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研究

時間:2022-11-27 10:16:06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研究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特有的一個群體,受各種因素影響這些兒童往往被忽略了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如何利用農村特有的鄉土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打開生物科學的大門,具備生物科學素養值得認真思考。本文對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策略作了簡要探索。

關鍵詞:鄉土資源;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培養

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曾經說過: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與化學與物理學相比生物科學會帶領我們走到世界科學的前沿。嶄新世紀的到來,讓教育隨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培養孩子綜合素養成為主題,而生物科學素養無疑是每個新時期成長起來的孩子都應該具有的基本素養。生物科學素養是讓孩子們更多的了解到技術、科學與社會之間存在的關系,讓他們學會如何通過生物進化和生命活動,學會如何用科學的眼光和態度認識問題。這對于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十分重要。而作為我國特殊群體的農村留守兒童,往往會受各種因素影響而被忽略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農村留守兒童困其環境的特殊性,更需要通過生物科學素養來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因此,如何借助農村特有資源,構建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培養機制是當前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實踐對此進行了深入思考與研究

1挖掘資源,豐富內涵

農村廣袤的天地,能夠時刻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的現實,是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的一大優勢。生物科學本來就是研究生物進化和生命活動的學科,而農村就是生物、生命最為活躍和最為直觀的場地所在,因此教育者應充分挖掘農村特有的生物資源,將大自然作為培養兒童生物科學素養的對象,讓山川河流、農田花草都成為留守兒童學習生物、研究生物的有效載體。選擇適宜的時間和地點,通過適當方法組織留守兒童深入到大自然中探索生物和生命的奧秘,讓他們學會觀察自己身邊的動植物、了解這些植物與運動的生活軌跡,幫助小蚯蚓“找家”等等,以游玩的形式引導兒童進行科學觀察和科學探索。這種游玩的形式既不會給留守兒童造成心理上的學習負擔,也不會讓他們因為陌生的學習環境而產生不良情緒。教育者提前調查好場地與資源,讓這些孩子們能夠在適宜觀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環境中展開生物科學的探索活動,讓他們感知生物科學來源于現實生活,但又回歸于現實,這無疑是提高農村留守兒童認識科學、提高素養的有效途徑。

2利用資源,拓展形式

與城市相比,農村生物科學教育沒有比較規范的實驗室,也沒有昂貴的實驗材料,資源相對欠缺。但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卻是城市無法與之相比的,如何挖掘并利用好這些資源,拓寬生物科學探究形式,豐富教育內容是值得每個生物科學教育者為之深思的課題。如,利用生物活動課,帶著孩子們到野外親自采集一些實驗材料備用。他們可以采集到很多不同的花、根、葉、種子和果實等植物類群,尤其是帶有濃郁農村地域特色的一些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植物,而在山澗溪水里,象野生的小蝦、小蟹、小魚等小型脊椎動物隨處可見。在讓孩子們認識什么是“蕨類植物”的時候,就帶他們到山野中云采集卷柏、芒萁等,一是可以讓他們能夠直觀而深刻的對蕨類植物生長生活環境有所了解,二者可以在采集的過程中完成不同蕨類植物的對比,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掌握這類植物的結構、形態、特征,以及它們都具有怎樣的經濟價值。這種動手采集實驗素材,可以讓留守兒童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領略自然的無限魅力,探索它的奧秘,不但讓他們對生物科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也會激發他們重新認識自然、熱愛自然、向往科學的積極情感與探究熱情。

3依托活動,培養素養

要充分利用農村特有資源,組織留守兒童參加一些小飼養、小種植、小調查、小考察以及組建興趣小組、辦科技小報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孩子們的生物科學素養。在生物科學教育基礎上,通過“俱樂部”形式鼓勵孩子們積極動手實踐,大膽創造創新,引導和幫助孩子們積極的進行各種發明創造,培養他們創造創新精神。將一些具有創意和作品進行展示,以點帶面的全面激發孩子們創造熱情。給孩子們開辟“種、養殖科學實驗田”,讓他們親歷種植、養殖全過程,認真觀察,定期管理,當他們在實驗田中從種子是如何從萌發到生長,怎樣開發傳粉,怎樣通過生物防治最終收獲成熟果實時,當他們親歷了小雞從雞蛋中破殼而出,經過科學飼養長成漂亮的大公雞時,他們對科學的熱愛是任何書本和實驗器材無法給予的。在進行生物科學探索時,農村留守兒童完全可以采破學校的局限,他們可以去淌水、爬山,看綠水青山,累累碩果,領略生態平衡帶來的自然之美;也會看到因為水土流失產生的荒山禿嶺,因為環境污染導致的再也難以找尋到清澈河水里的小魚小蝦,由此引發他們對生物、對生命的思考;在他們認真觀察當地一些動、植物物種生活、生長習性,在人類對動、植物的保護與破壞行為中,培養他們思考、發現、解決問題的科學意識和能力。曾經說過,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當新課改號角吹響,農村生物科學教育者如何將目光放在留守兒童這個弱勢群體上,利用豐富的鄉土資源,為他們開辟一條通往生物科學的特色之路,培養、提高他們生物科學素養,提升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是新時期農村教育者應該關注并值得認真思考的永久課題。

參考文獻:

[1]陳金虎.在生物教學中培養留守兒童的科學素養和幸福感[J].新校園(閱讀),2016(4).

[2]劉東燕.新時期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體制的探討--以廣西為例[J].桂海論叢,2014(1):115-119.

[3]鄧純考.農村留守兒童社區支持的資源與路徑———基于西部地區四省兩區的調研[J].教育發展研究,2013(1):12-17.

作者:陳金虎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李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