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創新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10 09:32:00

導語:我國教育創新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教育創新探討論文

[摘要]教育創新思想是顧明遠先生教育思想體系的一條主線。顧先生認為,教育創新的前提是正確認識教育傳統,基礎是全面分析文化傳統,根本在于教師,關鍵在于教育思想觀念創新,重點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顧先生教育創新思想具有全面性、發展性、現實性和世界性的特征,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教育創新理論體系提供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顧明遠;教育思想;教育創新

顧明遠先生始終站在時代和教育學科的前沿進行理論研究工作,形成了鮮明的教育學術觀點和學術體系,對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育理論的發展、繁榮作出了卓越貢獻。教育創新思想是顧先生教育思想體系的一條主線。面對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顯端倪、信息社會雛形初具、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涌而至的強有力挑戰,顧先生認為:“教育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迫切要求。”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學習化社會的一個核心特征。教育創新是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必須把增強教育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

一、教育創新的前提是正確認識教育傳統

顧先生把正確認識教育傳統作為教育創新的前提,他認為:“教育傳統是指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并繼承下來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即在過去教育實踐中形成并得以流傳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體系。”他對我國當前的教育傳統進行了恰當的分析。他說:我們今天的教育傳統“是在新中國建立以來政治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繼承過去的教育傳統以及外來的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繼承了歷史上優秀的教育傳統,但由于種種原因,也繼承了一些不好的教育傳統,同時也有些優秀的傳統沒有被繼承下來,半途喪失了;我們學習了外國的好經驗,但由于我們沒有經驗,也吸收了一些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經驗。”他的基本判斷是:“我國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在主導方面是先進的、優秀的。但是,勿庸諱言,我們的教育傳統中還殘存著不少落后、陳腐的東西。特別是經過十年動亂,我們曾經有過的某些優秀的傳統也喪失了。”

關于教育傳統優劣的區分,顧先生指出:“就本國的教育傳統而言,其中有好的優秀的教育傳統,也有不好的或者已經過時的教育傳統。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符合人的發展規律,就是優秀的教育傳統,就會世世代代傳下來。”“教育傳統中有些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是落后的、腐朽的,或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可取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落后了,今天就應該摒棄它。”“對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要加以繼承和發揚;對陳腐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要加以改革;已經喪失的優秀的教育傳統,要加以恢復。”

顧先生認為,教育傳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發展性雙重特征,一方面它總是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又是動態的,處在“不斷的傳遞、選擇、發現和創造的過程中”。所以,教育創新的過程,就是教育傳統新陳代謝的過程,就是優化舊的教育傳統和創造新的教育傳統的過程。“教育創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當今時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創造出新的教育傳統。”

二、教育創新的基礎是全面分析文化傳統

教育與文化傳統的關系是顧先生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他認為,了解和認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認識和理解該國或該民族教育的鑰匙。他說:“教育創新要吸納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他強調指出:“教育傳統既是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因此它同樣具有文化傳統的那些特性,即民族性、變異性、穩定性。”多年來,顧先生致力于從國際與比較教育的宏觀視野來考察中國教育歷史傳統與教育創新問題,取得了豐碩成果,為進一步深化教育創新與文化傳統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他說:“對教育傳統影響最深的莫過于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傳統。教育是傳遞、選擇、發現、創造文化的重要手段,教育離不開文化傳統,因此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方法上都會留下文化傳統的痕跡。”

顧先生對魯迅的拿來主義進行了全面闡述,認為魯迅的拿來主義有3個特點:“一是主動去拿,不是等人送來,它區別于‘送來主義’,當然,既然送來了,也就不必客氣;二是要有選擇地拿,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不拿腐朽落后的東西,對送來的東西也一樣;三是拿來的東西要改造,改造成有益的東西。”顧先生特別強調要正確處理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辯證關系,他指出:“所謂國際化,就是要把別人的東西拿來;所謂本土化,就是拿來以后改造成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只有把國際化、本土化結合起來,才能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顧先生認為:“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是在與別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發展起來的。在當今時代尤其如此。我們要反對生搬硬套別國的文化,但我們主張吸收世界民族一切優秀文化。”

顧先生指出:“一定的歷史時期有一定的文化傳統,必然就有一定的教育傳統”“在全球化、國際化的浪潮中,各國教育更需要歷史的、文化的自我認同。要借鑒別國的經驗,首先對自己要有清醒的認識。”顧先生認為,長期以來,我們較多地注意研究和介紹別國的教育經驗,卻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不足。

三、教育創新的根本在于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顧先生一貫重視教師的作用,認為教師是教育創新的主體,要率先垂范,做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弘揚者和推動者,做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他呼吁教師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他撰文號召向抗震救災英雄教師學習,做到生命不息,學習不止,與時俱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這是顧先生向教師一貫倡導的至理名言,可謂言簡意賅、內蘊豐富、含義深刻。

綜其數十年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和教育理論探討,顧先生深刻地認識到教育創新的根本在于教師,教育系統中“人員要素處于主導地位”。這種認識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他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處在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作為知識傳播者和人類文明火炬傳遞者的教師,可以說生逢其時。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投入到教育創新的大潮中,投入到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解放思想,大膽開拓,做教育改革的先鋒。”

顧先生強調教師職業的不可替代性,他提出:教育創新要緊密聯系教師專業發展,要貼近教師工作和生活的實際,深入研究解決教師面臨的各種問題,超越以往的舊思想、舊模式,創造符合時展的新思想、新模式。他認為,有知識不一定就能當教師,他號召:不要滿足于當一名教書匠,“而是要有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品質、高超的教育藝術,做一位研究型、反思型、創新型的教師。”他呼吁廣大教師“積極探索教育創新的途徑和措施,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有所創造,開創中國教育創新的新局面。”

四、教育創新的關鍵在于思想觀念創新

顧先生認為,教育創新的關鍵是教育思想觀念的創新。“在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特別是在當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生產增長方式轉型的時代,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在國際激烈競爭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重視傳統觀念的轉變……”

顧先生強調,教育思想觀念創新是針對當前存在的教育思想傳統而言的,不是無目的地去批判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且目前已不復存在的教育思想。我們今天存在的教育思想傳統不是過去的教育思想傳統的簡單重復。“今天我們要摒棄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當然要追本溯源,才能了解陳腐的傳統教育思想的由來及其危害;但是,著眼點在于說明它在今天能夠得以存在的歷史背景及其對當前教育改革的影響。”

顧先生認為,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三類傳統中,“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變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導著每個教育者的行為,指導著新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執行。”教育思想往往根深蒂固,“有些雖然不適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思想也會用某種新的形式殘存下來”。因此,在教育創新中要特別重視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創新不是憑空就能完成的,既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客觀條件,更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顧先生特別強調的。他說:“教育部門不能坐等條件的成熟,需要主動、積極地推行教育改革,以促使人們傳統觀念的轉化。”

顧先生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再次強調了教育思想觀念創新的重要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改革開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是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鑰匙”。五、教育創新的重點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教育創新的重點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從而提高教育質量;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顧先生沒有把創新絕對化。他指出:創新不是未來社會的唯一特征,創新也不是對人才的唯一要求,但創新無疑是新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品質。教育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培養創新人才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要求。近年來,來自教育內部和外部的種種批評,使我們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國教育還沒有建立起一套比較成熟的培養創新人才的機制。

加強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有人因此提出要由教知識變為教能力、由練知識變為練能力、由考知識變為考能力的觀點,顧先生認為這是舊的思維方式的延續。他指出,要培養創新人才,就要讓學生主動地發展,不是被動地變掌握知識為掌握能力。“只有讓受教育者自由、主動地進行自我發展,它們身上內隱的創造性素質才可能外顯出來。當然不是說學生不需要教師給他傳授知識,教他能力,知識和能力都是學生創造的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地發展,發揮他內在的創造潛力。”

顧先生一貫堅持教育創新要面向全體學生,認為面向全體學生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他大聲呼吁改變學生評價標準,取消已經變了味的評“三好學生”的做法,取消奧數學校(班)。他指出:創新并不只是少數人特有的素質,我們不能總是把眼光盯在少數尖子身上,不能只進行所謂的精英教育,似乎只有少數天才才能培養成創新人才,大多數學生是庸才。只重視少數人的教育正是窒息創造性的教育。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如果整個社會的氛圍是循規蹈矩的,如果大多數人的觀念是因循守舊的,那么特立獨行的人也很難脫穎而出,精英隊伍也只能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相反,只有真正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整個民族的活力才能被真正地煥發起來。

顧先生認為,要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本身就應該是創新的,就應該具有自我革新的內在活力。教育創新要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改進教育方法,不要“總是把素質教育與升學教育對立起來,似乎推行了素質教育,學校的升學率就會降低。可是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教師既創造了素質教育的新經驗,又提高了學校的升學率。更何況升學率并非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尺度。總之,只有創新,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下一代才有希望,中華民族才有希望。”

要進行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進一步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學生觀。顧先生說:“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過去認為考試成績好的、聽話的就是好學生,但在今天這個創新的時代、激烈競爭的時代,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恐怕不能算是好學生。”

實行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還要加強素質教育經驗總結和教育創新理論研究,發揮理論先導和引領作用。顧先生認為:“教育創新離不開已有的經驗,要認真總結我們已有的經驗,發揚我國優秀教育傳統,根據新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教育內容和方法,創造新的經驗。”“進行教育創新,就要開展教育研究。教育理論工作者要把教育創新作為今后教育理論研究的重點,把教育創新與當前的教育改革結合起來,爭取在教育理論上有所突破。”

六、顧明遠先生教育創新思想的特色

上述我們分類別群所梳理的顧先生教育創新思想各點都是息息相關、一脈相承的。顧先生教育創新思想有以下特色。

(一)全面性

教育創新要全面規劃和具體實施,既要有教育思想觀念、教育理論體系和教育方式手段的創新,又要有教育制度創新。顧先生認為,教育創新要有一些新思路,要有一些超常規發展。“要創新,就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恐怕首先要在觀念上創新、在制度上創新,特別是制度上要創新。”教育創新的重點是教育制度創新。“我們需要研究今天有哪些制度阻礙著教育發展;怎樣排除這些障礙。”教育制度創新要求我們必須掃除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益,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資源,充分滿足學習化社會人民群眾終身學習的需要。”

顧先生教育創新思想的全面性還體現在大力倡導教育創新要堅持硬件、軟件兩手抓。他說:“當前,各地都在積極推進信息技術教育,但注意硬件建設較多,軟件建設還跟不上。”“教育創新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用教育信息化來帶動教育現代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顧先生說:“教育創新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扎扎實實地工作。創新離不開實踐,要認真研究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深入探索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規律。”“傳統需要繼承和創新。沒有繼承,形成不了傳統;沒有創新,傳統就會失去時代的意義。”因此,必須在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的同時不斷創新,才能具有活力,永葆青春。

(二)發展性

顧明遠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建立在其長期研究和積累的基礎上,是不斷發展的。顧先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教育理論家的杰出代表。他在長期的教育理論研究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學術思想開放。他敢于堅持真理,堅持科學精神。改革開放30年來,他一直關注與現實有關的重大教育問題的研究。在顧先生的自選集《教育:傳統與變革》《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等著作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顧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既是脈絡清晰、一以貫之的,又是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

(三)現實性

顧先生結合中國國情、立足中國現實,對教育創新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其獨樹一幟的教育創新思想大大豐富了中國當代教育理論寶庫,也促進了中國教育創新的實踐。他非常重視在歷史的坐標系中把握現實的問題,以形成自己的認知。他重視文化教育傳統的系列主張與呂型偉等教育家“要學點教育史”的呼吁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他回望歷史的落腳點是教育創新,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他不只是停留在單個事實或事件的精確描述上,而是把具體問題置于宏大的歷史語境中加以考察,以獲得關于現實問題的全面而立體的解讀。顧先生的教育著述中流淌的是一條“活”的歷史長河。為探究現實的教育問題,他尤其重視挖掘歷史的價值。這種厚重的讓歷史告訴未來的現實問題意識在其著述中躍然紙上。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將比較教育學與教育歷史學融為一體,用自己的思想賦予教育事實或事件以生命靈動。

(四)世界性

顧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具有很強的世界性,他主張不僅要面向世界,更要走向世界。他從比較教育的學科發展史人手,探討了比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及其表現。對于文化的概念及其特點,他強調既要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又要反對東方中心主義。顧先生提出,教育既是文化的產物,同時又是科學的產物;文化是有個性的,科學卻是不分國界的。比較教育的應用研究就是借鑒。在國際化和多元化時代,沒有借鑒就沒有發展。教育創新必須面向世界,了解別國的教育情況,吸收世界各國的教育成果。顧先生認為,從來的創新都是在多元文化的互相沖突和互相學習中產生的;從來沒有毫無基礎的創新,沒有半空中掉下來的創新。而我國比較教育工作者若想為教育發展作點貢獻,就要認真研究別國的教育,吸取一切有益經驗,為教育的改革創新提出建議。

總之,顧先生認為:“教育的發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創新。”“教育創新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就是要推陳出新。”他努力建立一種屬于我們自己的具有民族氣派和開放襟懷的教育創新思想體系。顧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新穎獨特、發人深省,開闊了教育學者的視野,拓寬了我們的思路,豐富了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實踐,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總結和研究。今天,我們仍然面臨著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創新理論體系的重大命題,從顧先生的教育創新思想中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