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10-08 03:00:11
導語:地方資源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內容涵蓋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多個方面。如果能夠利用可行的地方資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目前,我國有很多地方能夠關注地方資源在科學學科中的利用,如湖北襄樊的一所學校指導學生把科學知識應用于種植藥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蘇州一所學校把研究銀杏(銀杏是他們的校樹)作為他們科學課植物教學的載體,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調查中也發現,這樣的研究形式比較單一,同時僅局限于很小的范圍內。我校科學組教師在充分論證、實驗和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小學科學與地方資源相結合的具體途徑與方法。
一、師生互助,從生活入手,尋找有結構的科學探究資源
首先,把握探究性資源的選擇方向。探究資源的生活性是保證科學探究有效性的基礎。材料的選擇脫離學生的生活,一是會分散學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三是會加大教師、學生準備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從周圍常見的材料入手,易于引發學生思考、便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并且這些材料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考,從這些材料入手,同時也給學生一種啟示:只要你認真地觀察和思考,科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熟悉的事物中。其次,讓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材料的獲取過程。目前,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探究材料多數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學生只是“坐享其成”,這樣做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有教師就曾對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準備”的建議,為此,在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周圍事物入手,指導學生參與探究材料的準備,使學生搜集材料的過程成為認識身邊自然事物的過程,成為學生自我建構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教師指導學生把從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按照科學教材編排的體系,分為聲、光、電、磁、生命科學類,不光參加搜集的學生可以拿來使用,還可以為下一年級學生的實踐探究提供方便,最終達到培養他們科學素養的目的。需要說明的是,科學老師對學生獲取探究材料的定位不僅僅局限于有形的物體上,還包括對環境的考察、對資料的占有等多方面。在研究過程中,我校科學組的教師能夠結合每學期的教學內容,提前做好統籌安排,布置學生利用寒暑假、節假日進行調查、訪問,為科學課教學做準備。六年級“環境和我們”單元包括垃圾的污染和利用、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等系列內容,學科組以“運河”為主題,發放告家長書,號召家長們在雙休日帶領孩子去認識運河,了解運河水的污染現狀,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為的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能夠從實際行動做起,減少丟棄,還大地清潔。為了讓學生了解昆蟲的一生,學校特別聘請中國著名蝴蝶專家張松奎老師,為學生作蝴蝶知識講座,并手把手教學生制作蝴蝶標本,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配合中年級的科學教學,讓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學科組在學校的角落開辟了種植園,由科學老師指導學生親手種下種子(如雞冠花、扁豆、番茄的種子),并連續用一個學期(春季學期)的時間來觀察植物的一生,直觀性強,教學效果好。科學組還組織了“尋找秋葉的足跡”系列活動(葉貼畫葉標本制作比賽、我為校園植物做名片、我為小樹穿花衣),讓學生對植物有進一步的認識,拓展了科學課的學習空間。有些科學探究活動,在課堂上很難完成,科學組的老師就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讓學生把在學校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過程和方法,遷移到課堂外甚至是自己家里,如在教學《制作一個生態瓶》、《綠豆種子的發芽》等課時,大部分學生家長都能夠積極配合,幫助學生尋找水生植物,建立生態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尋找科學實踐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最佳策略
(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組織師生自制教具。由于當前教材改革的速度快,而且各地使用的版本不統一,科學實驗室的儀器與教材不配套,不能夠滿足教學所需,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創造資源,其中自制教學具,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條有效途徑。科學組的教師在學期初根據教材內容,列出本學期需要進行的實驗,然后對照實驗室已有的實驗器材,列出清單,對于沒有的器材,教師就和學生一起提前自制。我校的科學組現在已經積累了包括塑料瓶、巖石、貝殼等幾個系列的自制教具,有效地提高了科學課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環境考察和課外研究活動。我校地處城郊,距京杭大運河直線距離僅1000米;學校西面有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三臺山森林公園,植物300余種,野生的動物100多種;再向西3000米即是煙波浩渺的駱馬湖,水產資源豐富;距學校2000米的工業園區,廠房林立。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都為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進行考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因此,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科學課中凡是適合在當地自然環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境、能源礦產、巖石、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并注意把愛科學的思想教育和改變當地自然面貌結合起來,把自然課的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結合起來,從而使科學課取得了綜合的教學效益。
(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活動。科技活動是科學課教學必要的補充,對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判斷分析能力和發明創造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我校除了正常組織好科技興趣小組活動外,每年還堅持舉辦一次大型的科技節活動,架起科學課的課堂教學和課外科技活動之間的橋梁,增強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在科技節中,我們能夠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利用廢舊的材料制作服裝,舉行環保模特大賽;舉行“校園植物知多少”科普知識競賽、機器人競賽等。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大大拓寬了學生學習的空間。總之,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科學課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內容更豐富,有效提高了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達的能力、質疑創新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特別是自主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濃了,自主學習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成現在的主動學習,而且“會學習”、“愛思考”,教學的實效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作者:陳小衛 單位:宿遷市湖濱新區余娟實驗學校
- 上一篇: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 下一篇:小學科學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