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質量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10 09:33:00

導語:農村教育質量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育質量探析論文

[關鍵詞]改革開放30年;農村教育;教育改革;教育質量

2008年10月30-31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北京師范大學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研究院以及鹽城師范學院聯合舉辦的“社會轉型中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中國農村教育改革30周年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江蘇鹽城市召開。本次會議以總結農村教育改革30年為契機,以大會主題發言、分組學術研討、中青年學術論壇、赴江蘇大豐市中小學實地考察等方式,圍繞農村教育改革成果、存在問題及如何實現農村教育從量的普及到質的提高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參加本次會議的有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北京師范大學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鹽城師范學院等十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關注農村教育的學者,還有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同志以及出版機構和新聞媒體代表60余人。

一、農村教育改革發展成果

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發展狀況對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有著很大影響。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教育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農村教育發生巨大變化的30年。

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國民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從1986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之后,義務教育得到不斷發展和普及。2000年,我國基本實現了在85%的人口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的過程。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在國家各方面的支持下,農村教育又有了很大發展。就普及率來說,到2007年年底,全國“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9.3%,實現“普九”的縣數已占全國總縣數的98.5%,使國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另外,農村義務教育被全面納入了國家財政的保障范圍,農村中小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到目前為止,全國農村共有1.5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部免除了學雜費,并目獲得了免費教科書,1100萬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生得到了一定的生活補助,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農民負擔也得到了切實減輕。另外,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也得到了不斷發展,農民自身素質得到了一定提高。

二、農村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村教育事業發展水平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強烈需求、與廣大農民群眾的殷切期望還有很大的差距。農村教育整體薄弱現象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一)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30年來,鼓舞人心的教育政策不斷推出,推動著農村教育的不斷發展。但是隨著農村各方面的發展,一些政策和制度需要我們重新思考。與會者一致認為,當前我國農村教育政策仍然存在城鄉“二元割裂”的思維,存在“城市中心”傾向。北京師范大學農村教育與發展研究院袁桂林教授指出,我國農村教育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三教統籌”政策沒有公認的解釋,其作為一項政策導向容易產生混亂,而且局限于“三”的束縛,也不適應農村各地教育的實際。初中“普職分流”政策僅限于農村進行,城市學校不提倡“分流”,這是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思維的產物,是不公平的。這必然不利于農村教育的發展。

(二)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

關注教師發展,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是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的關鍵。但是,當前我國農村教師現狀不容樂觀,還存在許多問題:第一,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層次偏低,進修學習和培訓機會缺乏。第二,一些中小學教師缺乏且不夠穩定。一方面,教師存在結構性缺編,外語、音樂以及美術等學科教師不足,在一些學校,雖然課程按上級規定開設了,但缺乏專業教師;另一方面,部分地區缺乏教師,尤其是骨干教師,而且優秀教師常常被城市吸引過去,造成農村教師的流失,且得不到及時補充。第三,農村教師發展動力不足。與會者一致認為,與城市地區教師相比,農村教師缺乏工作動力,這也是制約農村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突出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民工紛紛進城務工,其子女大多數留在農村,于是教育就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一留守兒童教育。目前,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不盡如人意,問題很多,令人堪憂,成為和諧社會構建中一個“不和諧”的音符。有學者指出: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親情,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還易出現厭學、盲從、冷漠等行為問題。這必然對兒童學習、生活與成長不利。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這部分人群也將隨之加大,其教育問題得不到解決,勢必會影響農村教育的整體發展,影響我國教育公平的實現。

與會者還指出,農村學校布局與結構不合理、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優質教育資源缺乏以及辦學條件差等都是當前農村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

三、農村教育發展對策研究

隨著我國“人人有學上”目標的基本實現,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實現“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的歷史性任務。面對這一重任和當前我國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更需要群策群力。大會上,與會者紛紛建言獻策,對農村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一)關注農村教師發展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教師隊伍問題,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在廣大農村,教師可以說已經成為一個受歡迎且具吸引力的職業。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不高仍是當前突出的問題。教師問題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師隊伍質量。第一,加強教師管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朱小蔓在會議上指出,我們要進行管理機制上的創新,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基礎性政策,以實現農村教師的專業管理。還有學者指出,要完善教師資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師公開招聘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等。第二,切實有效地開展農村教師培訓工作。許多學者認為,農村學校應鼓勵教師繼續教育,提高其業務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自考、進修、函授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學歷層次,學校也要為教師提供各種培訓、對外交流的機會。第三,增強教師工作的動力。有學者指出,學校應關注教師的生存、生活與成長,與教師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幫助教師樹立自信,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等,這樣才能留得住教師,才能促使教師想發展、能發展、會發展。

(二)積極探索農村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

課程作為教書育人的主要載體,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農村教育課程的開發和建設是農村教育健康發展的重點。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鄔志輝指出,為了切實滿足農村孩子“上好學”的愿望,實現農村教育由弱走強,必須把課程教學改革確立為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要深刻認識和有效運用農村現有資源的相對優勢,開發和建設一批勝任的優秀鄉村教師。同時,與會者一致認為,農村教育課程和教材建設既要遵循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全面性,又要結合農村教育的多樣性、適應性和實用性,以使其真正滿足農民的需求,適應農村地區的發展。這是農村教育課程改革應堅持的原則。

(三)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

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符合提高義務教育辦學效益和質量效益的長遠要求。與會代表指出,當前我國實施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減輕了一部分教師的負擔等;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還應對此逐步完善,要解決農村兒童上學遠的問題,應加強對布局調整中學生安全工作的管理,消除安全隱患。實行學校布局調整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地讓學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在實施過程中,決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為“撤并”和“減縮”,要堅持科學發展、協調發展,處理好城鄉之間、“中心”和“偏遠”地區之間以及不同類型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切實達到布局調整的目的。

(四)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教育工作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農村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要進一步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推動各地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管護機制,保證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要重視對家長和其他監護人的指導培訓,并針對不同年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開展更加扎實具體的工作。有學者指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已經演化為社會問題,不是學校或教育系統能夠獨立解決的。提高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質量必須有政策的支持和完善對社會環境的監督與管理,要建立教育、公安、婦聯、民政以及統計等有關職能部門分工協作的留守兒童保護和教育的工作機制,使社會各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去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

除此之外,與會者還提出了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對農村教育的服務與引領作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建設,為如何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同時,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農村教育亦是如此。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彭文蓉教授在會議上介紹了英國增值評量法的歷史與發展,并對改進中國教育評價和質量作了分析,對農村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鑒。

農村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研討會上與會者熱烈的討論表明農村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朱小蔓在會議總結發言中指出,與其他領域相比,農村教育可以說是后發的,是新興領域,以后會定期舉辦各種農村教育的學術研討會,促使大家相互交流經驗,關注農村教育發展的新課題、新思路,為農村教育的發展作出貢獻。農村教育的發展不僅要靠本國的力量,還需要借助他國力量來發展。朱小蔓強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聯合國所有機構中唯一研究農村教育的機構,不僅服務于中國,還要服務于所有的成員國。中國要把自己的農村教育改革經驗提煉出來,與世界分享;同時又要吸收成員國,促使各成員國之間進行平等交流、分享經驗,以此來發展中國,促進各國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