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據地教育創新經驗
時間:2022-12-06 08:48:13
導語:抗日根據地教育創新經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堅持教育必須為抗戰服務的教育政策的創新、在職干部教育居于首位的教育理念的創新、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內容的創新,培養出大批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才,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深入研究這一課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為了抗戰需要,在抗日根據地內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抗戰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突破陳舊的教育模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而有創新的教育措施,為實現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深入研究這一課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圍繞抗日根據地教育創新的歷史經驗和啟示略作探討。
1教育必須為抗戰服務的教育政策的創新
教育政策的創新應立足于我國的實際國情。全面抗戰爆發后,實行為抗戰服務的教育政策是全民族的緊急任務。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中制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其中明確提出:“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彼枷胝谓逃撬泄ぷ鞯纳€。為了使抗日根據地的教育有效的為抗日戰爭服務,中共始終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從思想上來喚起干部和群眾的革命覺悟,提高民眾的政治參與度。教育體系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而只有文化知識、科學技術、軍事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如果一個受教育者沒有從思想上獲得提高,沒有一定的革命覺悟,光講組織性,紀律性是不夠的,如果群眾沒有對革命理論和革命道路的自信,就會失去斗志任人宰割,更無法堅定而勇敢的去為抗戰的勝利而奮斗,為建設自己的家園而努力。為此,中共在革命根據地開辦全日制的小學和中學,還辦了各級各類的干部訓練班,包括高級和初級干部訓練班,在抗日根據地積極開展掃盲運動,中共針對農忙無法參與學習的情況專門開辦了夜校,冬學識字班和俱樂部。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把干部及群眾召集起來,教員不僅教授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舉辦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采用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向干部和廣大群眾宣傳積極抗戰的革命任務,使人民認識到實現民族解放的重要性。實踐證明,抗日戰爭時期在根據地內實行抗戰教育,使教育為抗戰服務,這一政策的制定和貫徹都是正確的。寓教于樂,不僅能提高了廣大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們的思想政治覺悟,人民的參戰熱情高漲。也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的干部人才。這一政策無疑對當時的時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在職干部教育居于首位的教育理念的創新
通常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學校教育,但在戰火連天的抗日根據地,必須把干部教育擺在第一位,這是由特殊的歷史背景決定的。為了更好地開展組織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軍隊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就必須把在職干部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1)干部在人民群眾中起帶頭作用,是宣傳中共方針政策的重要群體,處在組織群眾和帶領群眾英勇戰斗的重要位置。而抗日根據地的干部,大部分是抗日戰爭開始后參加工作的新干部,新干部的文化素質和政治素養都需要迅速提高。即使是抗戰前參加革命的老干部,有些人雖然讀過許多馬列的書,但只是教條式的,不懂得讀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甚至還有文盲不識字或者很少識字的,很難學習黨的方針理論。而干部的政治文化素養不高,直接影響著中國革命事業的成敗,只有各級各類干部都能站定自己的崗位,通過工作和學習不斷進步,才可以肩負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交給的千斤重擔,為革命勝利英勇戰斗。2)抗日根據地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干部去做,需要培養大批優秀干部。在殘酷的戰爭年代,尤其是軍隊干部常有犧牲,需要源源不斷的得到補充,而且隨著抗日根據地的日漸擴大,需要干部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從中共政府到地方群體,從前線戰場到后方陣地都不能缺少干部的領導。面對這種情況,如果只是用辦干部學校一種方式來解決干部來源問題,顯然是行不通的,并且抗日根據地資金短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只有大辦在職干部教育,才可以迅速的培養出大批的優秀干部人才。為了防止在革命的緊要關頭和實際工作中出現不必要的錯誤,使干部真正懂得我國的實際國情,準確理解和掌握黨的方針政策,就必須加強在職干部教育。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內容的創新
在革命戰爭的特殊背景下,經濟受到封鎖,物資極度匱乏,前線戰場和抗日根據地內都需要大量的物資,為了使教育不與實際脫節,在抗日根據地繼續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聯系更為重要和迫切。首先,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抗日根據地人民的生活遭受戰爭的迫害,加之自然災害頻發,人民生活極度困難。面對這種情形,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把領導人民群眾發展生產放在重要位置。在抗日根據地內,不僅成人要忙于生產,而且兒童在學習的同時也要參與到生產中去。各級各類干部更要做好榜樣,積極投身到大生產中。其次,教育與生產勞動脫離必然會導致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只有把教育和生產勞動這兩者結合起來,知識分子才能深入群眾,了解實際,養成勞動的習慣,成為真正具有實踐經驗的腦力勞動者。而擁有實踐經驗的體力勞動者在接受教育之后,才能更好的發展生產,提高政治參與,為支援抗戰服務。正因如此,即使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革命根據地在實施干部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中,依舊注重將勞動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即發展了生產,也使教育達到了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宋薦戈,張騰霄.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史[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
[2]芮鴻巖.建國初期中共教育方針政策的三維向度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0.
[3]劉婷婷.抗戰時期教育救助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4]謝彥華.論山西抗日根據地小學教育特殊的經濟條件[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4(4):106-107.
[5]賈鋼濤.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教育[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2):128-130.
[6]張金川.建國初期教育思想[J].河北大學學報,1995(4):44-46.
[7]馮毅主編:《太岳革命根據地教育文獻選編》.[8]業務教育與政治教育[N].解放日報,1942-03-02.
作者:安莉 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 上一篇: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策略探索
- 下一篇:鋼琴作品在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