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管理論文
時間:2022-10-16 10:12:58
導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是對應用技術型高校教育過分專門化導致人片面發展的一種修正與超越,但由于起步晚,通識教育理念和條件薄弱,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教育質量普遍不高。為改變此種現狀,優化通識課程管理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針對應用技術型高校在通識課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提出了對策。
一、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課程管理存在的問題
課程管理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有組織地協調人、物與課程的關系,指揮課程建設與實施,使之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概括而言,課程管理包括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等三個環節[1]。目前,應用技術型高校在通識課程管理中存在著課程設計隨意化、課程實施形式化、課程評估溫柔化等問題。
(一)課程設計隨意化
課程設計是課程如何設立和安排的問題,是課程管理的準備階段。縱觀當前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課程設計,存在著嚴重隨意化傾向,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對通識教育內涵缺乏認識性。通識課被一些領導和管理部門簡單地理解為“讓文科生學點自然科學知識,讓理科生學點人文知識”,這種自上而下整體對通識課內涵認識的不到位,嚴重導致通識課程管理意識及措施的滯后。二是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根據課題組對武漢五所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教育調查發現,學校開課主要是依據學校師資情況來設置。比如文科院校多開設人文社科課程,理工院校多開設自然科學課程,毫無設置標準和系統性。三是課程資源缺乏,質量不高。由于師資力量有限等原因,通識課程的開設僅停留在“量”上,而沒有“質”的發展,甚至還有部分教師濫竽充數,開設一些不適宜和沒有價值的課程。
(二)課程實施的形式化
課程實施是課程如何運行的問題,是實踐課程計劃的過程。縱觀當前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課程管理的實踐,存在著課程實施流于形式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教學方式單一。受通識教育條件限制,通識課通常采取大班授課,教學方法也較單一,多數仍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灌輸的方式,極少采取小組討論、研討和獨立研究等新方式,教學效果不佳。二是教學監管缺失。大多數通識課開設在無人監管的晚間,教師應付了事,甚至有些教師為了消磨時間,就弄些好玩卻缺乏內涵的內容糊弄學生,甚至整堂課播放視頻,這是對師生雙方時間、精力、資源的無端空耗。三是學生不重視。很多學生對通識課程存在嚴重誤解和輕視,選課盲目、選而不修或修而不認真,混學分的不乏其人,通識課程淪為流于形式的填補課。
(三)課程評價的溫柔化
課程評價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也是課程改進和發展的起點。成功的課程評價將所有的教學部門卷入其中,既能刺激教師改進課程,又能刺激學生認真對待課程,使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都受益無窮。但實際上,應用技術型高校在通識課程評價中存在著“太溫柔”的問題。一方面表現為管理機構對教師評價的溫柔化。很多應用技術型高校鼓勵青年教師開設通識課,至于質量和教學效果如何不在考慮之中,既無規范的課程開發審議制度,也無嚴謹的課程評價篩選制度,更無嚴格的課程管理問責制度,教師“敷衍了事”也毫無影響,這樣“溫柔”的管理又怎能激勵教師去認真對待和改進通識課。另一方面表現為教師對學生考核評價的溫柔化。除了教育部規定的必修通識課程有統一規范的考核外,大多數選修通識課都由任課教師自主決定考核方式并自行批閱,學生成績好壞全憑教師一人決定,主觀性強烈,且一般只要參加了最終考核都能通過,造成學生通識課“學分好混”的錯覺。
二、應用技術型高校優化通識課程管理的對策
(一)從學校層面的優化
通識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各方面資源的配合,沒有自上而下的科學領導通識課程管理將舉步維艱。因此,從學校領導層面進行優化是第一步。1.增強通識課程管理意識很多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教育出現上述問題其實是意識問題。因此,加強宣傳工作使通識教育概念深入人心是首要的。如在開設通識教育最早、最好的哈佛大學,當年負責通識課程的院長在開課之前寫了長達24頁的《致全校教師的公開信》和35頁的《致學生書》,讓教師與學生參與到通識課程建設的討論中,之后又多次召開研討會,還在學生人手一本的《哈佛大學學生手冊》中介紹了通識教育的理念、課程設置和課程要求等,這個經驗值得應用技術型高校借鑒,自上而下讓師生意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并得到師生的理解與支持,創造推行通識教育的良好校園氛圍。2.健全通識課程管理機制機制建設可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是保障通識課程管理達到預期目標的重要手段。第一,健全課程審議機制。規定通識課程開設從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經資深專家審議,審議通過方可開設。第二,建立教師激勵機制。一門優秀的通識課甚至需要教師投入比專業課更多的精力,因此可酌情減輕通識課教師的基本課時量,并在考核評優中適當地向通識課教師傾斜。第三,建立課程評估機制。對通識課程開課、選課、教學、考核等各環節進行評估,對不達要求的課程予以警示直至停課。第四,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國內外很多名校都設有通識教育建設專款,應用技術型高校可借鑒此法,在人財物方面對通識教育進行支持。3.打造優秀通識課程師資隊伍打造一支優秀的通識課師資隊伍,是應用技術型高校提升通識教育質量的必經途徑。第一,建立通識課教師崗前培訓制度。通過培訓加強教師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并培養教師通識教育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第二,建立通識課教師準入制度。在遴選教師時,不應只看教師的學歷職稱,更要看重教師的教學能力。可組織試講并對相關教學文件進行審核,評估合格的教師才能開設通識課。第三,加強通識課教師的梯隊建設。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課程不僅要由校內校外的有經驗教授開設,更要依靠一線任教的青年教師。學校應為他們提供校內外培訓進修的機會,把他們培養成通識課程主講教師的梯隊成員。
(二)從教師層面的優化
作為課程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教學態度、內容、方法直接影響著通識教學質量,也是應用技術型高校優化通識課程管理的第二步。1.樹立積極的教學態度態度是處事之源,好的教學態度是好的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障[2]。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課教學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不在于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問題,而在于教學態度消極。教學能力可以在后天的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升,但教師只有先端正自己的態度(即使無人監督,也能認真對待通識課程),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同時,教師積極的教學態度還會對學生產生積極正面的激勵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2.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目前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課呈現出教學內容傾向于專業課內容和安排過于淺顯粗俗化兩大趨勢,這樣的通識課既難以引起學生長久的興趣,也無法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教師一定要結合通識理念和課程性質進行精心挑選,避免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和粗俗化,并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哪里精講、哪里泛講、哪里讓學生自主學習都要合理安排。3.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多樣化靈活的教學方式更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如國內外一些名校的通識課采取了小組討論、小班教學、助教制、慕課和網絡課堂等形式。實事求是地講,目前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課實行小班教學不太現實,但并不意味著大班教學就不能獲得良好效果。“聰明的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有時通過穿插一些主動學習的方法,如運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學習技巧,那么擴展討論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彌補班級大帶來的缺憾,甚至比在小班或中班型班級更具活力、更吸引人。”[3]可見,即使是大班授課,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也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從學生層面的優化
學生既是通識教育的對象,也是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因此,應用技術型高校要優化通識課程管理離不開學生層面的考慮。1.加深通識認知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是保障通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前提。但據課題組對武漢五所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教育調查發現,有高達59.18%的學生對通識教育的內涵及目標表示不太清楚或僅了解一點。同時,學生選修通識課的目的不是出于興趣或是對專業有幫助,還有的是為了湊學分才不得已選修的。在如此求學心態下,通識教育要想取得實效無異于天方夜譚。解決這一困境,學生首先要在思想層面加深對通識教育的認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通識課程的學習中來。2.參與課程管理從課程設計、實施到評價的整個管理過程中,都關系著學生的切身利益,學生有權利也有能力參與其中。但在幾乎所有應用技術型高校通識課程管理中,學生除了參與過課程評價外,課程的設計開發與實施似乎與學生沒有任何關系,當然,學生本人也未意識到有何不妥。而實際上,學生對通識課管理的參與不足無意中削弱了學生對通識課的熱情和認可度,不利于通識課改革的良性發展。因此,要優化通識課程管理,不可忽視和剝奪學生參與課程管理的機會,讓學生適當地參與到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當中。3.學會自主學習通識課程的學習時空是有限的,但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是無限的。通識課程要達到長期有效的作用,學生自主學習才是關鍵。就如《學會生存》一文中強調的:“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4]學會自主學習也成為通識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新時代的大學生要想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適應社會的需求,必須學會自主學習,充分利用大學里豐富的教學資源,設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計劃、挑選學習策略,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不斷提升自我的綜合素質,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作者:衛鳳嬌 單位: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課程管理[EB/OL].[2015-11-08].ktjx.cersp.com/course1/sKczy/sSkja/shang/200705/38.html.
[2]雷艷生.淺談教學態度影響教學質量[J].黑河學刊,2012,174(1).
[3][美]羅曼.掌握教學技巧[M].洪明,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29.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206
- 上一篇:理想國教育理念批判性思考
- 下一篇: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