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教學有效性思考

時間:2022-12-09 10:20:43

導語:初中科學教學有效性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科學教學有效性思考

摘要:當前的初中科學課堂存在著許多問題,嚴重限制了科學學科的教學有效性,需要初中科學教師給予高度的重視,積極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初中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同時,教師還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途徑,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提高初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全體初中學生共同進步。

關鍵詞:初中科學;有效性;教學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學科應運而生。與其他學科相比,科學學科不僅有助于初中學生從整體上認識科學與自然,還能夠促進初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對科學、技術與社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科學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教學觀念落后,不注重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科學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充分調動初中學生的積極性,師生互動效果較差,教師不善于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這些問題嚴重限制了科學學科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發揮科學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了初中科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對初中科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深度思考。

一、構建教學情境,面向全體學生

初中科學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教學面向全體初中學生,根據初中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差異化的教學策略,構建開放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知識,激發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一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展,使科學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比如,初中科學“常見的植物”的教學目標是能說出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各自特點,并能判斷常見植物的所屬類型,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彩和神奇。教學時,我用投影儀創設了情境,給學生展示沙漠及森林、奇花異草的圖片和種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的過程。初中學生被神奇的視頻課件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然后,我提出探究性問題:“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從課上學生的反應來看,他們對于果實的概念不太清楚,容易與種子的概念混淆。因此,在學生猜測哪些為果實后,我從被子植物的角度,結合花的結構,由果實的發育講到了果實的形成,對于種子主要強調其結構。最后,我給學生布置作業:畫校園植物分布圖。

二、開展師生互動,立足學生發展

新時期,初中科學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開展良好的師生互動活動,鍛煉初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從初中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使初中學生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讓初中學生更好地利用科學方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比如,講初中科學“泥石流”時,課前我要求學生收集泥石流資料,仔細閱讀教材,對泥石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教學時,我讓學生分組展示收集的資料,并提出問題:“資料是從哪些渠道收集到的?你認識的人當中,有沒有親身經歷過泥石流的?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哪些地方曾經發生過比較大的泥石流?發生泥石流時,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泥石流有哪些危害?面對泥石流應該如何應對?”然后我會給學生普及關于泥石流的知識:在我國川、滇、黔接壤地帶,由于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山體中巖石破碎,風化嚴重,加上干濕季分明,會促使滑坡、泥石流災害突發,災害過后還可能引起某些傳染病的流行。

三、運用信息技術,突出科學探究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科學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變化。科學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和微課視頻教學,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突出科學探究的意義,讓初中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方式,培養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初中科學“地球上的水”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地球上的水的種類、分布、水循環及水與生命的關系等。于是,我利用多媒體大屏幕給學生展示了地球所處的環境以及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等,讓學生知道地球是一顆“水”的行星,水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氣、巖石和生物等圈層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陽輻射能的作用下,各種水體相互聯系,相互轉換,組成了地球上連續但不規則的水圈。我還讓學生談談對水的認識,理解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資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雖然地球上有大量的水,但人類能直接飲用的淡水資源卻很少,應樹立節水的觀念。

四、組織實踐活動,體現科學本質

初中科學教學應該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定期組織實踐活動,讓初中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逐步成長,培養初中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科學課程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總目標,引導初中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的科學素養,體現科學本質。比如,講初中科學“光的反射和折射”時,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學生對現象的產生知之甚少,在科學教學中要基于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緊密聯系,要拋棄生活經驗的理解誤區,對各種現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我給學生設計了豐富的實踐活動:電視機的遙控器可發射紅外線,它是一種不可見光。試試如不把遙控器對準電視的控制窗口,有辦法控制電視的工作嗎?某城市新建了一座大樓,外墻全部用玻璃和鋁合金裝飾,對面的居民發現一直到晚上七點家里都很亮,生活受到了影響。知道為什么嗎?有什么好辦法來幫助他們嗎?

五、鼓勵自主探究,提高綜合素養

科學教育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初中科學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科學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挖掘科學學科本身所蘊含的德育知識,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比如,講初中科學“水的浮力”時,這部分知識與初中物理具有緊密的聯系。對此,初中科學教師應該積極拓展,深入挖掘科學教材。于是,我從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和“死海不死”的故事說起,逐漸引出浮力的概念,然后帶領學生進行課堂小實驗:拿一個空礦泉水瓶,將水瓶瓶口朝下,垂直壓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覺?學生經過實驗得出:手受到被瓶頂、向上浮的感覺。我繼續一邊提問一邊讓初中學生繼續實驗:將瓶釋放后,會發生什么?學生回答:瓶將向上浮出水面。我最終給出結論:在水中會向上浮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

作者:朱文娟 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陳國雷.對實現初中科學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5(4):87.

[2]林利芬.新課改下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析[J].讀寫算(教師版),2015(2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