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教育理念批判性思考

時間:2022-10-16 10:07:38

導語:理想國教育理念批判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理想國教育理念批判性思考

【摘要】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位提出系統化教育理論的思想家柏拉圖,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認為教育是實現“理想國”的重要手段,并就此勾畫出了培養哲學王的藍圖,然而這種教育理念就當下而言,是并不適用的。本文從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兩個方面,結合現實的教育環境對《理想國》中的教育理念展開批判性思考,認為《理想國》中的教育只是政治的手段,不是單純的啟蒙。

【關鍵詞】理想國;教育理念;批判性思考

一、關于教育的目的

在《理想國》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哲學王。《理想國》第二卷,當蘇格拉底和格勞孔在討論一個城邦所需要的各種職業時,發現護衛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不僅需要有比別人更多的空閑時間,還需要有最豐富的知識和最多的訓練。(第二卷,59頁)而他們隨后所進行的漫長的討論就是圍繞如何2017年第33期教育護衛者而展開。所以,在《理想國》中,教育就是為了培養護衛者,即哲學王。柏拉圖所要培養的哲學王具備了其哲學觀點中人類最優秀的品質,即,“美和善的城邦護衛者天性里把愛好智慧和剛烈、敏捷、有力這些品質結合起來了。”(第二卷,62頁),不可否認,哲學王所具有的品質確實是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因為從柏拉圖開始,物質世界和理念世界分離的二元論觀點就已經形成。就這兩種世界體現在人類身上就是身體和思想相區別又相互影響。柏拉圖對哲學王的描述,覆蓋了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兩方面,且哲學王在這兩方面都幾乎達到了一種我們能想象到的完美的狀態。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真正的出路便是哲學家掌握政治大權,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但是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而純粹的哲學家和純粹的政治家都無法勝任拯救當前政治狀況的重任。一個真正的哲學家應該是一個既掌握哲學學術知識的哲學家還應是一個掌握豐富的政治學知識的政治家。這種理想追求,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理所當然。如果每個人都能夠被培養成哲學王一樣的人物,那這個世界可以稱得上完美。但事實并非如此。從柏拉圖的目的性來講:柏拉圖將哲學和王結合了起來,其目的是使哲學王作為一個統治者,總的來說,這樣做并不單純。使哲學王得以可能,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這個人必須是身體素質和理念素質上接近完美的哲學家;其二是,這個哲學家愿意在找到太陽后重新回到洞穴,作為一個王,啟蒙大眾。由于柏拉圖將啟蒙的職責和王的職責并同,這樣就有可能導致啟蒙職責的不自由,受到王職責的限制。因為作為一個城邦的統治者,不僅要考慮如何提升公民的身體和理念素質,還要考慮如何維護城邦穩定。在如今社會,作為啟蒙者的學者或教師和作為國家管理者是分開的。啟蒙者更自由,更單純。但在柏拉圖那里,受王這一職責的限制,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啟蒙。而這種受限,具體體現在下文要講的對哲學王的培養過程之中。

二、關于教育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選拔的過程,也就是競爭的過程。這一選拔、競爭過程從出生到成為哲學王,一直都在進行中。《理想國》中,將教育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出生到二十歲,進行文藝和體育教學;第二階段從二十歲到三十歲,進行科學教學,科目包括數學、幾何、天文、音樂;第三階段從三十歲到三十五歲,進行辯證法教育。最后,只有掌握了辯證法擁有了善理念的哲學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為原型,塑造人間的理想國并護衛著它。(第七卷)經過這樣的層層選拔之后,被選拔出的人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但在輪到他值班的時候,他們每個人都要不辭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務,為了城邦而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同樣,經過這樣的選拔,最后可以擔當國家統治者的哲學王無疑是最優秀的。對于王這一責任而言,這樣的選拔非常合理。同時,在柏拉圖這里,不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值得贊賞。但對于對民眾的教育或者啟蒙而言,這樣有失公平。1.殘疾者和智力較低或不正常者被排除在外,不符合受培養的資格,很容易被淘汰。2.奴隸的兒女不符合受培養的資格,天生無法入選。3.荷馬、赫西俄德等不利于國家統治的詩人以及音樂家的作品,不能成為教授內容。4.學習文藝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節制的美德,節制在一定程度是即是順從。5.學習數學、幾何學、天文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幫助人較為容易的把握善的理念。而上述問題的出現只有利于思辯性的哲學發展,不利于現實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柏拉圖對理念世界的重視和對現實世界的懷疑。他認為現實世界的物質以及技藝都是不確定的,而只有數學知識和理性知識才屬于真正的知識,而真正認識的本源就是統攝一切善。柏拉圖對善的追求,體現在理念世界,就是對哲學思辯的追求;體現在現實世界,就是對強健身體的追求。所以,從柏拉圖哲學二元論的觀點出發理解哲學王的這一選拔過程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對處于當下社會以現實為主的我們而言,柏拉圖的觀點無異于只是一種尋求精致的理想。而且,這種精致排除了人性,理性主導一切。單純依靠思辯理性的教育,并不會讓人們得到完全的啟蒙。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奴隸,身心殘疾者不具備受教育的資格和容易被淘汰有失公平。現在不存在奴隸制,這個問題消失。但貧富差距導致的生活不自由依然需要解決。注重思辯,不注重技術的實用性影響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總結

這一系列問題都是當下社會所要面對的,但對于柏拉圖而言,最大的問題還是將啟蒙和權力的結合而帶來的雙方的不自由。啟蒙應當主導權力,權力應該作為啟蒙的輔助。《理想國》中守護者的出現是為了在戰爭中保衛國家,但突破國家的限制,權利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啟蒙則更自由。因此,柏拉圖的《理想國》,教育只是政治的手段,不是單純的啟蒙。

作者:耿慶娟 單位:浙江大學

參考文獻:

[1]柏拉圖[著].理想國[M].譯林出版社,(古希臘),2009.

[2]趙敦化著.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