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眼腦手并用策略

時間:2022-05-25 10:31:17

導語: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眼腦手并用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眼腦手并用策略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存在的不足與問題,結合筆者的從教經驗與教改探索,從動“腦”又動“手”的教學理論與“眼腦手并用”的教學實踐兩個方面做了闡述與說明。實踐證明,這種教改的教法既提升了學生作為鑒賞學習主體的親身感悟和深入體驗,也提高了美術鑒賞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眼腦手并用;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高中美術教育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在美術鑒賞課堂的教學活動中,由于教材內容的鑒賞性需求,教師多半會采取單純講授的方式進行授課,而缺乏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這樣的教法雖有其鑒賞教學的合理性,但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即容易導致鑒賞課堂只重視學生“動眼”“動嘴”,而忽略“動手”,因而降低了學生作為鑒賞主體的親身感悟和體驗,影響了美術鑒賞課的教學質量。

一、動“腦”又動“手”的教學理論

眼腦手并用訓練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曾被許多國內外教育家重點提到過,這不僅在理論上肯定了教育教學中眼腦手并用的價值,也對我們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有啟發作用。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手腦相長”的教學理論,即“頭腦幫手生長,手幫助頭腦生長”。陶行知先生指出當時中國人有兩種病:一種是“軟手軟腳病”,一種是“笨頭笨腦病”。得了“軟手軟腳病”的人,一般是指某些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的年輕人,空有理論知識,只想不做,閉門造車;得了“笨頭笨腦病”的人,一般是指那些不善于開動腦筋的人,只會日復一日地重復勞作,只做不想,止步不前。聯系到本文的研究,筆者認為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也應該要注重學生眼腦手并用的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手腦相長”,不斷提高美術鑒賞課的教學質量。職業教育家黃炎培先生認為中國的教育“乃純乎為紙面上之教育,是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而其改良之道在于“不獨須從方法上研究,更須在思想上研究”。基于此,他提出了“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的教學理論與原則。其實黃炎培先生反對的是崇尚死讀書的舊教育理念。他反復強調“單靠讀書,欲求得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是萬萬學不成的”,便提出了做學主義,即一面做一面學,從做里求學。美術鑒賞教學也應如此,不能脫離社會需求去談教育。聯系到本文的研究,筆者認為在普通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中一樣適用。因為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美術鑒賞知識,在其走上社會后不能只是停留于腦海中的知識儲備,還應隨時通過語言、文字或動手制作等能力來展示其審美素養與鑒賞能力。“做中學”教學理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他的這種“做中學”的教學理念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還影響了全世界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他認為,學生“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這樣才能使學生將從學校里獲取的知識同他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才能在“做”的過程中,感悟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的聯系。他還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教育的課程更加生動、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聯系到本文的研究,美術鑒賞課由于其內容的知識性與理論性,大部分美術教師常易忽略學生“做”的環節或過程,自然也就難以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其生活經驗相聯系,因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見無論是在廣義上的教育領域,還是在美術鑒賞教學領域,眼腦手三者相互助力、協調并進對教育教學的良性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

二、眼腦手并用的鑒賞教學策略

1.因課而異

高中美術鑒賞課是以鑒賞為主要內容展開教學的,而當今高中美術鑒賞課堂的現狀則普遍為利用多媒體展開的“習慣性”的講授式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有弊,益處在于其能適應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活動易展開,因而有其合理性;弊端則是易使其教學方式套路化,且教學環節大同小異。所以,教師應該在合理利用多媒體等影像資源的基礎上,多方面地結合動手動腦動嘴等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當然,不同類型的鑒賞課增添的動手能力訓練應各有不同,所以其鑒賞課中眼腦手并用的教學策略就要因課而異。以湘美版《高中美術鑒賞》教材為例,其第三單元的第12課《地域的永恒魅力——各異的民居建筑》,由于鑒賞的內容為各式各樣的民居建筑,若要在課堂中切入動手能力的訓練,則無論是對學生的美術素養能力還是教具學具的要求都較高。這種情況下,就比較適宜通過寫小評論的方式來完成課堂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訓練,進而提升其“文化理解”的能力。又如教材中第三單元的第9課《各異的風土人情——中國民間美術》,由于中國民間美術的種類繁多,所涉及的作品范圍廣而內容極其豐富,則比較適宜切入其中一個易操作的知識點,比如剪紙窗花、面具制作等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創作體驗,使其在美術創作體驗中挖掘出更多的審美信息,從而理解民間藝術的獨特語言與技法,在提升對民間美術鑒賞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其對中國傳統美術的“文化自信”。因此,我們應讓學生在鑒賞課中動眼、動腦、動嘴,還動手,才能達到眼腦手并用的目的。這樣既注重了知識講授,也注重了能力提升;既注重了理論運用,也注重了動手實踐;既注重了個體的能量,也注重了群體的力量;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發掘了學生的審美潛能,還塑造了學生自信與成長的人格。

2.主輔有“度”

主輔有“度”是指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眼腦手并用的教學環節與時間安排要主次把握適當。一般動手能力的訓練時間應盡量控制在15分鐘之內,不可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畢竟,鑒賞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眼腦鑒賞能力,即觀察能力與理解能力。而適當的在課堂環節中插入動手能力的訓練,是為了優化鑒賞課堂,使學生在訓練“眼”“腦”的過程中,再增添“手”的訓練加以輔助,共同助力學生鑒賞知識的獲得與內化。首先,用“眼”是基礎。對藝術作品的鑒賞都是從“眼”的觀察或感受開始的。所謂的觀察能力,即人通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去認識周圍世界的心理過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言:“我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可能是在眾人之上的。”可見,觀察能力是培育智慧的源泉,是學生美術鑒賞活動的基礎,只有發展好了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腦”的美術學習能力,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認識美術世界。其次,用“腦”是重心。美術鑒賞中的理解能力是指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理解其內容與形式的能力。美術鑒賞是一種既豐富又復雜的心理活動,是通過主體的有目的性的觀察,來認識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內容、形象、風格等要素,是透過現象去感知潛伏于形象之中的思想內涵,是學生作為鑒賞主體所需經歷的最為重要的環節。所以,注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在對作品理解的基礎上,達到知識的觸類旁通,并能有序的知識遷移,從而舉一反三,建立審美的認知結構。再次,動“手”為輔助。高中美術鑒賞課堂中的動手能力的訓練,是為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更多親身的體驗和感知,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深化體驗,提升其感悟的鑒賞能力。可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不僅應有效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使課堂內容在學生視覺接收與視覺認知的層面進行“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的互通,還應重視鑒賞課堂中學生“創意實踐”或“美術表現”的動手能力訓練。

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在美術鑒賞課中讓學生做到眼腦手并用,才能順理成章地解決鑒賞課中教學評價的難題。教師才能更直觀地通過學生隨堂動手所寫的小評論、所做的創意草圖等檢驗其學習實效。這種多管齊下的鑒賞教學方式,既訓練了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與能力,也便于教師趁熱打鐵的隨教隨評,及時檢驗教學成效,從而使教師更好地駕馭鑒賞課堂,把握教學的整體進度。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張傳燧.中國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文明國.陶行知自述[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4]陶行知.手腦相長[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06).

[5]李夢卿,劉晶晶.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發軔徑跡與價值衍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5).

[6]耿永華.論“做中學”的實踐品性[D].江蘇大學.2018.

[7]封云.淺談高中美術鑒賞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J].新課程(中旬),2014(04).

[8]劉小康.引導學生動手,感知現代藝術——對湘美版高中美術鑒賞《從傳統到現代》的課后反思[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02).

作者:朱郁馨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