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探究

時間:2022-06-05 10:46:27

導語:社區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在本次病毒肺炎疫情中,基層健康教育機構利用多平臺、全方位開展健康教育,同時依托專業機構的力量開展健康科普,組織發動社會各級的作用,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健康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病毒肺炎;社區;健康教育

2019年11月至今,病毒肺炎在全球大流行。截至2020年3月15日,全球77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報告病毒肺炎病例156,726人,其中已經治愈71,979人,病死人數5,837人。中國湖北省病死率超過4%;全球西班牙病死率超過7%,全球主要大洲均出現病例,且不斷增加。2019病毒(2019-nCoV),因2019年武漢出現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發現,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等較嚴重疾病。病毒是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從2019年12月至今,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控制。在疫情控制過程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

1早期介入,早期干預

早在2019年11月,武漢市已經開展了不明原因肺炎的監測、預警和治療,而當時正是呼吸道疾病流行的高峰期,流感、猩紅熱的健康教育也在積極開展過程中[2-3]。在沒有完全明確是病毒肺炎的情況下,依據現有的經驗,緊密開展冬春季節呼吸道傳染病預報工作,強化流感、肺炎疫苗接種和手消毒,開窗通風等環節,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對疫情的管控有積極的作用。現有資料顯示,對本次病毒肺炎的基本預防策略,還是基于經典的傳染病防控策略[4]: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而勤洗手,戴口罩、不近距離接觸等途徑,正好保護了易感人群,早期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對健康人群的保護作用和疾病的鑒別診斷等均有很好的價值。由于近幾年流感流行強度較高,通過強化健康教育、讓更多人了解流感、了解癥狀并開展疫苗接種,在本次肺炎控制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5]。

2特殊時期、特殊手段

隨著新春佳節的臨近,人員流動越來越頻繁和密集,對傳染病的防控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春節前期,上海出現了輸入性病例,同時,春節是上海人口流動密集的時間。這段時間,走親訪友,返程回鄉,防控工作壓力巨大,而此時已經明確為病毒肺炎和SARS同源,且傳播方式一致。此刻開展的健康教育方式就是如何控制人員流動,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依托傳統媒體、紙質媒體、廣播電視、新媒體,全方位覆蓋,以多種形式、多種方言,針對社區居民開展疾病的表現的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6]。同時,改變春節探訪的風俗,重點人群養成良好的手衛生習慣,戴口罩的習慣,對切斷傳染源、保護易感人群有積極的作用;發揮專業機構的作用[7],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體開展健康科普,針對不同場景,制作“小任教您防”“青浦健康自管小組防”等欄目,通過短視頻、上海說唱、滬劇等形式,在新媒體開展健康教育,面對的人群不同,取得的效果一致。充分利用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下發的各類海報、折頁,利用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教育條線、街鎮愛衛辦健康促進條線,下發到每一個村居、樓宇、社區,讓更多的社區居民能夠看到海報,了解的防護措施,簡明、易懂、好操作,社區居民獲取信息更便捷。利用現有的健康傳播途徑,充分發揮青浦健康360,青浦衛健新聲、青浦疾控等專業平臺,編寫專業、有趣、科學、易懂的微信稿件,同時充分利用上海疾控、上海12320、大眾衛生報、中國疾控、吉林疾控、慢性病預防和控制等多個微信平臺,轉載人民日報和國家衛健委的專業信息,讓權威發聲,讓科普更專業。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微信公眾平臺點擊率和關注率明顯提高。以科學性、專業性,讓健康教育不再遙遠,青浦健康教育通過跨平臺,開展了一輪健康科普。各級專家學者以不同形式參與到科普工作中,依托兩院院士鐘南山、李蘭娟以及上海市防治專家組張文宏教授、吳凡教授等專業學者,在大眾媒體,書刊、報紙上開展高水平的健康教育,讓的防治工作從醫務工作轉變為社區防控,人人有責,專家學者的聲音不容忽視。正是有了專家權威的聲音,消除了社區居民對肺炎的恐慌情緒,逐漸理性看待,科學防控,并改變了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在全社會的努力下,不同專業的平臺齊心協力,開展健康科普工作,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方式開展健康科普,讓社區居民了解肺炎的危害和嚴重性,傳統的電視媒體也發出了健康科普的作用[7],依托東方有線,看看新聞,讓更多更專業的聲音出現在媒體中,對社區居民防控肺炎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疫情散發,控制謠言

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青浦區也出現了個別散發案例,網上各種謠言四起,一些已經被證實為謠言的聲音再次出現,包括吸煙不得、喝酒可以消滅等等。針對此類信息,青浦區疾控中心及時采集信息,甄別留言,并依托福泉山廣播,對青浦地區居民開展廣播,在微信朋友圈、公眾號開展辟謠專題,讓社區居民對海量的信息有一個甄別,避免走入防控誤區。同時,針對疫情的信息,面對各種謠言和不實信息,青浦區疾控中心作為專業輿情監測與識別、風險評估機構,及時對不實的信息進行了識別,消除了社區居民的恐慌情緒。面對疫情來臨,社區居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和心理危機。在此情況下,青浦區疾控中心、青浦區精神衛生中心及時開展微信平臺心理健康教育,讓社區居民識別健康危機,發現心理問題,并及時化解。本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前方醫療隊心理科醫生對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心理疏導也證明是必要和有效的。在疫情來臨情況下,不僅要開展疾病健康教育、輿情監測、同時也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化解疾病流行過程中的心理危機[8]。

4疫情后期,恢復秩序

目前,上海市的疫情監測結果顯示,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對社區居民來說,離開了應激環境,接下去需要開展復工、復學,社區慢病患者需要開展健康隨訪。在此背景下,青浦區疾控中心不僅開展疫情健康干預,健康科普,同時開辟了慢病患者在肺炎疫情中的健康管理[9]、學生視力保護、如何控制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如何合理科學的運動健身、科學營養等信息,從單一的疫情信息轉變為多途徑健康宣傳,為日后恢復正常生產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礎。從海量的疫情信息中走出來,進入日常健康管理的信息,同時對全球的疫情開展進一步監測,保障生產生活的正常開展,借助疫情帶來的健康行為的反思,推進一些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使健康科普更生動有趣,貼近社區居民生活[10]。

5教育工作中的反思

在如今媒體高度發達的世界,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自媒體,讓專業的知識變的簡單,同時也要將一些偽科學、謊言、謠言清除,需要健康教育專業人士的不斷努力。在防控初期,的確有很多不實的聲音,給社區居民帶來了迷惑性的知識。反思肺炎的預防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讓專家真正做好科普,非常重要。的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得到全社會的大力支持,本次防控,傳統媒體的正規宣傳,新聞報告,自媒體、新媒體的活潑,生動的健康教育;短視頻的效果,抖音等平臺的大力支持,為防控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同時,面對越來越多的輸入病例和境外病例,逐漸開展多語言,多平臺的健康科普非常重要。的防控不僅是國內防控,已經變成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需要臨床、預防、健康教育等多部門專家共同合作,開展健康科普。

6結語

疫情工作,給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帶來了新的契機。公共衛生工作,健康教育先行,在本次疫情中,敏銳的抓住疫情的信息,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利用多平臺、全方位開展健康教育,不漏一個死角,同時依托專業機構的力量,開展健康科普,組織發動社會各級的作用,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健康教育,可以起到積極地作用。在疫情的變化過程中,開展輿情監測,及時轉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側重點,讓健康科普惠及全社會,對疫情的管理和控制有積極的作用。本次疫情過程中,健康教育和輿情管理,對疫情的發展、把握,對社區居民的預防策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肺炎大流行過程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作用和經驗,值得總結和分享。

參考文獻

[1]胡俊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一)[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1):37-39.

[2]謝劍峰.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作用及今后的發展[J].中國健康教育,2004,20(7):665-666.

[3]邱順翼,李多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健康教育基本策略探討[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7(3):64-66.

[4]岳秀梅,蔡芙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對策[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1):82-84.

[5]毋謙,王濟源,李長青,等.健康教育及健康傳播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2(4):70-71.

[6]操媛媛.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中的健康教育研究——以景德鎮市防治SARS為例[D].南昌:南昌大學,2009.

[7]樂曲,楊建軍,董建樹,等.上海市12320衛生健康熱線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中的作用——以2018年問題疫苗事件為例[J].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19(4):349-352.

[8]郝艷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動人口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7,23(4):291-293.

[9]楊學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健康教育基本策略探討[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7,25(5):1-4.

[10]張鄂明.基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策略[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3,24(2):128-129.

作者:郁晞 邵杏芳 謝玲麗 盧燦廣 沈偉娟 單位:上海市青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