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高校青年教師論文

時間:2022-03-30 04:30:36

導語:農科高校青年教師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科高校青年教師論文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研究對象,在山西省某農科高校發放調查問卷總計200份,收回176份,其中有效問卷174份,回收率達到87%.

(二)研究工具

本次調查采用心理健康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農科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調查。該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編制于1975年,包括10個因素(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強迫、恐怖、偏執、敵對、精神病性和其他),共90個題目。被試結合自身實際,將每個題目進行對照,選擇符合程度從1到5不等的選項。該量表經過多年的臨床應用,在國內已經建立常模[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步驟

第一,選取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并回收。第二,整理調查問卷,剔除數據有缺漏的無效問卷,并將有效問卷錄入數據庫。第三,使用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

二、研究結果

(一)頻數分析結果

1.總分及總均分

農科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總分的平均值為147.75,標準差為44.96,總均分的均值為1.64,標準差為0.50。按照總均分的分布情況來看,73.6%的青年教師處于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有26.4%的青年教師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21.8%出現輕到中度的心理問題,4.6%則出現中到重度的心理問題.2.各因子分農科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布的總體趨勢和總均分的分布趨勢一致,但其分散程度上又存在不同(見圖1)。從結果看,強迫和人際關系敏感這兩種因子的分布相對分散,出現問題的人員比例均超過30%,其中表現出輕度以上人際關系敏感問題的為32%,表現出輕度以上強迫癥狀的則達到48.9%。其他有問題的因子比例按降序排列依次為抑郁28%,軀體化24.7%,敵對24%,焦慮21.7%,偏執17.7%,精神病性14.3%和恐怖13.2%。在這九個因子中,被檢測出存在中度到嚴重心理問題的前三個因子是強迫10.9%,抑郁6.9%和焦慮5.7%。

(二)差異分析結果

1.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及專業差異

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別、年齡、學歷和專業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樣本在婚姻狀況中的“其他(離異或喪偶)”類別人數僅為1,無法代表該類別的總體情況,因此研究僅就已婚和未婚兩種類別進行差異比較,結果發現兩者也不存在顯著差異。

2.工作崗位差異

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在軀體化、強迫、偏執、敵對、總均分和總分這六個項目上隨著工作崗位的不同而呈現明顯的差異。其中,強迫和敵對兩個項目在0.01水平上差異顯著,軀體化、偏執、總均分和總分則是在0.05的水平上差異顯著。進一步檢驗發現教師崗和管理崗的青年教師在以上六個項目均有明顯的差異,且管理崗位教師的得分明顯偏高,而教輔崗和教師、管理崗的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則沒有明顯的差別.

3.職稱狀況差異

不同職稱的青年教師在抑郁和敵對兩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0.05的水平),但在其他項目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差異分數為:抑郁因子的F值為3.289,P值為0.040,敵對因子的F值為3.229,P值為0.042。中級職稱的教師在抑郁和敵對兩個因子上得分明顯比副高級的得分多,而初級和副高級僅在抑郁這個因子上存在明顯差別,且初級大于副高級的得分。

(三)常模比較結果

研究將各維度因子分與1986年的全國常模和2006年的大樣本分別進行差異比較,發現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在調查樣本與1986年常模之間沒有出現差別,但卻與2006年的大樣本出現了顯著差異,而其他的因子及總分在兩次比較時均出現了顯著的差別,且顯著性水平達到了0.01。

三、結果的討論

(一)頻數分析結果的討論

1.總分及總均分的結果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在農科高校的青年教師群體中大多數人(73.6%)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仍有26.4%的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進行疏導和調整。這一研究結果與張才安(2012)對湖南省多所高校青年教師的研究結果(超過1/3的青年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基本一致。這說明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普通高校教師一樣不容樂觀。根據了解,高校教師不僅承擔著日常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擔負著科研和職稱晉升的壓力。82.65%的高校教師平均每天工作超過8個小時,有時甚至會持續到晚上12點,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往往會感覺疲累,日積月累就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2.各因子分的結果討論

當前農科高校青年教師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大多集中在強迫和人際關系敏感等方面,而中到重度心理問題的表癥則更多的是強迫、抑郁和焦慮。這與張才安的研究結果(更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焦慮、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三個方面)基本一致[4]29,但又略有差異。研究發現農科高校青年教師在強迫問題上有突出表現,例如,超過50%的人表現出“忘性大”、“擔心自己的衣飾整齊及儀態的端正”,而將近40%的人都會“感到難以完成任務”,或者“做事必須反復檢查”。這種突出表現說明在農科高校中將近1/2的青年教師可能具有過于追求完美、謹小慎微等不良個性,也可能正承擔著較大的工作壓力,感受到長期的思想緊張和身心疲勞。眾所周知,農科高校的學科覆蓋門類較少、各學科之間的實力發展并不均衡,其享有的關注和資源也有所差別。在這種情況下,學科之間甚至學科內部都會存在激烈的競爭。青年教師們往往為追求卓越的表現而嚴格要求自己,最終出現強迫癥狀以及抑郁、焦慮和人際關系敏感等其他心理問題。

(二)差異分析結果的討論

1.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及專業差異結果討論

在本次調查中,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性別與婚姻狀況方面的差異分析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不同[3]307,[4]31,[11]212,在年齡方面的差異分析結果也與張虎祥(2008)的結果不同。以往的研究者在這些變量上都調查出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本次調查卻并未有所表現。這一結果可能是因為研究選取樣本的數量較少、分布比例不均。在本次調查中,女性被試遠遠多于男性被試,年齡31~35歲的人數大于另外兩個年齡段的人數總和,已婚人士也遠遠多于未婚者。這一分布情況雖然能直接反應被調查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人員構成,但同時也可能對數據結果產生影響。另外,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存在專業與學歷方面的差異。這有可能是因為學歷、專業等因素對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產生了綜合性的影響。在調查樣本中,44.4%的博士學歷教師集中在農科類專業(如農學、動物科學專業等)中,剩余的分散在其他專業里。雖然高學歷者承擔著較重的工作壓力,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但他們同樣享有自身的專業優勢(如豐厚的財力支持、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優秀的人力資源),兩個因素綜合作用下,高學歷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低學歷者便沒有了差別。

2.工作崗位差異結果討論

在高校中,教師崗位和管理崗位有截然不同的工作職責,農科高校亦然。調查涉及的管理人員以分管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為主。這個崗位需要每天處理大量的、與學生相關的事宜,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除此之外,其他的管理人員也需要處理日常的瑣碎事務,甚至還要應對某些突發事件。相比較而言,專任教師的工作就比較自由和分散,而且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覺性。這種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上的差別導致管理崗位的青年教師在部分因子上得分明顯偏高,表現出身體各部分的不適、做事反復檢查與確認、經常煩惱、想摔東西,甚至責怪他人制造麻煩等癥狀。對此,農科高校應當積極關注管理人員的心理狀況,采取適當的措施為他們排除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職稱狀況差異結果討論

在農科高校中,副高級職稱的青年教師在抑郁和敵對兩個因子方面優于初、中級職稱教師,這個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截止到2012年,在全國普通高校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中副高級別的占據14.75%,中級的占52.79%,初級的為23.15%。按照這個人員比例,能夠在40歲以內取得副高級別的職稱(職務)的教師已經走在了同齡人的前列,心理壓力較小。這一類人不會過多感受到“孤獨”、“苦悶”、“擔憂”和“前途沒有希望”,更加不會“容易煩惱和激動”、“不能控制地大發脾氣”,甚至產生“想打人或傷害他人的沖動”。相比較而言,初、中級職別的青年教師則要承擔更多的壓力、在這些心理問題上表現得也更加明顯。因此,這就需要有關部門適當多關注初、中級職別的教師,對他們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地疏解。

(三)常模比較結果的討論

SCL-90量表于1984年引入中國、1986年建立國內的首個正常人常模。此后近30年的心理健康研究中,部分研究者曾經做過一些合并常模或者新的全國常模,這些常模或者來自往年的文獻資料,或者來自某個特殊地域、特殊群體,有較強的針對性,卻不具備足夠的代表性,很少被后續的研究所采納。到2006年,有研究者從全國21個省市抽取1890人的大樣本進行調查并得到了相關數據,發現當時的樣本與20年前有明顯的差異,表現為強迫、恐怖、軀體化、精神病性以及總分等方面顯著增高,焦慮、人際敏感卻顯著降低。這說明全國人民的心理健康狀況已經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但是本次研究發現,無論與哪個年代的常模相比,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普遍增高,對應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普遍下降。這個結果又一次驗證農科高校內部的競爭正變得日益激烈,許多青年教師在教學評估、項目申報、成果發表、職稱晉升等工作壓力和結婚生子、養家糊口等生活壓力的雙重擠壓下正變得身心俱疲。社會各界以及高校管理者應當深切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及時做好應對準備,設置或引進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來疏導、排解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問題,調整其心理健康狀態,使其恢復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上來。另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研究者們也應當盡快編制一份關于高校教師的標準化常模,以更加客觀的數字作為農科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評估的科學依據。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第一,多數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少數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是強迫、抑郁、焦慮和人際關系敏感。第二,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別、年齡、學歷、專業及婚姻狀況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管理崗位的教師在軀體化、強迫、偏執和敵對四個因子上顯著高于專任教師;中級職別教師在抑郁、敵對兩個方面得分顯著高于副高級職別,初級職別教師在敵對因子上得分顯著高于副高級。第三,農科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表征明顯:除人際關系敏感外的其他因子分及總分均比1986年全國常模有顯著增加;全部因子分及總分比2006年大樣本顯著增高。

(二)建議

第一,農科高校應關注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強迫、抑郁、焦慮和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第二,農科高校應關注管理崗位教師和初、中級別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第三,農科高校可設置或引進針對教師的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幫助青年教師解決其心理問題。第四,心理學工作者應當盡快編制一份適用于高校教師的SCL-90的標準化常模,以提高心理健康分析的有效性。

作者:馮敏星秀麗張麗單位:山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