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校工程教育及人文教育

時間:2022-01-19 02:25:15

導語:研究高校工程教育及人文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高校工程教育及人文教育

1高校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現狀

(1)工科院校在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積淀很淺。我國高校形成的三類高等學校——文理科性質的綜合性大學、分科性的理工學院和單科性的專門學院,這種格局不利于大學形成濃厚的學術氣氛,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全面人才的培養。如某些高校教育模式單一、不重視人文教育、重視理工專業課程,仍然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好專業,人文教育可有可無。(2)人文課程體系尚未形成,內容不夠豐富。我國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氛圍缺乏,有些院校根本不開設文理交叉的課程或者開設內容陳舊、更新速度慢。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缺乏研究設計,課程開設隨意,缺乏綜合性和規范性;國外學者認為,人文社科教育有利于加深對人類歷史、思想觀念和社會結構的了解,有助于品格的養成,我國主要偏重人文社科教育的政治作用。(3)人文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資源整合不足。人文課程的開設比較單一,缺乏深入,教育資源整合力度不大,課堂教育方法依然陳舊,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缺少師生互動。(4)人文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從目前我國工科類院校普遍看重專業知識教育而輕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教育,也即偏重工程教育,淡化人文素質教育。大部分教師的培養都基于專業之上,其文化素質尚不夠全面,導致教師的人文教育師資力量薄弱。(5)人文教育與工程教育未能真正融合。雖然目前我國工科類院校基本上都設有承擔大學生人文教育的文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素質拓展和軍事訓練部等等,使得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突飛猛進。但是這些學院或相關的系部都沒有和工程院系真正地相互交流,且工程院系也沒有將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方面面滲透到科學技術和工程知識的教育中,人文類教師和工科類教師在教學時相互獨立,沒有做到有機的統一和真正的融合,因此培養出學生的知識不全面。(6)校園文化建設有待加強。人文教育并不能單靠課堂上的知識和文化教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如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學習環境,對學生凈化心靈、提升修養,升華自身品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工科類院校缺少人文社會科學的校園氛圍,如有很多院校在校園粘貼海報時,人文知識的內容相對缺乏。

2高校實現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途徑

(1)構建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交叉的課程體系。工科類院校應做到各學科專業的相互交叉、滲透、優化調整課程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從學科全局出發,整體規劃,細化學科結構,真正做到人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協調并重。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的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要大力發展。從文理交叉的角度出發,探索和改革且每年修訂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與時俱進,改造和提升傳統的文理科專業從文理交叉的思路,打破文理的嚴格分界線,將人文科學的課程體系及課程結構與自然科學的課程體系、結構細化、嫁接和融合交叉,構建一體化的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不同專業的課程體系。考慮到人文教育對開設課程的門類、各課程的學時及總學時、學習任務及要求、課程建設等方面的教學要求,人文教育與工程教育應同等重要。課程設置在做到具有專業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體系的同時,應充分體現大學的通才和素質教育。有效調整各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實踐中總結、重組與調整培養計劃,以及人教育類課程所占得詳細比重,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要求來選擇選修課程。(2)將人文教育融入工科專業教學中。在工科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要融入人文教育的內容,尤其是人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如機械設計與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中明確規定了該專業是培養具有高級工程素養的專門人才,以往的專業培養目標中偏重于思想政治、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忽略了在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過程中的道德素養、科學精神以及創新創作力的培養,而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做到人文教育的內涵融合到工程教育中,才能培養出全面的人才。因此,應在專業培養方案中認真詳實地納入人文精神,才會為人文教育與工程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有力保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入人文科學的內容,同時也要不斷研究和挖掘專業課程的相關人文內涵。在實踐教學中,講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不斷地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行結合,真正深刻理解工程專業與人文知識之間的內涵。(3)提高教師人文素養,加強師生互動。大學教師對人類社會的作用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高等學府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教育服務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工科專業的教師自己本身只有不斷地提高人文社科知識,才能傳播以及滲透人文知識,并以自身道德修養、人格魅力和學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宣傳,提高教師的自身人文素養的必要性,只有弘揚人文精神,社會才充滿生機,人生才有意義才完整。教師可以通過培訓與進修相關人文知識,補充和更新知識體系,在完善專業知識結構體系的同時補充人文知識,從純知識型轉變成具有人文素質的綜合型。另一方面,學校在制定規章、政策時要偏向對工科專業的教師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制定一套提高教師人文素養的完整、科學、積極有效的機制。要大力提倡和鼓勵廣大教師獨立自主的開展科學研究,申報科研課題,撰寫高質量的科研論文,使得科研、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也能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4)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國理工類高校都在大力提倡辦學特色,形成了各自的工科特色,人文氛圍相對較薄,如電子協會、科技創新園、我愛發明協會等等。大學校園的課外活動是大學生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可根據自身特色,從實際出發,有計劃地舉辦系列人文講座、文藝晚會、歌唱比賽,組建參與面廣的學生組織和社團,多開展一些的積極正面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義務勞動、社區服務、三下鄉、社會拓展等等,融入社會,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如設立專門的文化網站并配有專門的校內指導教師或校外有實踐經驗的顧問。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機融合是現代高等工程教育所面臨重大問題,它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乃至一個民族的發展。此外,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是一個不斷交替變化的長期過程。實現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途徑多樣,只要從國情,或者高校的實際出發,依照教育規律和科學技術與文化的發展規律,大膽借鑒國外工科類高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成功經驗,才是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適合校情的高等工程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新途徑。

作者:周國芳錢曉山戚珉單位:宜春學院宜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