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史教學課程設置與改革方向淺析

時間:2022-10-30 03:15:39

導語:音樂史教學課程設置與改革方向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史教學課程設置與改革方向淺析

摘要:中國音樂史教學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作為各種音樂學習科目的基礎類科目,中國音樂史的教學質量關系著學生其他學科的掌握情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總結反思中國音樂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究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課程設置方面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高校教學;中國音樂史;課程設置;改革方向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中國音樂史教學一直處于基礎地位。任何一個音樂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中國音樂史方面的知識積累。本文中,我們將探究現階段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探究中國音樂史教學在高校課程設置方面的改革方向。

一、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音樂史具有很強的基礎性,是備受高校音樂教學者關注的項目之一。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中國音樂史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有以下顯著矛盾:首先,中國音樂史教學的教學需求量非常龐大,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分配給中國音樂史的教學課時不斷減少。繁重的教學任務與相對較少的課時是中國音樂史教學在課程設置方面的第一個主要矛盾。由于這一矛盾的限制,中國音樂史教學的很多活動都不能得到有效開展,教師不能與學生實現良好溝通,也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教授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學任務與教學課時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并不高。其次,中國音樂史教學存在相對嚴重的師生比例失衡的情況。如今,隨著高校不斷擴招,越來越多的新生懷揣音樂夢想涌入音樂類高校,因此班級學生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音樂類學校不同于其他院校,在音樂類院校中,學生的掌握情況應當第一時間被教師了解,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實現及時溝通。這是音樂類高校科目的教學要求。因此,音樂類院校對教師的需求相比于普通高校更為龐大。中國音樂史作為很多音樂類科目的基礎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本身就相對較高,教師需要面對比其他專業類教師更多的學生,接受更繁重的教學任務。這種師生比例的失調也是課程設置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三,由于中國音樂史是一種比較偏向于基礎的教學科目,其教學方式相對單一,教學內容有時候也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中國音樂史課程給人一種枯燥、無趣的感覺。教師和學生也早已習慣這種感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習目標進行學習,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課程設置改革方向建議

根據教學實踐與對于中國音樂史課程設置方面,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中課程設置改革的主要方向有以下幾點:其一,應不斷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改革中,課堂環境氛圍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講授、學生聆聽的時代已經慢慢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指導,教學相長的全新教學理念。高校中國音樂史教學的課程改革,必須從理念改革開始。從理念上培養教師“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跟著學生的掌握情況逐步推進教學,放棄之前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其二,教學內容方面,應當融通古今,多用案例教學。中國音樂史是一門傳統的理論課程,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掌握幾乎占據了整個課程一半以上的教學目標。基礎樂理知識一般都是枯燥乏味的,這也是造成學生對中國音樂史教學興趣不高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采取案例進行教學。為學生甄選合適的案例用于課堂分析,案例的選擇應當是慎重的,應選取古代或當代中國優秀的具有代表意義的音樂作品,對其進行知識點講解、剖析,并引導學生自主體會其中所蘊含的中國近代史理論。這種案例教學,雖然本質上也是簡單知識的不斷重復,但由于增加了案例作為課堂引線,使得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其三,課堂設置中,改革現有的教學方式,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傳統的中國音樂史教學中,大多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要方式,雖看似穩定和諧,但并不能真正發揮音樂教學課堂應有的效果。音樂是一種需要親身感受的科目。因此,在教學課程設置中,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是很重要的。可以采用教師聆聽,學生講授的課堂教學方式。在上課之前為學生公布本節課需要講授內容,引導學生課下自主備課,并在課上在講臺將知識講授給教師和其他同學。這種方式能夠促使學生活學活用,又能檢驗學生掌握情況。也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堂表演任務。根據所講授內容為學生甄選合適的表演素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表演形式、表演注意事項,并進行舞臺匯報演出。這種方式也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還應該包含多媒體的充分利用。現階段,多媒體教學已經基本普及各大高校,但理論類學科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頻率并不高。教師應當改革教學方式,將多媒體納入中國音樂史課堂,除去講授,還應當為課堂增加音樂欣賞、音樂作品研讀等環節,豐富課程設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最后,課程設置的改革,意味著學生的考核制度也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應當改革現階段學生考核制度,為學生考核增加形成性評價,內容包括學生課堂表現、出勤率、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舞臺表演情況、自我認知與反思評價等環節。在每次進行案例分析時,都可以設置相關題目檢驗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這些即時性評價并不一定需要記錄在學生的期末評價中,僅作為一種水平參考,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幫助學生為自己找準定位。合理的教學評價方式才能更好的敦促學生不斷前進。

三、結語

中國音樂史教學作為一種比較基礎性的音樂教學科目,其課程設置方面上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高校中國音樂史的課程設置問題,提出了一些相對應的改革方向,包括改革教師教學理念、課堂內容設計、教學方式和評價體制等。

[參考文獻]

[1]呂鋒.高師音樂教學評價理論與實踐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3:68-70.

[2]彭麗.“中國音樂史”教學改革初探[J].齊魯藝苑,2001,02:67-68.

作者:孫介孚 單位:隴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