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對師生教育內容形式影響

時間:2022-12-23 09:43:00

導語:新課改對師生教育內容形式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對師生教育內容形式影響

2001年6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會議,啟動了課程改革實驗工作。2001年,全國29個省、直轄市的38個區(縣)成為第一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開始新課程實驗。2002年9月,省級實驗區開始啟動。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于2004年秋季啟動。教育部確定廣東、山東、海南、寧夏四省(區)率先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到2010年9月,普通高中新課程全面推開。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

從教學內容上看,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各國關注的熱點。

張廷凱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和問題》一文中談到:80年代以來,國外課程和我國課程一樣,都注重雙基教學。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我國在‘雙基’教學上多年形成的理論和經驗價值?防止出現一強調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就忽視甚至否定‘雙基’教學的偏向”。

余文森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績與問題反思》中強調:知識、技能目標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課堂教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常規性任務,是形成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

王策三在《關于課程改革“方向”的爭議》中認為:廣大教師應當明確堅持以基本知識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追求全面發展的目標,注意到盡可能處理好“雙基”教學與培養良好品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關系。

從學習方式上看,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歐、北美和其他一些地區掀起了教育現代化的熱潮,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突顯自主、合作、探究,以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和問題性。國內,基于建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轉變是人們討論的焦點,主要成果集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研究意義

課程問題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問題,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需要課程改革。而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推進高中課程改革,才能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并為高一級學校培養人才奠定基礎。同時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也是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中教育質量的客觀需要。

三、問題及啟示

高中新課程改革在打破傳統教學舊有觀念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反映教材的內容多、難、跳躍性大,不如以前教材那樣系統,缺少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輔助資料。

2、選修內容需要教師自己開發,教師感到工作量太大。許多教師不能真正理解新課程,而是盲從,被課改的氣氛所左右,使得合作學習形式化、探究學習泛化、表揚模式化。

3、“新課標”“全面否定過去的教學體系”,“在實踐中已引起教學上的混亂”(中科院院士姜伯駒提交的提案)

4、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設計和操作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在實施層面上便出現了教學目標的虛化現象,導致了教學內容的泛化現象。(余文森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績與問題反思》)

5、美國20世紀90年代初的課程指導乏力和教學混亂的狀況與我國當前的教學現狀有某些相似之處,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泛化加劇了學生學習的盲目與茫然。(張民選在《來自<美國學科能力表現標準>的觀照》)

6、課堂教學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具體教學情境的創設,不能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合作學習,并不是桌子簡單拼湊;自主學習并不是一切都遷就學生;用好教材,而不是“孤立”文本;探究性學習不能泛濫,接受學習并非過時;落實“三維目標,并非是淡化”雙基。(孫鈺柱在《當前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反思》)

高中新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艱巨的工作,需努力不僅要做到學習到位、思想到位、組織到位、人員到位、保障到位和措施到位;還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以校為本、科研引領、分類指導、循序漸進和扎實推進的原則,控制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可承受的程度,以辯證的思想去認識和處理新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