇.河北省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2(6).
作者:關翠玲 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數學建模教育教學的研究與思考
- 下一篇:民辦高校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