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1-29 11:13:30

導語:高職學生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素質教育問題及對策

【摘要】高職學生進入社會后,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高職學生除了培養社會從業技能之外,加強對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同樣要重視。筆者結合學生工作管理經驗的總結,對高職學生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高職學生;素質教育;問題;相關對策

一高職素質教育提出的理論背景

高等職業教育提出通過高職院校來培養為生產、建設、管理領域服務的一線高技能型人才,其在理論上包括了知識、技能和素質三方面要求。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底子薄等客觀原因,素質教育被弱化了許多年。直到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呼聲的不斷高漲,人文素質教育這一概念才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將優秀的人類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和個人實踐等方式,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及修養,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其實質是人性教育,最終目的在于教會個人如何去處理人與人、自身與內心、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二高職素質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素質教育的定位不夠準確。教育部于2002年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素質教育要加強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對學生的文化基礎教育、職業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特別注重對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的培養”。在此背景之下,許多高職院校開始了對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并為此設置了大量的思想教育課程,以期使高職學生在走上社會之后,專業技能和道德素質都能符合社會的要求。但是筆者在調查研究中發現部分高職院校對素質教育的定位不夠準確,仍有學院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高職學生的要求僅限于專業能力和科學素養等方面的重視,與教育部要求加強對高職學生思想教育的基本理念存在較大出入。這對該學院畢業生以一種健康的心態和道德素養從事社會建設活動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更與一個優秀的企業對合格畢業生的要求存在著較大差距。2.高職素質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為使本項研究結果更為客觀,本研究對陜西學前學院、西京學院、鎬京學院和陜西國防學院等四所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課程分別從課程的比例結構和類型上進行了歸納及總結。首先,素質教育課程占總學分比例的平均值是18.342,其中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別是32.487和12.245,這一結果表明素質教育課程的學分分布很不均衡;此外,素質教育課程的課程數量占學生所需修得全部課程總數的22.656,其中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別為31.231和16.575。在這些高職院校中,不同院校設置人文課的數量存在的較大的差別,且素質教育的實踐環節占全部課程實踐環節總數平均值的11.072,其中最大值為23.247,最小值為8.748,這一數據表明了不同高職院校對學生素質教育重視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從總體來看,高職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的課程規劃中占據比例較小,和其他科目相比地位偏低。最后,筆者從統計結果中發現,所有的院校都將素質教育課程開設在了必修課科目中,在實踐教學中的比例也占到了60%~80%,這說明了高職院校普遍都重視素質教育在學生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影響,并將素質教育課程在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等三個環節都進行了具體的體現,三種形式的相互補充,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思想道德和身心教育層面的需求,符合了教育部對高職素質教育的基本設想。但從總體上來講,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課程仍需不斷優化,才能培養出具有更高道德素養的現代化人才。

三解決高職素質教育問題對策

第一,明確素質教育在高職人才教育中的地位。素質教育在部分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中之所以處在較為尷尬的位置,原因在于高職院校未能在教學大綱中確定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地位,為了迎合教育部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而將素質教育作為高校課程建設中的一句口號,并未從實際上加強素質教育課程在整體課程規劃中的地位。因此,首先高職院校應轉變傳統的“輕人文重技能”的錯誤觀念,明確將人文素質教育放在學科教育的首位,以其為依托使學生了解到專業技能在其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高職院校應大力宣傳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齊頭并進的教學思想,使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理解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處理自身發展與集體發展之間的利益權衡問題,而不是單一重視某一方面的課程規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后,高職院校要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又具備以人文素質為支撐的基本思想道德架構,從而幫助其在正式進入工作后能以完備的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適應崗位對人才的要求。第二,構建高職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構建合理的高職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確立素質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是要讓學生領會人文知識中蘊涵的思想內涵,從而有利于他們價值觀、健康人格、情感和態度的形成,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專業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中能夠做到結合,真正體現“知識、能力、素質”的統一。因而,建立合理的高職素質教育體系并不是僅僅加強對知識技能的培養,還需要對影響高職學生綜合發展的諸多因素進行統籌考慮,這也是高職教育不斷適應社會經濟改革需要的主動變革和必然選擇。第三,提高教師的素質教育能力。高職教務處在選拔教師時,除了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專業的學科知識,還應當要求教師以良好的師德和課堂言行去向學生潛移默化地傳遞人文精神。具體來講,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入手:①采取必要的外部措施來加強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比如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優秀的高職教師從事學科教學或研究工作。②教師應主動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高職教師應當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修養,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③加強高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由于輔導員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其言行對學生的影響將會更加直接,對于帶動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也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速進行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僅僅限于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學生是否具有優秀的道德素養越來越成為評價其是否合格的客觀尺度。對高職院校來說,高職教育更應當建立在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上,以此為依托來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獲得全面而持續的發展。

作者:黨麗 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魯明川,曲士英.高職素質教育的思想文化訴求[J].現代教育管理,2015(12)

[2]曾晨曦.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3]王昆.對高職素質教育的認識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