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能力與素質教育論文

時間:2022-02-26 03:35:56

導語:實踐能力與素質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踐能力與素質教育論文

一、實踐能力:“素質教育”思想的落腳點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歸宿。而傳統教育注重理論知識學習,造成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具體要求。

1提升認識高度,創設問題解決的條件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但如果問題沒有國家高層重視,僅憑一己之力很難解決。為了破除學生實踐能力缺失的陋習,作為國家領導人,第一次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到教育方針的高度,顯示了他對這個問題極為重視。顯然,以教育方針形式呈現,也增強了教勞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權威性,進而推動了教改步伐。1949年12月根據指示,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向工農開門”的基本方針。認為,工廠就是學校,學校就是工廠,學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鍛煉自己,才能獲得充分發展,這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1958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又進一步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當時,不少學校學習的指示,以半工半讀為核心內容的教勞結合做法普遍實行,問題很大程度很大上得到解決。

2立足現實條件,尋找有針對性的對策對于學校教學中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可謂深惡痛絕。為此,他首先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提高了實踐性課程在教學中的比例。實踐性課程是一種貼近學生實際、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可以為學生日后工作掃除知識盲點。早在20年代初,就意識到實踐性課程對于豐富學生學習和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他在教學中開設了園藝、畜牧、印刷等實踐性課程,注重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在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時,非常關注學生課程的安排。為此,將課程分為三類。甲:有關階級斗爭基礎理論方面的,有經濟學常識、社會進化史、社會主義、帝國主義等七門課程,共82小時,約占總授課時的31%;乙:有關國內外階級斗爭基礎知識方面的,有中國政治狀況、中國財經狀況、中國職工運動、蘇俄狀況、中國革命史等十三門課程,共128小時,約占總授課時的49%;丙:有關農運業務的知識方面的,有統計學、農業常識、農村合作、革命畫、革命歌等五門課程,共53小時,約占總授課時的20%。此外,還有農村調查。這體現了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辦學思想,也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體現。還主張,為學生投身社會實踐創造環境。反對把師生的教學活動限定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之中,學校要建有自己的實習基地。他要求各類學校根據自己的條件試辦工廠、農場,并組織老師、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認為:“農村里的中小學,都要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訂立合同,參加農、副業生產勞動。農村學生還應當利用假期、假日或者課余時間回到本村參加生產?!?964年8月,指出:“清華大學有工廠。它是一所理工科學校,學生如果只有書本知識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但是,大學文科不好設工廠,不好設什么文學工廠、歷史學工廠、經濟學工廠,或者小說工廠。文科要把整個社會作為自己的工廠?!边@些都說明,十分強調實踐性能力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不管是理工科還是文科類的學校,都要落實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努力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把所學的知識具體化,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理論知識,改變紙上談兵的陋習。

二、當代借鑒:“素質教育”思想的積極影響

事實勝于雄辯。如何造就實踐能力豐富的學生,作為培養人才搖籃的學校,需要認真解讀的“素質教育”思想。眾所周知,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推行這么多年,始終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的“素質教育”思想,力圖解決學生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缺失的陋習,提出的意見是深刻的,值得我們思考。關鍵是要從兩個層面入手。

1借鑒的思路,從改革教學方法、考試測評方法等入手當前,一些教師思想不夠解放,教學方法落后。為了追求升學率,滿堂灌、題海戰仍然作為老師制勝的法寶。以考試為指揮棒的素質教育,只能在應試教育的泥潭里打轉。學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題。滿堂灌剝奪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他們只是一味接受知識,不加消化就儲存在大腦中。這樣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個性,創新意識也被一點點磨滅。為此,我們應當學習青年崇尚自由的精神,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變注入式為啟發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改革學業評價方法,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

2借鑒的思路,進一步拓寬和改善社會實踐課程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社會實踐作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引起了普遍重視,但總的說來是說得多、做得少——做的還不夠多、更不夠好。一些學校為應付檢查,只在課表上“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這種現象也很突出。校內實習形同虛設,實驗與時代脫節;校外實習單位難落實,或實習單位不對學生“委以重任”,經常以體力勞動搪塞實習指導任務。對實踐能力的重視,與當今時代雇主對求職者能力的高要求相契合。借鑒的“素質教育”思路,我們的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強化實踐性課程,把定期參加實踐活動的質量,作為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學生的興趣在實踐中得到培養,也可以在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能力。

作者:楊兆娜郭孝文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