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翻譯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12-09 10:23:27

導語:電子商務翻譯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商務翻譯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專門針對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提出的課題。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的主線,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則是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最重要的目的。本文著重闡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研究的現狀及意義,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解決方式。探索產教融合方式下,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策略和創新方式,以產促教,實現實踐、教學、科研相輔相成的良性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具有較好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產教融合;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

進入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質的變化,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人才培養越來越傾向于用人單位需求,越來越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式。產教融合教育模式是一種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電子商務翻譯是高職院校貼近社會、與用人單位有直接聯系的專業。在翻譯教學領域中,通過改變翻譯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能夠培養出適應市場的翻譯人才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現狀

合作教育產生于1906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1946年美國職業協會發表的《合作教育宣言》,宣言中指出:“合作教育是一種將理論學習與真實的工作經歷結合起來,從而使課堂教學成為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Ryder&Wilson,1987:14)2001年世界合作作教育協會(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對這種教育模式的解釋是:“利用學校和行業、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見識帶回學校,促進學校的教與學。”(Brochure2001)1989年中國積極推進加拿大高校聯合會提出在中加大學校際間開展合作教育的國際交流項目,產教融合教育模式從此進入了中國。“產教融合”是現代社會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書本知識和實踐能力為主的實際經驗與科研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形式。這種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國赫爾曼•施奈德開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教融合教育一直被作為高職高專的加以推廣。黨的報告對于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即“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我國學界主要對產教融合的基本理論、從多學科視角研究產教融合發展,以及域外產教融合發展情況進行理論研究。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的主要方向,研究者對該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機制體制、現狀研究,以及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境。對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是職業教育中產教融合最重要的目的。近些年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結合新時期政策文件和時代背景論述我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如何轉型;結合具體專業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以現代學徒制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研究的意義

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研究的意義在于與外貿公司合作,建立教育-生產-研究合作平臺,創建“高校+企業+研究”的人才培養合作系統工程,開辟電子商務專業翻譯-跟單實驗基地,形成一整套促進產教融合的有效機制。就教學而言,產教融合可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高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培養能夠學以致用、服務于社會的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外貿公司幾乎都有外貿業務,但電子商務類英語翻譯卻面臨著非常棘手的供需矛盾。電子商務類英語翻譯質量低劣,客戶普遍感覺現在的客戶溝通內容生硬呆板。如此粗制濫造的后果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損害商務英語翻譯人才的整體形象,影響外國客戶的接洽,從而直接影響外貿業務。因此,提高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的教育質量,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電子商務類翻譯人才,是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任務。就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素質培養而言,不經過職業化的訓練,沒有機會投身于真實的商務英語翻譯職場,翻譯實踐幾乎永遠都會停留在做作業的層次上。結果是,學生無法提高翻譯水平,缺乏職業風范和敬業精神,不了解行規。此類現象如不及時得到糾正,電子商務類英語翻譯工作者的質量必將越來越差,這對我國電子商務類英語翻譯行業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此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對外交流活動的日趨頻繁,社會對外貿類翻譯人才的需求量也來越大,此類人才的培養也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推廣價值而言,與外貿公司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嚴格按行規指導學生從事電子商務類英語翻譯工作,使其經歷從接受任務到翻譯、外聯、溝通,再到成單整個過程,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和翻譯能力。這樣一個“生產”過程不僅可以檢驗教學效果,還可以提供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研究,可以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修正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并制定出更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研究成果可為教學質量監控的長效機制構建、教學改革的深化提供實證參考。

三、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及解決方式

電子商務專業翻譯項目的延續性問題。由于學生多,所以外貿公司實習崗位缺乏。能否連續保持充足的實習崗位關系到產教融合項目能否維系的問題。對此,保證學生的商務英語翻譯質量,取得各家外貿公司的信任十分重要。首先要與相關外貿公司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為其輸送各崗位優秀畢業生。然后,擴大與其他外貿公司的聯系,以提高該電子商務翻譯基地在同行業中的影響和競爭力。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首先,要與相關單位保持長期的資源共享關系,為學生提供較為穩定的實踐機會。其次,考慮服務外包,與相關單位資源共享,引導學生到公司、企業中尋找機會,如商務、旅游、廣告宣傳、信函合同翻譯等機會。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學,針對用人單位的具體需求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推廣教學模式的問題。需要認真探索教學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關系,總結、概括與外貿公司合作的“教學-翻譯-實戰”經驗,研究并設計出優化的工作流程,形成文字說明,輔之以實踐案例,以便推廣普及產教融合的電子商務翻譯教學模式。

四、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策略

首先,借助當地外貿公司和當地相關機構的資源,開辟電子商務類翻譯基地,構建校企合作模式,對基地實行市場化和職業化管理,使理論教學、翻譯實踐、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電子商務翻譯人才。制定“項目競標-翻譯程序-質量檢查-追蹤業務”的工作流程,改變以往“課堂上學習理論-課下作業-課上評析作業”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產等環節中找到平衡點。其次,建立教學課堂、QQ輔導課堂、外貿實戰三個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理論與技巧傳授、技術指導和業務指導教學與實踐平臺,三個平臺相輔相成,可深化理論知識和提高實踐能力。再次,開辟社會實踐課堂,把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構建與社會相關單位資源共享、共同受益的教學模式。五、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翻譯人才培養的創新創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開設創新課程、創新課堂,構建面對市場的翻譯理論-實踐教學模式,注重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將親身體驗職業翻譯過程納入教學。在傳統電子商務翻譯教學體系中融入職業培訓的教育元素。建立實效顯著的校企實踐基地。利用校內資源條件,如工作室、翻譯軟件、圖書資料以及網絡等為學生實踐提供便利條件。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市場,承擔頂崗實習工作,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校企結合教育模式的最大優勢就是: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職業熏陶,培養社會義務感和精密的工作作風,增強職業責任心。設置最佳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是電子商務翻譯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傳統電子商務翻譯教學中的缺失環節。流程的設定有兩個作用:一是將企業行為規范納入教學,合同簽訂、委托人的陳述以及相關的外貿業務,都是應掌握的外貿知識;二是便于組織實習工作,將組織各環節的工作記錄下來,形成文字性的材料,可作為教師指導學生實踐的參考依據,也可作為推廣產教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六、如何構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需要探索與企業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為目的,將職場意識融入專業教學,使之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開辟實習基地:讓學生到企業實習,在求職時脫穎而出;以信譽贏得信任: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和技藝,以出色的翻譯作品贏得企業的信任,獲得更多的翻譯實踐機會;課堂教學融入職場元素,改變理論脫離實際的教學現狀。以企業的價值標準為評價學生翻譯能力的標準,培養學生出精品的意識,增強其在社會生存的競爭力。其次,需要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給予教師角色新的定位,突出教師角色多元化的理念。教師兼課堂教學、技術指導和中介服務為一體,做好傳授專業知識、提高學生業務技能和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的工作。傳授專業知識時,突出翻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使課堂知識學以致用。樹立教師是中介者的理念,盡可能地為學生聯系市場翻譯機會。教師是技術指導,組織并指導學生參加圖書出版工作。再次,探索課上課下互動教學模式。開辟課外譯者課堂,依托網絡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聯系,及時為學生答疑解難,指導學生社會實踐。網絡平臺可以為學生譯者圖書翻譯提供了實踐平臺;建立師生互動、譯者互動的教學模式,提供密切接觸學生的機會,為教學方法改革和課型改革提供了科研觀察平臺。

七、結語

產業和高校合作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目的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可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培養適合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產教融合教育由學校、學生、社會三個要素構成,教育是核心,學生是主體,方式是結合,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社會與生產的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需積極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通過科研的路徑對得出的經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Brochureof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2001.

[2]Ryder,KennethG.&Wilson,JamesM.CooperativeEducationinaNewEra:UnderstandingandStrengtheningtheLinksBetweenCollegeandtheWorkplace[M].Jossey-Bass,1987.

[3]劉冬冬,崔鈺婷.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研究:現狀、熱點及未來趨勢---基于CNKI2007-2017年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重慶高教研究,2018(5):82-94.

[4]張夏紅,何立芳,章汝平.產學研用聯合培養應用型化學人才的實踐與探索[J].廣東化工,2014(19):230-231.

作者:馮瑛 單位:青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