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時間:2022-06-14 10:35:33
導語: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音樂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
1.1音樂使身體得到鍛煉,精神得到愉悅
醫學研究證明動聽的音樂能治療疾病,增進健康。當音樂傳入聽覺感受器時,優美的旋律刺激人的神經系統使人的精神得到最大的放松,與此同時加強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促進腸道消化,緩解疲勞。常唱歌的人可以讓自己的呼吸系統、發聲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得到很大的鍛煉。音樂教育中大合唱和樂隊演奏不僅能愉悅學生的身心,還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音樂交流中讓內向的人愿意敞開心扉,培養其開朗的性格,增進同學之間的友情,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棟梁。在中學教學當中學校開展多種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如健美操、健身操、歌唱比賽,樂器演奏等。在鍛煉身體的同時發展個性,不僅要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為將來走出社會做基礎。由此可見音樂教育對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的教育有很大幫助。
1.2音樂教學是德育教學的滲透
音樂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革命歌曲《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中豪邁的旋律,振奮人心的歌詞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讓學生了解歌詞背后的故事理解音樂的內涵讓學生對未來有所感想,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音樂課堂是一個廣闊的教育天地,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看一些音樂劇或者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邊唱邊演,活躍的課堂氛圍慢慢地帶領學生接受德育的熏陶。
2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2.1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音樂是情感的表達,在進行音樂的教育過程中包含著對音樂的審美。學生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通過這些音樂作品了解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感受音樂中不同的美感和差異。在此過程中陶冶學生的性情,使心靈得到凈化,審美能力也得到提升。人民音樂學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情操的熔爐。”在這個復雜的文化市場出現了很多低俗劣質的音樂,學生要能夠辨別出來,自覺抵制低俗文化,維護民族文化的健康,讓經典的音樂流傳下去。音樂可以改善學生的情緒,優美的旋律可以舒緩學生學習的壓力,排除繁雜的情緒,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音樂有的來自農村里的勞動人民,學生從中學習勞動最光榮,知道勞動人民的辛苦,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2.2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音樂是不可觸摸的,沒有具體的形象,所以學生可以在寬闊的音樂空間發揮自己最大的想象力賦予音樂生動的形象。一曲《精忠報國》奏起,好像看見岳飛的母親在其背上刺字,戰場上狼煙四起,耳邊響起廝殺聲,矛盾的碰撞聲。一曲《回娘家》奏起,隱約看見新媳婦回娘家的喜悅,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歡快的趕往娘家哪怕是被雨淋濕。這些畫面都源于我們的想象,一首歌曲可能會被我們賦予多種形象,音樂里的美景讓我們神往,音樂里的喜慶讓我們快樂。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源于對不同優秀作品的欣賞,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總結再根據自己的感受創造出自己的作品。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原創的音樂作品得到人們的認可廣泛傳播,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未來的路上更加自信。因此音樂教學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2.3音樂教育可以開發學生智力
好多科學界名人都受到音樂的影響,如愛迪生,霍金,愛因斯坦等。音樂使他們眼界更加寬闊并且更加樂觀,有時還可以給他們啟發。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客觀的認識世界,讓他們的智力得到多方面的發展,音樂教育可以讓學生多個器官一起運動有利于智力的提高。音樂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其在生活中遇事的反應速率和解決事情的效率。在聽的同時記住歌詞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孕婦用音樂進行胎教,除了幫助準媽媽保持心情愉悅增進和胎兒的情感交流還能促進胎兒的身心發展,很好的刺激大腦開發智力,提升以后在空間推理、注意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的能力。采用音樂胎教,出生的孩子未來情商和智商大多都優于一般的孩子。
3總結
在中國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進行素質教育是必然的結果。以前很多學生都在奔向大學的路上不停地學習,在題海中充實自己,教師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減少,通往大學的路只有那座獨木橋。而現在不同以往,學校更重視素質教學,學校增添了藝術生有了活力,通往大學的路不僅僅只是對知識進行考察還對綜合素質進行考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可以學一學音樂讓學習更加有效率。音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音樂合唱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革命歌曲提高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良好的道德修養。音樂教學是素質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作者:王碩源 單位:新疆商貿經濟學校
- 上一篇: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文化的互動
- 下一篇: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