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語文審美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20 10:04:43

導語:高校語文審美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語文審美教育論文

一、審美教育在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教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實行的是應試教育,這種方式過分追求功利性,忽視了素質教育的培養。使學生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卻缺少了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創新能力和想象意識,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各種“考證”“考級”方面,將學習重點都放在學習具有實際效用的學科方面,學習就是為了以后找工作方便。在思想上,也沒有自己的觀點,總是人云亦云地隨大流。這都是缺乏人文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后果,這樣的想法和做法與大學培養人才的目標嚴重不符,大學培養的是人才,不是“工匠”。人才是具備綜合素質的,而“工匠”才是只具備一種專長的。理想的大學教育應該是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興趣,敢于創新,有自己的審美能力和辨識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只有通過語文學習,從中吸收審美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獲得。所以說,造成目前高校學生過于現實,一半是由于社會上就業壓力大產生的急躁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語文教學沒能充分發揮審美教育功能導致的后果。我國的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在教學中片面注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能力不是認識漢字,會寫作文這么簡單,而是要通過對語文的學習,掌握其中的人文知識,并將這種知識轉化到生活中,使自己的審美情趣能提高,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能識別生活中的善與惡、美與丑,懂得感恩,懂得與人友好相處。有一年,在高考中有篇作文題目叫《戰勝脆弱》,很多學生都寫了自己的父母有一方突然去世,自己在悲痛之后戰勝脆弱的經歷。后來才發現這些都是憑空杜撰的,這些學生的父母都好好活著。這樣的行為,一方面說明了學生嚴重缺少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在他們眼里,只有父母死亡才是生活中的不幸,不知道生活中還有其他的災難。明明父母尚在,卻編造謊言說他們去世,這是情感嚴重缺失的結果。這也說明了,在語文學習中,忽視了對情感抒發的教育。寫作應當是抒發自己情感的方式,不是為了獲取高分來造謠的手段。

二、高校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審美教學中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最關鍵的是教師,因為教師是喚起學生審美情感的主導者,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就要成為一個具有審美能力的教育者。在語文教學中,只有語文教師具備積極樂觀的性格,幽默風趣的語言,才能帶領學生積極投入到語文學習中。相反,教師滿腹牢騷,對社會不滿,對生活絕望,他的情緒也會使學生深受影響,覺得生活不過如此。教師的審美情感修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對生活充滿激情

語文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還要具有良好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對生活充滿激情,能用生動的語言將學生吸引到語文學習中。在教學中要善于和學生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將學生當做朋友一樣平等交流。這樣就會使學生倍感親切,勇于發言,甚至敢“冒犯”教師。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生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生活中的一員,語文教師的心態和不諳世事的學生肯定不一樣,他們有自己的煩惱,比如家庭關系、房子、孩子的教育,都會困擾著教師,影響教師的情緒。但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將自己的這些生活煩惱傳染給學生,在上課之前,一定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教學中。從另一角度看,教師還要具備藝術家的特征,把課堂當做表演的舞臺,一登上舞臺,就要將積極的一面面對學生。

(二)真情對待每一個學生

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積極和學生交流之外,在課堂下也要和學生多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知識的交流,也可以情感的交流。無論是哪種交流,教師要做到的都是“情真意切”,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尊重和信任。情真意切就是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流時,感情要真摯,是發自內心的。不能講套話、大話,做表面文章,這樣的交流反而令學生生厭,因為高校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觀察力和分辨能力了。情真意切還體現在和學生交流要平等對待,不能因為學生的貧富、學業上的差異而產生偏見,嫌貧愛富,喜歡活潑的,討厭木訥的,這樣也會引起學生反感,一旦學生從心理上對語文教師有偏見,在課堂上就無法聽教師的授課。

(三)對工作和生活充滿熱情

教師在傳授人文素質教育方面,言傳的作用遠不及身教的作用。要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性格,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表現得積極向上,這種積極向上是熱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在生活中,當別人有困難時,能最先站出來;面對一些不道德的行為,要勇敢指責;不參加賭博之類有損形象的活動。也就是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出來,這樣才能像司馬遷說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

如何在高校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除了教師本身要具備美的品格之外,還要利用語文教材來進行審美教育。我國的語文教材在編排上都是詩詞、現代文學、古典文學組成的。在教學中要根據這些內容去發掘文中的人文素質,提高審美情感。

(一)通過詩詞感受品格和意境之美

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由于古人有“詩言志”之說,因此我國古典詩詞大都是體現古代詩人思想的承載工具。在古詩中可以感受到杜甫《新婚別》中的憂國憂民,從《離騷》中體會屈原的追求,在《飲酒》讀到陶淵明的超俗,還可以從岳飛的《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中體會愛國者對國破的痛心疾首。古典詩詞除了表現作者的個人情懷,讓人體會到他們的品格之外,還有許多描寫愛情的優美篇章,像白居易的《長恨歌》,《孔雀東南飛》,陸游的《釵頭鳳》,詩經中的《上山采蘼蕪》。以及一些有優美意境的詩歌,如《春江花月夜》,李煜的《清平樂.別來春半》,這些優美的詩歌將個人情感、志向抱負、自然景觀以及意境都通過瑯瑯上口的詩句體現出來,學習詩歌,不僅可以體會情感、意境還能通過詩歌的結構形式感受到音律之美。

(二)在現當代文學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情之美

高校語文中的現當代文學作品,不僅有我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還有外國作品,臺灣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有的通過細膩傳神的筆調描寫自然景物,像朱自清的作品;有的通過一件小事來歌頌人情之美,如歐.亨利《最后一片樹葉》,還有的則是痛陳訴說,如龍應臺《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而沈從文的作品又描寫了我國湘西那一方凈土的美好人情,如《三三》。這些作品由于離當代人較近,容易引起當代人的共鳴,而產生美好的審美情感。

(三)從古典文學作品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

在高校語文中,對于古典文學,除了詩歌這一特色題材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散文小說,這些作品不僅滲透著濃厚的中國美學人文特征,學習它們還可以傳承中國歷史文化,這些作品具有細膩的景物描寫,也有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這些作品,不僅有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如《老子》四章和《論語十則》,還有一些生動的人物故事,既有嚴肅史筆描繪下的生動形象,像《左傳》中的《鄭伯克段于鄢》和《史記》中的《周亞夫傳》,也有《搜神記》的怪誕和《聊齋志異》的神奇;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刻骨銘心的友情,也有大觀園女兒《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的浪漫。學習這些優美的文章,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人的思想、道德、行為帶來的人文教育,和他們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格之美。當前,由于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來越大,隨著網絡的普及,外國文化已經在中國青少年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些青少年盲目跟風,對自己祖國的傳統文化反而漠視,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加大古典文學作品的分量,讓他們在學習審美的同時更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四)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提高文字閱讀的審美能力今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已經進入到課堂教學中,也由于多媒體的出現,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對文字閱讀的興趣。語文教學中進行的審美教育,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要閱讀,在今天的社會,電視和電腦的普及,使青少年將閱讀的興趣都轉移到看電視劇和視頻上去了。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反作用于閱讀興趣的提高,具體的方法是,可以讓學生先讀一些名著,然后再來看這些名著改編的電視劇,用對比的方式來體會閱讀帶來的美感。像學生都喜歡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等,教師可以選一個小說的片段讓學生閱讀,然后再播放這個片段的電視劇,讓學生討論一下影視劇改變的優劣,如果覺得電視劇改編的不好,還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一段試試。這樣既可以讓他們提升閱讀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四、結語

針對我國目前的發展形勢,高校語文教學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加強審美教育,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要將提高審美教育當做語文教學的重點,才能取得效果。

作者:胡紅潔單位:上海體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