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圖教學改革與實踐分析
時間:2022-02-05 11:20:15
導語:機械制圖教學改革與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針對目前普通本科“機械制圖”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必須對“機械制圖”教學模式和內容進行全面改革并實踐,當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機械制圖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客觀條件,因此,“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勢在必行。
關鍵詞:機械制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
《機械制圖》作為工科專業必修的一門技術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樣、空間形象思維、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是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圖形學和繪圖軟件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機械制圖》課程授課模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所以《機械制圖》教學改革與實踐必須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改革必須要有新思路,注重創新,在當今市場經濟需要和科技高速發展下,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需求和教學內容模式,基礎理論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突出應用性、強調實踐性、注重針對性,為教學重點;精選教學內容、圖例和測繪方法,體現我國高等應用型本科制圖教學特色。所以,如何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內容與模式,加強實驗教學環節,更新實驗內容,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設計水平,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為此,圍繞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從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方面進行改革與實踐。
1理論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與實踐
1.1理論教學環節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近年來的抽樣調查發現,學生的空間思維表達能力較差,主視圖或其他視圖投影關系分辨不清,導致作圖不規范,對零件圖和裝配圖所應表達的內容比較茫然,不能把零件圖所表達的內容與裝配圖聯系起來,導致零件圖的結構與裝配圖不一致,圖形表達不完整,在畢業方案設計時,有些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用草圖把方案表達出來,或者徒手繪制能力差,草圖表達不合理,導致后面的相關計算無法進行,最后設計出來的東西不切合實際,最后學生繪圖變成抄圖,還有不少學生對螺紋連接、鍵、銷、齒輪、軸承、彈簧等標準件和常用件的視圖表達沒有很好的理解練習,對一些特殊的規定畫法和簡化畫法更是沒有主動學習掌握,對零件的尺寸標注,特別是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標注,存在重復、漏標、書寫不規范等,裝配圖中的配合公差與零件圖上的尺寸公差和偏差對應不起來等。另外教學過程中大篇幅的講解圖解法求交點、交線、實長、夾角、面真形等問題,忽視學生的空間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由于過分強調圖解法,后面的組合體體投影與形體構思、機件常用表達方法等內容講解時間短,學生不能建立較強的空間立體思維感。另外,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CAI課件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增加課程教學的生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減少教師的勞動強度、縮短教學輔助時間。但有了課件后,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課件,甚至有的教師變成“放映員”,學生被動聽課件。教師不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思維授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過于老套呆板。因此,要想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必須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加以創新與改革。1.2理論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為適應現代工程設計對制圖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需求。并針對本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從教學內容上進行優化改革。傳統制圖課程的內容可分為四部分:①制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雖然國家制圖標準規則多,但內容簡單,學生可以通過繪圖練習逐步掌握;②畫法幾何部分,一是應該降低求做相貫線的難度,只需掌握相貫線的概念、畫法、圖線大致趨勢。因為較復雜的相貫線的求解作圖,在三維CAD繪圖系統是以數字模型定義形體,只要把相貫立體的形狀、大小和相對位置輸入后,計算機就會自動生成相貫線。所以畫法幾何的圖解部分應該削減。二是換面法內容可以略講,因三維CAD設計中,常常是以線、面、體的特殊位置來操作,然后再變換到原位置即可,但旋轉法和直角三角形法求真長,實際工程中用到的比較多,可適當詳解;③標準件和常用件的表達方法,加強工程上最必需和常用的組合體投影視圖、剖視圖、斷面圖的講解,螺紋、鍵和銷、滾動軸承等標準件的內容可削減一部分,因大多CAD繪圖系統里提供標準件庫可供繪圖選用,而一些標準件的圖樣又僅僅是不表示投影關系的符號,學生們在課外加強練習就能讀圖和繪圖;④機械制圖,沒有什么新的理論內容,主要是根據前面所講理論表達方法,加強零件圖和裝配圖練習和實踐即可,所以調整內容后,教學內容就變得少而精,理論教學時間相對縮短,訓練畫圖和讀圖能力的實踐時間可以相應增多,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還有利于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1.3理論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教學模式上我們嘗試把教學內容重新優化組合。一是將正投影與軸測投影相結合、立體投影與體與體的截交線和相貫線相結合、手工繪圖與計算機圖形學相結合、典型零件圖測繪和裝配圖測繪相結合,這樣對他們之間的相同點和差異點對比,更容易牢固掌握他們各自作圖理論的方式方法,優化后的教學模式,使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形成交叉式的網絡,從而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有序開闊,并能更好地掌握繪圖和讀圖能力。二是把三維CAD技術融入機械制圖教學,把實體造型和特征造型引入傳統教學內容當中,加強對三維形體構形的想象、分析和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對二維繪圖的一個鞏固透徹理解的過程,這樣更是對三維形體和二維圖形相互轉化能力的培養。從而加強工程意識的培養,以適應高水平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
2實驗環節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與實踐
2.1實驗環節存在的問題。實驗是《機械制圖》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學生通過實驗教學,不僅加深對課程基礎理論的理解和強化,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但由于《機械制圖》課程通常是對大一年級的新生開設,他們對大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有待適應,另外有的學生來自農村或偏遠地區,可能就沒有見過計算機,所以學生們的計算機基礎差異較大。此外,由于AutoCAD課內容多、涉及面廣,要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CAD繪圖能力,并不那么容易。在現實中,三維CAD實體造型軟件已在很多大中型企業和設計院廣泛應用,而在制圖教學中,一般大學僅僅還在使用二維繪圖軟件,實體造型、特征造型軟件使用得較少,而教學實驗的選題內容還要以培養應用型、實踐工程能力為目標。所以總體看來,制圖教育與現實需求差距還是很大。所以如何加強實驗教學環節,不斷更新實驗內容,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設計水平,是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2.2實驗設備和實驗內容優化。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們一方面建立計算機繪圖實驗室,可以同時保證一個專業的130位學生上機。另一方面增加計算機繪圖實驗學時,從最初的6學時增加到20學時,占本課程總學時的20%,內容上,保留個別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比如驗證性實驗每人只給出“設計知識點”的題目,這樣學生在進行實驗準備時,就會獨立思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實行手工繪圖和計算機繪圖相結合,上機前每位學生先手工繪制出草圖,再上機繪制出正規圖樣,如果每位同學選題內容及難度得當,將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測繪實驗中,教師可以分給每組不同的裝置或部件,或者有條件的學生自行準備實物部件,學生首先根據實物或模型,分組討論其作用、工作原理、零部件的裝配關系以及拆裝順序等,然后對部件或裝置進行拆分,根據零件結構、用途,確定恰當的視圖表達方案,并徒手繪制出零件草圖、裝配示意圖等,上機操作時再利用Inventor軟件進行三維建模,最后測繪出完整的零件圖樣。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零件的工藝結構與裝配之間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2.3實驗教學模式優化。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采用啟發式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有機結合模式。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學生分組及時展開討論,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地多方位分析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建議,提出問題的懸念,激發學生對問題的研究興趣。在產品設計時,可先讓學生進行大致的構思,徒手測繪出軸測圖,再用計算機進行建模、屏顯和交互修改。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三維實體軟件,將零部件以實體形式展現出來,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制圖變得生動、有趣;另一方面采用項目教學法,教師先以完成某一具體項目為目標,構建項目教學內容體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要求完成項目任務。比如在裝配體項目中,各組學生首先根據給定的裝配圖拆畫出零件圖,每個學生負責2-4個零件圖測繪和三維實體造型,然后再將所有零件模型組合在一起,進行裝配,生成完整的裝配圖。在具體繪制零件圖和標注尺寸時,小組各成員要注意互相交流及時溝通,以避免由于零件尺寸標注錯誤而造成后續裝配圖環節出現問題。顯然,項目化教學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3結語
在《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我們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優勢,改進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加強實驗教學環節優化改革與實踐,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團隊合作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經過三年多的教學實踐,師生普遍反應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謝元敏,寧利川,肖立.基于新多媒體基礎的機械制圖改革[J].大學教育,2018(12):45-47.
[2]王慶陽.基于多媒體下的機械制圖與CAD教學方法探討[J].教改教研,2019(46):57-58.
[3]張文.CAD技術在機械制圖教學中的創新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6):159-160.
[4]石雪萍.《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7(9):150-151.
作者:王紅閣 周前 單位:河南城建學院
- 上一篇:基于網絡教學平臺在線課程教學探索
- 下一篇:中職學校計算機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