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貿人才培養論文
時間:2022-02-24 10:58:53
導語:國際經貿人才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自貿區戰略下對國際經貿人才的需求
(一)良好的綜合素質。不同于國內市場,外國市場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從事國際商務活動涉及到語言、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國際經貿人才要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強勁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文化閱歷。具體表現為:首先能夠掌握外語并能流利地用外語溝通;其次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現代企業管理思想;最后,由于現在是法治社會,對外活動中也經常會遇到法律糾紛,這就要求我們的國際經貿人才要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二)較強的實踐性。對外商務具有極強的實踐性,不是光靠理論研究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和外國相關部門或者個人實際洽談才能完成,需要我們國際經貿人才掌握相關的實踐技能和談判技巧才能完成。目前,我們大多數企業需要的是能夠高效便捷完成相關事務的人才,而不是只有理論而缺乏實踐的員工。(三)具有全球化思維的管理人員。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我國外向型企業實現了由傳統的進出口貿易向對外直接投資的轉變,而海外經營需要考慮不同員工的文化背景、相關國家的政策、不同國家的公司運作等方面。因此,目前對于我們國際經貿人才來說,僅局限于傳統的進出口相關業務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能夠實現跨國公司的良好管理和運行是新形勢下給我們國際經貿人才提出的另一更高要求。
二、對接自貿區戰略人才需求,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途徑
(一)對接自貿區戰略人才需求,吸收國際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生源。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一直是吸收國際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主要專業之一。隨著我國自貿區戰略的實施,國際留學生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學生選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習的越來越多,這既為我國及這些國家(地區)培養了符合自貿區戰略需求的人才,也加強了與這些國家(地區)學生的學習交流與文化交流。(二)依據自貿區戰略人才需求,調整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堅持依托現代產業、服務地區經濟,瞄準上海自貿區戰略的人才需求,以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主動融入自貿區戰略。專業定位為:理論知識與實務操作兼備的復合型應用型國際經貿人才培養基地。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服務面向自貿區戰略,培養能在服務業、制造業、涉外經貿部門及綜合性經濟管理部門從事國際經貿經營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三)為實現自貿區戰略人才培養目標,全面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是通過嚴密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實現的。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計并實施了“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方向→實踐能力”的基本培養模式,通過建設兩大課群(國際服務貿易課程群、國貿實務操作課程群),突出兩個特色(區域性、應用型),夯實兩個基礎(學科+英語),搭建三個平臺(一課堂、二課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六大能力(專業技能、英語、計算機、語言溝通、組織協調、適應社會)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建立起“課堂教學→實驗室操作→培訓考證→實習基地實踐→就業”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四)建設自貿區研究和“雙師型”為特色的教學團隊。高等院校應前瞻性地認識社會的人才需求,客觀清醒地認識自身的辦學實力和水平,發掘自身辦學優勢,科學設定人才培養目標,逐步形成人才培養的特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積極與國內科研院所、重點高校合作,圍繞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培養青年教師,挑選與自貿區內或有自貿區業務的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邀請具有實戰經驗的企業專家到校開辦講座。同時,安排教師到實習基地參與工作,使其具備一線工作經驗,從而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組織學院教師申報自貿區相關課題,集中形成一批自貿區研究的教學、科研成果,建設自貿區研究和“雙師型”為特色的教學團隊,以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五)因材施教,全面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積極促進教學改革,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優化培養方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滿足學生的成才需求。根據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目標,強化英語教學,積極開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摒棄傳統的大學基礎英語教學方法,轉向實用能力的培養。以中教和外教協作教學、反思教學的方式達到創新教學的目的,形成了聽說結合、讀寫結合、生存英語與學術英語結合、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結合的特色英語課程體系。每年聘請國內外優秀老師和企業專家擔任專業兼職教師。多元化的師資構成給學生帶來了新的視野并促使學院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改以“小班授課”、“分組教學”與“合作教學”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采用案例分析、課堂討論(Seminar)、觀點陳述(Presentation)等教學方法,將學術規范教育和創新思維培養同步進行,讓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實行全程導師制度,導師個別輔導每周一次,以便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師在教學評價方面,從注重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轉移到注重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獨特理解、闡釋、質疑、批判和應用上來,即尊重個人見解,重視個性和差異,鼓勵在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下,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
三、不斷改革創新,形成鮮明的自貿區人才培養特色
(一)強化國際服務貿易專業方向。主動適應全球貿易投資新規則的重大變化,積極對接國家自由貿易區戰略,服務上海“四個中心”和自貿試驗區建設,強化以國際服務貿易為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特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方案定位于復合型、應用型國際經貿人才培養,充分發揮工科背景下服務貿易人才培養的優勢。近年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針對全球貿易投資規則新發展和上海對外貿易轉型升級新要求,圍繞國際服務貿易專業方向,新開設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服務外包等專業課程,新增實踐教學課程服務外包業務實習,編寫出版了《國際服務外包》等系列教材。(二)加強雙向交流的國際化建設。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突出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特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十分重視學生商務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培養方案中開設了多門專業外語和雙語課程。2012~2016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有30多位學生赴美國、瑞典、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國際交流或攻讀碩士研究生。近年來,報考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境外學生顯著增加,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現有來自港澳臺、蒙古、越南、老撾、柬埔寨、哈薩克斯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學生。2015年、2016年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共招收境外學生61人,占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5級本科生總數的20%以上。(三)堅持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和校企互動的教育特色。堅持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發揮工科背景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優勢,堅持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和校企互動的創新教育特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施“專業平臺”加“實習模塊”的教學培養模式,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突出學科基礎與專業特色課程的構架,為學生提供實驗實訓基地,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人文素質,培養學生走“寬、專、交”的成才道路。
參考文獻:
[1]鄭磊.新形勢下國際經貿復合型人才培養新變化和新模式[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2]王芳.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3.
[3]何裊吟.高校國際經貿人才培養創新研究[J].時代金融,2014.5.
[4]劉鐵明,方超.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趨勢下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J].人力資源,2014.5.
[5]龔鋒.對優化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探討[J].高教論壇,2009.4.
作者:黃新祥 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下一篇:室內設計人才培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