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課程后
時間:2022-04-25 02:54:00
導語:步入新課程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從2003年新課程走進課堂中的五個多年頭來,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認真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現將在反思悟出的認識與體會淺談如下:
一、新課程中教師角色要轉變
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最大變化是角色的轉變,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班師、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一)促進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尊重學生,誘導學生內在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表現自己的獨立性,為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合作與交流的發展空間,合作與交流的空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個體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發展平臺,同時教師還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發展空間。
(二)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作為引導者,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好的學習的潛能,都能成才。指導指導學生如何獲得自己所需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辦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做人的價值,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時,教師不是拖著走,而是點起他內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地向更高的階梯攀登。
(三)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新課程中,師生關系已從傳統的“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朝向開放,師生的關系轉變成新型的伙伴關系、朋友關系。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合作。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可以調控教學過程,兼顧差異,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是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教師要以親切的言談,優雅的舉止,甚至每一次和學生目光的對視來實現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研究發展。
二、教學過程中教材內容要“用活”
新課程倡導教師“教會學生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運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接近實際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師教學論文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能夠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也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一)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文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依綱教本”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科書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
案例:依法維護主義經濟秩序
(二)充分利用教材開創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造性地領悟、開發教材,現在則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大膽創新了。如教材中編入的一些小欄目:身臨其境、各抒己見、深思熟慮、大膽發言等。運用這些小欄目,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
三、教學中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要加以肯定和表揚
教學活動要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就此進行教學探究。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中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后,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了解學生已知的,分析學生未知的,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辦法。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能做到的,教師決不替代。
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新課程評價的主要作用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學生合作的精神,發展與人合作的技巧。評價的內容不僅有對知識與技能的檢測,也應有對過程和辦法的評價,還應有對學生的學習策略、情感態度的評價。充分肯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
(一)給學生參與評價的權利。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自評、互評及對老師作出的評價,都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個性發展,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鼓勵學生更多的看到別人的長處,策略的提出問題,更是培養學生虛心好學品德的良好學習機會。
(二)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因為世界上并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誰哪一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師樂于對每一位學生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并樂于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重在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學生的潛能。這種評價改變了傳統的那種完全按一個統一標準要求學生的做法,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張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生理特點。
(三)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會不斷的追求,不斷的探索和攀登。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反思。新課程改革已展開多年,讓我們乘著素質教育的強勁東風,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創造性勞動描繪新課程絢麗多彩的教學藍圖,群策群力,共同把新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推向一個更高的層面。
- 上一篇:小議數學學習之以人為本
- 下一篇:中學體操運用創新模式的探討
精品范文
1步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