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時間:2022-00-00 12:00:00

導語: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摘要]作為構建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音樂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為實現高素質音樂人才的優化培養,應采取有效措施構建完善的音樂通識教育體系,切實提升音樂人才綜合素養水平。本文將就此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音樂素養教育;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縱觀我國教育領域可知,在高等教育階段,通識教育作為其中的一種普通教育或者是素質教育,能夠向所有學生傳授基礎性以及歷史、藝術等類型知識。文化素質是現代人綜合素養的關鍵,其根本在于人文素質。在整個人文素質發展進程中,音樂素養起到較大推動作用。所以,在21世紀,音樂通識教育作為培養高素養人才的重要內容,其在提升人才素質方面占據著其他學科難以匹敵的地位。

一、簡述音樂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常而言,音樂通識教育基本內涵包括多方面內容,即為跟音樂通識教育相關的性質、目的以及具體內容等。

(一)性質

針對音樂通識教育來說,其實質在于充分集成自由以及人文傳統。從音樂通識教育的性質來看,相較于現代化高校過于專業的學術分科,通識教育存在一定不同之處,其多指非專業性教育部分,在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進程當中能夠實現多元化選擇。就學生而言,其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斷接受通識教育,可避免出現高分低能情況;就學校來說,其所實施的音樂通識教育并未硬性劃分教學對象,即全部學生均可接受音樂通識教育。

(二)目的

在日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選擇使用通識教育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可合理規避學生偏科問題。縱觀音樂教育目的,在音樂通識教育課程中,教師能夠積極整合各類現代化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旨在優化、培養學生對音樂進行獨立思考的綜合能力,使之目光遠大,見識廣博。

(三)具體內容

一般來說,能夠將通識教育看作是通過現代化教育理念實現中國化的實踐進程。對音樂通識教育的內容進行界定,實際是跟人們日常生活各個領域相關的知識技能教育,通過整合各類型音樂知識后開展的教學課程。音樂通識教育涉及范圍十分廣泛,隸屬于非功利性以及非專業性的針對態度、知識以及技能培養所提供的教育。

二、音樂通識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情況而言,嚴重制約高校音樂通識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包括教育目標存在偏頗、音樂教師師資力量配備薄弱、課程實踐相對匱乏三個方面。

(一)音樂教育目標存在較大偏頗

在音樂通識教育中,教育目標存在偏頗可謂為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所建立、制定的目標跟實踐的各個環節是息息相關的,一旦某個環節形成問題,就會導致教育成效遭受消極影響。國外高校進行音樂教育的宗旨為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并有效增強其創造能力。相較于外國,我國實施音樂通識教育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原因為相應的音樂教育目標有著一定偏頗。現如今,我國所實施的音樂通識教育,一般都是將美育作為中心思想,尚未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正是由于音樂教育目標存在偏頗,造成相關的通識教育有著如下問題:第一,難以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掌握音樂作品;第二,難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音樂作品過程中擁有技能優先傾向。基于某種程度來說,這兩個因素的存在讓通識教育的順利實施受到嚴重制約。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音樂課程教學進程當中,其教學重點普遍放在了解和掌握相關音樂知識方面,卻未能針對學生產生的音樂體驗以及具體表達進行深入發掘,導致學生創造性思維被大大弱化。

(二)音樂教師力量配備相對薄弱

分析現狀可知,我國眾多高校音樂教師大多來自專業的音樂學校,均能夠全面掌握應有的音樂教學技巧,但尚還缺乏對現代化教育教學理論的具體學習,在實際教學進程當中,音樂教師自身的教育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除此之外,在音樂通識教學中,部分教師未能有效掌握音樂通識的基本內涵,使學生難以通過教師的講解實現對應知識的掌握。所以,由于音樂教師力量配備薄弱造成目前音樂通識課程教學現狀欠佳,是當前音樂通識教育的一大重點問題。

(三)音樂課外實踐活動缺乏有效性

高校所開展的各類型課外音樂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分析具體的開展情況可知,音樂課外實踐稍顯隨意,未能實現跟課堂教學的緊密結合,在課程實踐中學生難以學以致用。由此可見,音樂課外實踐有效性相對較差。除此之外,部分學校尚未進行學生藝術團設置,即使擁有學生藝術團,其所招募的團員多為音樂特長生,眾多普通學生音樂學習熱情不高,難以提起學習音樂的興趣。與此同時,雖然很多學生有著十分迫切地學習音樂技能的欲望,卻由于實踐機會的匱乏,導致其創造性思維發展深受限制。學校實施的音樂通識教育能夠針對此類型問題進行解決,卻依然需通過課程實踐夯實和鞏固音樂基礎學習,但多數學校沒能給予充分重視。所以,缺乏音樂課程實踐及其有效性問題亟須解決。

三、完善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具體策略

(一)豐富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內容

在高校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音樂通識教育通常是作為專業課程教學之外的綜合素質教育模式,常通過藝術類選修課程進行開展。實際制訂的教學課時相對較少,學習該課程的學生音樂水平普遍存在有較大差異,所以,必須因地制宜地、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課程體系。具體來說,第一,使教學內容趨向于多元化。基于我國本土民族音樂角度,結合國外各個國家的音樂進行內容設置,使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全面地認識世界文化遺產,了解民族音樂。此外,各大高校應結合自身師資狀況合理設置頗具特色的音樂課程,如世界民族音樂鑒賞以及民間音樂鑒賞、歌劇賞析以及音樂劇欣賞等類型課程。如此一來,學生視野得以開闊,并能夠在深入學習過程中尊重理解世界各個國家民族音樂文化,教師也能基于有效的音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積極樹立平等的多遠文化價值觀。但與此同時,音樂教師應加強認識多元文化,形成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價值觀,促進音樂教學成效的優質獲取,引導學生積極完成音樂學習。第二,認真完成綜合性較強音樂教材的編制。這就要求音樂教師需結合本校藝術資源,參考學生日常生活實踐,開闊教學思路,大力擴展教學內容。在編制教材時,教師應將綜合理念以及學科融合特征重點突出展現出來,并結合美術以及音樂、舞蹈、戲劇等各個學科知識,促使學生能夠全面了解把握教材中涉及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同時,能夠讓學生基于認識學科相同特質實現音樂的初步應用。在此需注意的是,編寫音樂教材時要綜合考慮音樂跟非藝術學科的聯通。總而言之,編寫教材應基于多學科角度,不可局限在某個學科的技能培養上,重視文化及學科的整體綜合。另外,音樂教材既包含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用書及學生課本,還應涵蓋有各類相關的豐富多樣的音像資料與教學課件,教師在編制教材時也應注意到這一點。

(二)優化完善音樂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應實現音樂教師知識結構的不斷優化。在開展音樂通識教學活動中,需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滲透協同學科內部涉及的各項教學內容,認真兼顧多個藝術學科之間的良性交融溝通,進而要求教師自身必須擁有多元化知識結構。基于此,就要求音樂教師專業知識技能以及相關學科知識必須扎實,同時需全面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的具體內容,包括作品的音樂形象、時代背景、風格特征、情感特征、創作思想、曲式結構、美學意義等;宏觀認識理解作品相關的民族特色以及社會風情、文化傳承等各項內容,在課程教學中通過多個側面有效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思考。除此之外,教師在選擇教學作品時,應擇取思想價值以及審美價值相對較高的音樂素材;在針對音樂展開介紹的時候,可一邊介紹音樂語言形式、風格等特征,一邊講述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及蘊含的文化精神,幫助學生切實強化提升文化品位,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其次,應努力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這就要求教師應積極轉變陳舊教學觀念,順應時展需求,在教學中積極應用最新的教學科學成果。第一,實現教學理念的優化創新,教師在教學中要將自身教學特色充分發揮出來,摒棄落后教學模式,開展個性的多元化教學,由傳統的知識講授向開發學生創新能力轉化,鼓勵學生多借鑒、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第二,完成教學手段創新,采用啟發式教學手段開發學生創造性,突出新型教學手段特點,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熱情,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大力開展音樂通識教育實踐活動

通過開展各類型音樂通識教育實踐活動可促進音樂教育工程的優化,課外實踐也是開展音樂教學十分有效的途徑。在音樂課外實踐過程中,應注重課堂教學跟音樂活動的有機結合,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做到學以致用。音樂教師要在大力培養音樂基礎好的學生同時,更多地鼓勵那些有音樂學習興趣卻音樂基礎較差的學生,使之自信心顯著增強,音樂學習熱情被激發。音樂通識教育課外實踐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通過文藝匯演以及觀摩表演等方式不僅能夠將日常課堂教學成果充分展現出來,使期末考試轉變為面對整個學校學生進行觀摩的表演。此外,各類型實踐活動還可培養學生團隊精神,促使其獨立思考,個性得以彰顯,并不斷實現自我超越。

綜上可知,音樂通識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基于通識教學模式之下的音樂教育使學生的視野更為開闊,知識結構更為合理,人格更為健全,社會責任感更為強烈。所以,在實際教學進程當中,必須針對所存在的相關問題,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有效策略開展多元化音樂教育工作,大力培養綜合性人才,有效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丁鵬 單位:廣東培正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柳.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喜憂參半——從上饒師范學院使用修海林《大學音樂》的效果及反饋說起[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1(2).

[2]劉福瑞.高校音樂通識課程在通識教育中大有作為——以嶺南師范學院音樂通識課程“中國音樂鑒賞”為例[J].音樂創作,2014(9).

[3]初海倫.論通識教育視野中的音樂藝術教育[J].蘭州學刊,2010(10).

[4]康瑞軍.通識教育•情感體驗•人格養成:普通高校中國音樂史實驗教學改革思路與案例設計[J].音樂探索,2014(2).

[5]劉姝含.新時期高等院校音樂通識教育探析[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2).

[6]郝文捷.通識教育視閾中《外國音樂史與作品賞析》的課程構建[J].音樂大觀,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