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管理人文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11 03:01:04
導語:學生管理人文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高校管理工作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深度化。我國傳統教育理念是以教師為主,這樣容易導致學生人文關懷缺失。本文通過闡述人文教育以及分析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的解析人文教育。
關鍵詞:人文教育;提高;管理水平
人文教育從人文關懷出發,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關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尊重學生本身的個性與理想、其他民主權力的關聯關系。人文教育所關注的對象主要為學生,學生是人文教育的主體,人文教育主張在利益面前更多的以學生為前提,實現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思想。從而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與發展,人文教育是實現人文精神的方式與途徑。
一、人文教育在高校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師積極性。在學生教育工作中,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平等地位,降低了教師的創新與積極作用。想要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更多的要注重教師的教學方式,推行人文教育,這樣更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讓教師自覺地、發自內心的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近況,鼓勵教師更加關注教學事業,提高教師的教學價值。(二)培養學生個性發展。新時代下的人文教育更能夠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加注意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新時代課改以來,各大高校實行的評分化制、學生自主選課制也是人文教育滲透的表現之一。人文教育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對學生個性、人格、三觀、自由以及權力尊重的重視,促進了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三)提高高校制度管理。人文教育滲透在各大高校之后,能夠有效的提高高校制度管理。能夠完善高校制度,同時提高高校的發展與學生個性發展、實踐創新能力相適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步入社會實踐機會,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學生認可學校的制度,更能夠推動學校管理工作的開展。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教育還是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自我價值的實現,過分強調學生教育內容的一致性,造成高校教育管理缺乏針對性與時效性,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以偏概全,不能夠有目的性地發展每一位學生。同時,傳統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僅僅強調學生的精神,缺乏對學生個體發展的關注,不注重學生在現實中與自然事物接觸的主觀能動性。過于強調教師的外部輸出,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過于強調學生的可塑性,阻礙了學生個性發展,忽略了人文教育的主要意義,最終導致學生沒有自己的個性發展,同時還對學校的管理教育產生了抵觸心理,讓教育管理工作很難開展。除此之外,少部分高校注重學生的紀律性,強調學生的絕對服從,致使學習內容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學習的樂趣與興趣。這樣的教育缺乏了人文精神,教育工作中教師缺少對學生人文關懷的責任感與覺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忽略了學生的自由性。
三、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滲透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觀念。教師與相關工作的工作人員都應當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發展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課堂教學時要多以學生利益考慮,課堂多與學生進行必要的交流,課后多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學習近況,并對學生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加強教師的以學生為主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觀念上要尊重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鼓勵多綜合自己的優點,發展自我,提高創新能力。高校教育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服務觀念,堅持人文教育為主,尊重學生的自身發展。人文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自身服務理念,通過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不斷塑造自我,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不斷地提高自我,為學生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人文教育的推行。(二)建立以人為本的規章制度,實行人文教育。高校應當建立完善且合理的管理制度與相對應的獎罰制度,以人文關懷作為主要的目標,不斷地將管理制度與人文理念相結合,以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實現對學生地位的尊重。制度建立時要尊重學生自我的發展與創新潛能,只有在一個相對自由的教育環境下才能夠保證教師對于學生的放松管理,同時鼓勵教師不斷地提高自我的創新能力,與學生共同進步,所以,高校在保證學生學好本職專業的同時,還要督促學生的個人發展空間,實現自我綜合能力培養與提高,不斷鍛煉個人的修養,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中學與大學階段是處于學生個性發展的時期,教師要更加注意培養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念,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自覺意識。所以,高校在實行人文教育時,要適當地鼓勵學生,當學生也認可管理制度之后,學校推行人文教育就能夠事半功倍。
四、提高管理工作者的人文素質
人文教育的管理者是人文教育制度與推行的關鍵之一。高校應該提出更多的優惠條件,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專業教師,同時不斷完善高校自身的制度建設。鼓勵在校教師走出去,多參加專業性的研討會,通過人文教育之間的互相交流,促進人文管理工作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高校在招聘管理工作時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與文憑的考核,對在職管理人員進行定期的考核評價與不定期的培訓,激勵管理人員主動對自己提升、塑造一個更完善的自我,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最終達到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文教育的水平。
五、結束語
綜上所訴,不難看出,人文教育滲透到高校教育管理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更能夠提高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使教師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與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人文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滲透。
參考文獻:
[1]張瀟予.人文關懷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滲透教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9):251-251.
[2]劉宗群.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人文關懷滲透[J].求知導刊,2015(16):83-83.
[3]吳恒中.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人文教育的體系構建[J].高等教育農業教育,2012(7):47-50.
作者:彭俊 單位: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師人文教育探討
- 下一篇:高校人文教育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