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幼兒三生教育開展思考
時間:2022-03-26 02:33:53
導語:彝族幼兒三生教育開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彝族的自然崇拜
據了解,彝族人民祖祖輩輩生活在山林中,接觸的皆是山水林木及動物,他們的生產生活以農耕為主,離不開自然。因此,彝人崇拜天、地、日、月、火、石、水及許多動物、植物。在彝族傳說中,天神化虎為世界,虎眼化為太陽、月亮,虎骨為撐天柱,虎血為江河湖海,虎毛為森林草原。因此,彝人以虎為祖靈,在家里的神龕供虎,大門上、墻壁上掛虎飾,逢節日跳虎笙;彝人崇拜葫蘆,因其強盛的繁殖能力,視其為母神;彝人崇拜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和火,因此有選“太陽女”和過“火把節”的習俗;傳說谷種是狗找來的,因此至今彝人豐收后第一碗飯都是給狗吃;彝人認為萬物有靈,因此插花節上,不僅人插花,牛頭上、大門上、石磨上、鋤頭上到處都插上花,表示對其一年辛苦的褒獎和感謝。彝人對天、地、日、月的崇拜,最初可能是因其強大、神秘,不可抗拒,因此臣服;對虎、鷹等的崇拜,則是因為其勇猛、難以戰勝而心生欽慕;對火、山、水、石、竹等的崇拜是因為人們要賴以生存,因此心存感激;對花、樹等的崇拜則多數是表現彝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對愛情的向往。無論是臣服、欽慕、感激還是向往,彝人在大自然里孕育生命、索取生存所需、與自然界和諧地相處,祖祖輩輩以他們的方式快樂地生活著。
二、彝族自然崇拜的啟示
彝人對自然的態度不但讓人感動,也給我們很多啟示:不管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人類永遠是離不開地球、離不開自然的。人類對自然的態度直接導致自然回饋人類的結果,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則大自然給予人類豐厚的饋贈;藐視自然,破壞自然,則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作為幼教工作者,幫幼兒樹立一個正確的自然觀,讓他們從小學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認為,利用彝族自然崇拜,可以使幼兒“三生教育”的開展獲得一個很好的途徑。
三、彝族自然崇拜教材的選擇
彝族文化博大精深,在教學中必須有選擇地運用。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可在彝族文化的不同領域選擇相宜的內容作為教材。結合此前的研究成果,筆者推薦:小班宜選擇簡單直白、易于理解的內容,如彝族故事《狗找谷種》,可幫助幼兒理解人、糧食、狗相互依存的關系;兒歌《打果子》《做粑粑》等讓幼兒了解彝人生活的環境、生活的快樂;美術欣賞《虎頭帽》、棉箋畫《彝族小卦》、社會教材《馬櫻花節》、音樂欣賞《老虎笙》、歌曲《跳起腳來真快樂》等讓幼兒感受并嘗試表達生活中的美。中班可選擇較為生動、豐富,能給幼兒一些思考的內容,如故事《太陽和月亮》《虎口拔刺》《狗與人》等,引導幼兒嘗試從平等、尊重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周邊的其他物種生命或自然物;繪畫《漂亮的彝族圍腰》、手工制作《彝族挎包》、社會教材《插花節》《彝人古鎮》、歌曲《高山頂上茶花開》、舞蹈《歌唱豐收年》等,讓幼兒在感受明顯的彝家文化的同時,進一步認識到人離不開自然,自然需要人類的愛護。大班應選擇層次更高對幼兒更有啟發的內容,如故事《三女找太陽》《火把節的傳說》、詩歌《阿寫•莫弱》、兒歌《造房》《四季歌》等,引導幼兒思考人與周圍世界及其他物種生命的關系;手工制作《彝族土掌房》、繪畫《七月火把節》、音樂欣賞《小娃要睡覺》、歌曲《歡迎你到彝山來》、社會教材《賽裝節》《火把節》《十月太陽歷》等等,從不同側面讓幼兒更多地了解、感受彝族人民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懂得人和自然應該和諧發展。
四、彝族自然崇拜的教學
采用適當的方法來進行施教,可以使彝族自然崇拜在“三生教育”中獲得更好的效果。筆者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1.實地參觀。楚雄是彝族自治州,有豐富的彝族文化景觀,如博物館、太陽歷文化園、彝人古鎮、彝族村寨等等。每一個景點或場所都呈現有豐富、直觀、生動的彝族自然崇拜元素,教師可采用請家長帶幼兒去實地參觀的方法,讓幼兒置身其間,獲得直接經驗和感受。2.親身感受。彝族的節日不少,每逢馬櫻花節、賽裝節、插花節、火把節等傳統節日,教師可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彝人古鎮或太陽歷文化園、彝族村寨去參與其中,感受、體驗人們從自然中來,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份快樂。3.觀察法。在“三生教育”活動中,可出示實物(如彝族帽子等)、圖片(如虎圖騰等)、視頻(如火把節狂歡場面等),引導幼兒觀察、欣賞、表達。4.談話法。在幼兒參觀、體驗等活動后,教師可組織幼兒圍繞主題進行談話,幫助幼兒梳理、理解收集來的信息,形成正確的認識。5.體驗法。在音樂聲中共同體驗彝族人民跳腳慶祝的快樂;在手工、繪畫活動中體驗追求美、表現美、創造美的快樂。幼兒期是人一生中唯一的“泛靈期”,在這一階段,幼兒認為萬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在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教育,將為其以后形成正確的自然觀、生命觀打下一道亮麗的底色。而彝族的自然崇拜恰好可以作為一個合適的載體和教材,只要在使用中注意把握導向、善選內容、精心設計,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為幼兒“三生教育”開拓一個新的領域。
作者:劉繼瓊工作單位:楚雄市鹿城幼兒園
- 上一篇:三生教育一體化教學思考
- 下一篇:大學生愛心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