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審美教育論文
時間:2022-10-16 03:29:09
導語:中國畫審美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畫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自身鮮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獨特而強烈的藝術審美風貌。在當代高校的中國畫教學中,對中國畫的教學不應單單是對技法的教授,更應注重在教學中對中國畫的審美教育,這不但可以提高和加深學生對中國畫的理解及認知程度,更能提升他們對我國傳統藝術和傳統文化的認識,并在之后的中國畫創作中運用這種審美來創作和探索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對中國畫的審美教育在當代高校教育中應該被提上日程,也應該被更加重視。
關鍵詞:中國畫;審美教育;高校教學
在目前的高校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注重在具體繪畫技法上對學生的指導,而忽略對中國畫的審美教育。這就使很多學生在面對一張中國畫作品時不知道如何對其進行審美并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繪畫養分,進而導致學生在之后自己進行創作時不能分清什么樣的創作才是精彩的作品,對自己的繪畫創作也沒有信心,沒有具體的創作方向和頭緒,所以,在高校教學中,只有首先使學生明白如何對中國畫進行審美,才可能使他們在今后自己的繪畫創作中把這種美繼續延伸和表現出來。陸儼少先生在《畫語錄》中曾說過:“學畫要做到四個多,即:看得多、聽得多、想的多、畫的多。”筆者認為,陸儼少先生的這段話道出的就是學習中國畫的幾個關鍵要點,即“看、聽、想、畫”。其中,他把“看”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聽”和“想”,而把我們平時上課時候最注重教授給學生的“畫”放在了最后,這也正說明了在學習中國畫時“看”——也即對中國畫審讀和審美的學習及提升的重要性。以筆者自身這些年的高校教學經驗來看,“看”是目前在高校中國畫課堂教育中較為薄弱而且容易被忽略的一個教學環節,而這個“看”具有深刻的含義,更確切地說可以稱之為“讀”——當我們面對一張精彩的畫作,我們不能走馬觀花或蜻蜓點水般對繪畫匆匆地一眼帶過,而是要對畫面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要慢慢體會其中的美,要靜下心來,認真地“讀”畫,慢慢地以中國畫的專業視角分析畫面,要找到畫面審美的可取之處,這其實也正是對畫面進行審美的過程。
一、中國畫審美教育之“讀筆墨”
西方繪畫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滲入對我國現在高校的中國畫教學模式影響很大。在學生進入高校前對美術方面的學習統統是素描、水粉、速寫,在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也往往開設有素描、色彩、速寫等西方繪畫的基礎性課程學習,之后才是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學習。這種學習順序對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存在一定的益處,但同時也有很大的弊端——這種教育模式可以使學生了解西方繪畫的表現形式、繪畫語言、觀察方法,使學生了解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和進程,可是也往往會使學生先入為主地全盤接受西方繪畫理念,不能把所學西方繪畫理念為畫中國畫服務,甚至影響和阻礙學生對中國畫的學習。在高校國畫教學中,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白,中國繪畫藝術與西方繪畫是存在很大區別的,在對所描繪物像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技法上也存在極大的差異,中國畫是我國民族高度智慧的結晶,它有自身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傳統繪畫的材料和理念有其自身獨特的審美方法和審美形式。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中國畫筆墨關系的認識。中國畫是一種以水墨來表現物像的繪畫方式,它以毛筆蘸水和墨在宣紙上通過用毛筆的筆鋒、筆肚、筆根配以中鋒、側鋒、逆鋒、輕重、提按、頓挫、轉折等動作來創作。中國畫的筆墨,不但注重對自然的刻畫,也注重對畫家內心世界的表現和筆墨自身的變化氣象的表達。它追求的是一種“筆墨心象”。所謂“心象”,即在物體沒有出現在繪畫者眼前的時候,繪畫者心里對該物體的印象和體會。這種筆墨繪畫方式,追求的不是對具體事物的完全再現,但也不是完全的抽象,它追求的是正如齊白石所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一種意象,這就使中國畫的筆墨有了極為靈活的運用方式和表現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畫家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筆墨關系進行繪畫創作。如宋代的徐熙和黃荃,同為花鳥畫家,可是對筆墨的理解和運用卻完全不同,徐熙的畫面筆墨關系富麗堂皇,而黃荃的畫面風格野逸灑脫,所以才有了后世“黃家富貴,徐家野逸”的說法。又如明代的徐渭,他的畫筆墨酣暢淋漓,恣意縱橫,表現了他一生的命運多舛。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歌、戲曲、書畫等方面都有造詣,被稱為“明代三才子”之一,可是他在科舉的道路上卻屢屢受挫,考了八次也未能中舉,在生活中也是多有磨難,這些人生經歷使他在繪畫藝術上的風格也獨樹一幟,具有強烈的個性,他的畫面筆墨豪放,他的潑墨寫意花鳥畫自成一家,如他的《墨葡萄圖》,畫中的水墨葡萄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是以不同大小、濃淡不一的墨塊組成,不求形似,風格疏散,更題有“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的詩句,表達了畫家的失意和落寞。清代“四僧之一”弘仁的畫面筆墨高冷孤寂,蒼勁整潔,他的畫面善于用折帶皴和干筆渴墨,畫面荒涼孤寂,顯示了他與當時世事的格格不入和性格中的清高之氣。今天我們看到的一些歷代傳世名畫,仍是“元氣淋漓障猶濕”的筆墨氣象,畫中筆墨變化靈動,在宣紙上滲化發揮,所畫物像充滿生機,這正是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學習之處。
二、中國畫審美教育之“讀線條”
其次是對中國畫線的審美,要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認識線條和欣賞線條。線是中國畫造型的基本繪畫語言,也是中國畫的重要繪畫表現手法,它不但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也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感,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在對中國畫的審美中,線所表現的形式美是一個重要的審美衡量標準,它不但要流暢、簡潔,還要有粗細濃淡變化,有疏密組織關系,有虛實繁簡安排,要能連續交錯、濃淡穿插,它不但要塑造物像形體,更要表現物像的質感和陰陽,所以畫面中的線條要有筆力,也就是常說的力透紙背,同時,線條要有自身的氣質,要有速度和情緒,要在畫面中和諧統一。如《八十七神仙圖卷》,其線條生動地表現了諸仙的形象,線條不但圓潤流暢,更是變化多樣,豐富而不凌亂,對女仙面部和五官的刻畫,以及身上衣服和頭飾的繪制都相當精妙,它把中國畫中對線條的審美完美地展示了出來,線條自身的飄逸流暢、抑揚頓挫,都詮釋了中國畫線條的審美。
三、中國畫審美教育之“讀構圖”
再次是要在教學中教會學生有意識的分析畫面的構圖,要學會“讀構圖”。中國畫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它的構圖不像西方繪畫那樣有很多規矩和定律制約,而是為畫面整體和繪畫者表達情感服務的。如中國畫構圖上用的是散點透視,是根據不同需要把站在不同立足點看到的事物和繪畫者自己想表現的事物有序的組織在同一幅畫中,它表現的物像常常是超過真實而帶有繪畫者精神追求的,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國畫的構圖還有極具特色的卷軸、立軸、扇面等樣式,但不論哪種構圖樣式,都講究章法,畫面通常要考慮整體的“置陳布勢”,而不是一邊一角的慢慢堆積,中國畫的構圖有一個全局觀,虛實相生,疏密相間,賓主有序,是矛盾對立統一的集中體現。正如明代顧凝遠在《畫引》中的論述:“凡勢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勢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勢欲下垂,或下者,勢欲上聳等。”中國畫的構圖,還受到“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追求與自然的高度和諧與統一,并且注重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對“詩情畫意”的表達,具有濃郁的人文氣息。
四、結語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的就是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偉大的事業。高校的中國畫教學更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作為高校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具體的繪畫技法,更要培養學生的美學素質和審美能力。當代中國畫壇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這雖然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畫的繪畫形式和繪畫語言,使中國畫呈現出更多的新風貌,但對于高校學生這個中國畫學習群體,必須要堅持對中國畫傳統繪畫的學習。作為高校教師,要使學生掌握如何對中國畫進行審美,尤其是通過教授和引導學生通過“讀筆墨”“讀線條”“讀構圖”這幾方面來了解中國畫本身特有的民族特色,使學生體會到中國繪畫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在把握傳統中國畫繪畫審美的基礎上研究自己繪畫新面貌,探索自己繪畫的創新之路。
作者:代國娟 單位:貴州省凱里學院藝術學
參考文獻:
[1]陸儼少.畫語錄[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 上一篇:淺談音樂教學中創新教育
- 下一篇:論小學語文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