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中學說明文教學的思索

時間:2022-08-21 11:05:00

導語:新課程中學說明文教學的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中學說明文教學的思索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許多語文教學的老話題被人們重新提起,其中就有對于說明文教學的再思考。但是,當我們進行較為系統地歸納分析目前說明文教學的現狀時,卻發現情形并非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要么因循守舊,古板呆滯,一成不變;要么花樣疊出,五花八門,不知所云。這里筆者擬結合平時的教學思考,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當前說明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不知道教什么。什么是說明,什么是說明文,翻開我們的教學參考用書及相關的語文論著,我們可以看到大同小異的表述。所謂說明就是把事物的形態、性質、特征、成因、關系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從葉圣陶、夏?D尊在《國文百八課》里提出“說明文”(解說文)概念始,整整七十年,我們一直沿襲這樣的說法。于是說明文教學“抓特征、理順序、明方法、講語言”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也就這點東西。說明文教學就成了這樣一種狀況:把這點文體知識作為教學目標,把每篇說明文肢解為相同的幾個要素,卻失去了每篇說明文特有的個性,把說明文只當“說明文”教。又有人因為長期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總體上不重視對自然理性探究的影響及說明文學校知識的陳舊、單一,對之不屑一顧,習慣了從文學的角度進行語文教學,比較難習慣對非文學文本以理性的眼光讀解,這樣的結果是把說明文上成不倫不類的文學課或常識課。

2.教師不知道怎樣教?;蛟S正由于存在上述“教師不知道教什么”的困惑,許多中學語文教師在面對說明文時,心里一片茫然,真的不知道怎樣教。翻看諸多名家的教學實錄,聆聽專家級教師的公開展示課,能遇到講授說明文的概率真的是小得可憐。這也許說明那些成“名”成“家”的名師們也在有意無意地回避這一問題。講起散文來“情景相生”、“形散而神不散”,講起小說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講起文言文“字詞句式”,而說明文卻真的讓老師們無從下手,更別提去認真把握了,那么,教師又怎能知道怎樣教?

3.學生不知道怎樣學。這個問題說起來就更簡單了:從學習的內容看,比起小說、散文、戲劇等,說明文顯得枯燥乏味而又難于把握;從課堂教學來看,教師因為不知道怎樣教,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東拉西扯,學生把握不住要領,教師自身“昏昏”,怎么可能使學生“昭昭”!

4.學校不知道怎樣考?;蛟S有人說:“別去想那么多,實在點,考什么教什么”。我們姑且將對這樣的說法是否符合教育原則放在一邊,來認真分析一下“考什么”。提到考試,我們當然會想到中高考。雖然有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的指導,我們仍然無法真正弄明白這兩次大考到底考什么,到底會怎樣考。就中考而言,一度在閱讀考核中有這樣的閱讀設置: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文言文各一篇(段)。自然,考查的也多圍繞文體特點去考核,如說明文常見的題型為:本文段的說明對象及特征是什么;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這句話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等。這樣的考查方式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那時的說明文教學目的性很強。當科技說明文成了高考的必考內容后,中考也緊隨其后,文體知識就逐漸淡化,著重從不同側面考查學生篩選、提取、推斷信息的能力。而今,現代文考核多為散文,文體的概念大有淡化的趨勢,多從人文角度設題了。寫作方面當然更成為了“被人遺忘的角落”。作為指揮棒的中高考的如此“靈活多變”,而作為教學一線的普通學校又如何能掌握好平時的考核尺度?!

如果將上述問題進行綜合思考,我們會發現:說明文教學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師到學生,從教學到考核,都是一本糊涂賬。長此以往,或許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且最為實用的文體將走向“瀕?!?,甚至“滅絕”!

二、說明文教學的再思考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說明文教學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教育界有識之士的關注,針對這一“痼疾”,“望聞問切”后他們紛紛開出了各種良方。這里,筆者在這些理論的觀照下,結合平時的教學體會,提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1.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結合說明文自身的特點以及每篇說明文的具體內容,細致而周到地選擇、確定教學內容,切實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這是說明文教學首先必須關注的方面。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其他問題便無從說起。初中說明教學應當教會學生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特點,知道別人是“怎么說明”的;高中說明文教學除了明白別人“怎么說明”,還應當提升教學的難度,知道別人“為什么這樣說明”,如果是我,該“怎么說明”。看看我們現階段的中學說明文教學,初中教的是那些,高中仍然是那些,雖說科技說明文列入高考內容,使人們對高中說明文的教學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在散文當道的形勢下,仍然難以見到說明文應有的身影。因而,與其追著走,不如還本溯源,回到說明文自身來,把握其實質所在,能力提升了,自然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了。

2.適當選擇教學內容,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認為說明文教學強調的應當是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教學篇目的選擇上應該切合時代的特點。翻開我們現有的課本,傳統的課文仍然大當其道:《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藍的制作》……而我們的考試呢,涉及的內容卻是當今許多科技前沿的內容。這樣比較后我們就會發現,從學習的內容上看,太傳統的內容離現在太遙遠,學生理解起來乏味而抽象;并且,傳統內容的教學培養的思維很難讓學生一下子適應考試內容的巨大轉換。長此以往,學生真的覺得學與不學真的差別不大。因而,我們在教學時,不妨從現今一些科普雜志中選擇一些通俗易懂而又時新的文章,作為材料與學生一同探討,如此,上述的兩個問題應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雖然這樣會增加教師的備課量,但是,教學效率的提升更應當是我們關注的。再說,“質”的提升遠遠好于單純的“量”的重復。

3.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上面我們提到需要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除了內容的選擇,我們現在還應當充分運用現有的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原因有三:一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省卻教師大量的板書、展示掛圖等時間,大大擴充課堂的容量;二是現在的一些前沿科技,是無法現場實物展示、甚至很難用語言去準確描述的,而通過動畫的手段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理解深度,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三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直觀的聲音視頻的刺激,會調動學生的思維,吸引其注意力,如果本來就很抽象的內容,教師再枯燥地照本宣科,“一言堂”,學生不昏昏欲睡才怪!

當然,說明文教學改革是個系統的、長期的工程,需要教育專家、教育主管部門、教育一線的教師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讓說明文獲得應有的地位,才能讓我們的說明文教學課堂更加和諧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