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態旅游文化審美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09-19 11:08:44

導語:淺談生態旅游文化審美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生態旅游文化審美教育的意義

【提要】在經濟飛速發展、節奏明快的現代社會,人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遠離精神故鄉,猶如無源之水,壓力倍增。而適度的生態旅游會讓人從奔波勞累中抽身而出,欣賞當地的自然美景和社會歷史文化,加深對自然的感情,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培育生態觀念,逐步養成生態審美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素養。

【關鍵詞】生態旅游文化審美教育涇縣旅游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相應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排上日程。生活在充斥著鋼筋水泥、節奏飛快的喧囂都市里,人們需要定期逃離來釋放壓力,重獲生機,于是,生態旅游應運而生。生態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以生態友好的方式,開展回歸大自然的綠色旅游和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旅游。開展生態旅游活動,可以實現生態審美教育,增強旅游者對自然和文化生態的理解,使他們學會用審美的觀念對待自然,關愛生命,保護地球,逐步確立欣賞自然的生態審美態度和詩意化棲居的生態審美意識。2018年7月,我院組織部分同學赴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開展為期三天的生態旅游文化體驗,旨在通過切身體驗增強師生的生態審美觀念。

二、確立正確的自然觀

生態存在論美學觀認為自然并不是外在于人類、與人類對立的,而是與人類緊密相關、融為一體的,因此人們應該學會欣賞自然的美。審美教育首先便是訓練人們看到最大限度的美。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換言之,也可以說是處處留心皆美景,不僅能看到自然山水本來的美,也能體會各色景物所傳達的意境,整體呈現的和諧之美。在桃花潭旅游度假區,便是目之所及皆成盛景。景區因詩仙李白流傳千古的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成名。當年汪倫許下的十里桃林已種下,可惜已錯過今年的灼灼盛放,不過枝頭已有小小的果子在成長,也是意外之喜。又見一荷塘,炎炎夏日,正是荷花盛放的時節,皖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應有魚兒戲于蓮葉間。桃花潭水清涼,在水邊微風習習,郁積的暑氣一掃而光。乘船擺渡于兩座山丘之間,更能感受水的清涼舒適。文昌閣飽經風霜,仍屹立于大地之上,游客絡繹不絕,請三支悠遠的香,祈幾個美好的愿。南陽古鎮斑駁的墻,仿佛還氤氳著先輩淳樸的氣息,不經意間抬頭,正好看見藍天白云下的馬頭墻,正是徽文化的獨特標識。遍觀中西方歷史,會發現人們早就有欣賞自然的傳統。在西方神學經典《圣經》中,人與萬物因道同在,天地人神理應統一協調,共創美好家園;海德格爾的生態審美觀強調建立人與自然平等游戲的家園;大衛•愛登堡的生態紀錄片通過影像語言也傳達著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觀念。在古代中國,《論語》中有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不違農時等,道家提倡萬物齊一、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禪宗里講心性論、懸隔物欲、善待自然等:儒釋道各家殊途同歸,都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強調尊重自然。當代散文家劉亮程在其作品中也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地位平等。在現代社會,我們仍需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學會欣賞自然。

三、提倡生態審美的生活方式

所謂環境問題,追本溯源還是文化問題,即人們選擇何種生活方式的問題。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如何處理發展和環境的關系迫在眉睫,毋庸置疑,應該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就要求廣大人民選擇并培養生態審美的生活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倡綠色環保、節能循環,珍愛一切生靈,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探訪宣紙文化園,未入園,先看到山坡上成片曬著的草料,通過參觀才知曉,這正是宣紙的原料沙田稻草和青檀皮的混合物。入園后看到許多宣紙成品,號稱千年壽紙,不腐不蛀,是書法繪畫的良伴。隨后進入生產線,近距離參觀工匠們制作宣紙的流程。一道道工序,千錘百煉,水深火熱,經歷重重考驗,幾度春秋,才成為一張張薄如蟬翼韌如絲的宣紙。不論嚴寒酷暑,工匠們都堅守崗位,重復著自己的工作,這種精神也讓人敬佩。生產宣紙的過程不可避免會產生廢水,相關工廠也應做好善后工作,改進設備,加大水的循環利用率,做好清污分流,合理控制高濃度堿液的排放等,解決污染問題,保證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到江南第一漂景區,在農家樂吃午飯,綠瑩瑩的新鮮蔬菜,營養豐富的當地美食,讓人垂涎欲滴。下午,大家紛紛購買水槍,拖鞋等裝備,浩浩蕩蕩地乘游覽車前往漂流點。因為身體抱恙未能體驗漂流,和同伴留在村莊里。到一家小商店買水,午后的村子沐浴在陽光下,靜謐慵懶,店鋪里開著空調,溫度適宜。躺椅上一位老爺爺進入了沉靜的夢鄉,熱情的老板娘跟我們嘮起家常,說起當地的居民基本上都依靠旅游維持生計。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里的人們靠著好山好水好風光樂得悠閑自在,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不少地區保留著珍貴的文化遺產。人們都應當愛惜自己的家園,合理地開發資源,融入野地,回歸村莊,尋找最初的精神家園。

四、培養對自然的審美態度

生態審美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世界觀的培育,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首先要破除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樹立生態整體觀。其次應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最后將人對自然的審美態度上升到人生觀和世界觀,并能身體力行地付諸實踐,懂得什么是美,會欣賞美,也能在生活中創造美。最后一天的目的地是月亮灣風景區,聽說小河灣俯視是彎彎的月亮,在群山之間宛若一條玉帶。到了月亮灣,下車自由行,水聲潺潺,鳥鳴啾啾,快活地走到水邊,河水清澈見底,只想一步一步走入水中央,感受清涼,無奈腳上穿著運動鞋。幸好岸邊有很多小攤點在賣涼鞋等,走到一個攤點前,跟大爺討價還價用十元錢買了一雙天藍色的涼鞋,迫不及待地換了鞋子,愉快地走向水邊。哇,真是透心涼,心飛揚。大家紛紛挑選扁平的石頭打起水漂,厲害的能連漂六七個,而我因為不得要領,一個也沒漂起來,只是向水中投石,激起一圈一圈的漣漪。不過這種玩水的快樂使我仿佛回到小時候,在夏日里跟同伴一起到小河邊捉螃蟹。年歲日長,離家越來越遠,跟自然也越來越遠,難得有幾天出來玩,再一次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像是回到了故鄉,吾心安處即歸處。此外,本次實習還拜謁了隱藏在群山懷抱中的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跟著導游的講解,仿佛回到戰火連天的歲月,無數革命前輩堅定信仰,頑強抵抗,為保衛河山拋頭顱灑熱血,讓人動容。培育對自然的審美態度也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鼓勵大眾多去親近自然,享受在自然中的樂趣;生活中提倡節制有度,摒棄大手大腳、鋪張浪費;從點滴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形成良好的氛圍。

五、結論

短短幾日的涇縣旅游,給我們呈現的是如詩如畫的田園夢境,恬淡閑適悠然的生活,獨具特色的皖南文化。每個人都能在自然山水中得到放松,暫時放下煩惱壓力,感受慢節奏生活和簡單的快樂,仿佛回到了故鄉,尋覓到能讓人寄托身心的樂園。這種深入體驗式的生態旅游,能使參與者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舒緩身體、凈化內心,增強生態審美意識,強化生態審美觀念,學會尊重自然,愛惜家園。各級各類學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應該多組織這樣的活動,培育青少年的生態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曾繁仁2010《生態美學導論》,商務印書館。

李想、黎治平、陳向輝2018《論張煒小說<九月寓言>中的生態意蘊》,《安徽文學》第5期。

徐爽、張小凡2018《大衛•愛登堡生態紀錄片的生態美學解讀》,《大眾文藝》第14期。

張天嬌、曹澤雙、焦健、宗昊2018《生態美學視域下的故鄉意象——以劉亮程的散文為例》,《神州》第16期。

作者:薛芳芳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