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通識教育對法律人才的意義
時間:2022-11-28 10:35:46
導語:外語通識教育對法律人才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開啟了教育與用人部門共同培養人才的新局面,政法學校需要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復合型法律專業人才。通識教育以培養學生和諧的人格與全面的能力為目標,使他們具有全球視野和公民意識,已經成為全國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學法律英語專業為例,探討如何深入開展外語通識教育,分析了外語通識教育對塑造復合型法律英語人才的重要性。從通識教育角度,大學英語專業教學定位,結合教學模式和中國法律文化角度提出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通識教育;卓越法律人才;教學模式
通識教育(LiberalEducation)作為一種教育思想,起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強化人文社會科學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是帶有普遍性意義的人生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和諧的人格與全面的能力,使他們具有全球視野和公民意識,能在現代文明中生存,并且創造于社會有意義的價值。(馮增俊,1999)。通識教育已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理念,也成為一種人才培養的模式,是實現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實現不同領域、不同學科間的對話與交流,拓寬視野的有效途徑?!皣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國際化水平設為核心任務,把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作為改革目標,因此全國大學英語教育改革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2010年5月,“全國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暨外語通識教育與課程設置高層論壇”中提出大學英語教學在完成教學模式改革后,如何創新課程設置、改革教學內容,更好地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今后的重點。(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胡文仲、孫有中(2006)提出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回歸學科本位。張紹杰(2010)指出英語專業應找準學科發展方向,明確專業發展定位,突出人才培養特色,面向多元社會需求和多元目標取向,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英語人才。仲偉合(2013)提出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全面培養拔尖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因此,外語通識教育必將成為外語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很有可能成為今后中國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從而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從模式到內容的轉變。本文在此背景下,以西北政法大學外語通識教育現狀為例,探討通識教育對培養優秀復合型法律英語人才的意義。
1通識教育現狀
中國大學外語專業教學(本文主要指英語教學)普遍存在問題,教學內容單一,枯燥。教學和學生的課外學習局限于語言技能和語法知識的學習,教材和教學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外語專業學生的知識面過于狹窄,思辨能力缺乏以及創新能力的缺失。文秋芳等(2010)研究指出,外語專業學生入學時的思辨能力并不比其他專業學生差,只是大學四年的增速放緩了。這說明外語專業的四年教育存在思辨能力培養缺陷。同時,也說明外語專業課程設置不夠科學,不夠完善。因而,我們應該以相應的通識課程為依托,將培養思辨能力落實到具體教學之中。我們也應該借鑒美國大學“核心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及對學生嚴格的訓練和設計要求,重點建設對全校通識教育發展最基本的一到兩個外語人文社會科學類的“核心課程”體系,并在逐漸積累這些高質量“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最終形成比較完善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高效培養國家所需要的法律復合型人才應結合外語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西北政法大學的外語通識起步較晚,法律英語專業畢業的不少學生即不是合格的法律人才,也不勝任英語的相關工作。近幾年,專業課程設置逐步完善,教學效果及人才培養取得極大改善。
2法律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
法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從兩個教學領域出發,即法律專業加英語專業的模式??梢酝ㄟ^雙語教學,滲透通識教育,達到專業培養目標。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聯合舉辦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在京召開。提出了法律人才的標準。卓越法律人才是指既精通國內法律規則也精通國際或地區性法律規則、既能有效處理國內糾紛更能有效處理國際糾紛的專門法律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相對于傳統法律人才的“卓越性”有以下三點:(1)具有基本領域更為廣闊的知識背景和特定專業領域的知識基礎,能夠有效處理相關業務。在基本民事、刑事等傳統業務范圍的基礎上,還特別具有處理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跨國商務與金融、國際關系、公共服務與政府事務等領域業務的知識和能力;(2)能夠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表達和維護本國利益和人類共同利益。法律全球化也帶來了法律的“標本化”現象,為了防止“標本化”就是“美國化”、“歐洲化”,亟待培養能夠具有國際規則制定話語權的高端法律人才;(3)能夠在處理國內外法律事務中傳遞中國利益主張、維護社會基本價值、凝結社會共識。傳統的法律人才類型化區分是按照法律人才在司法體制中的職業和角色擔當標準來進行的,主要劃分為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教育部將卓越法律人才定位為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并強調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層法律人才的培養。依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西北政法大學在培養滿足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要求的法律人才方面,肩負更加重要的責任,有必要持續改進和加強已有的外語通識教育。西北政法大學是一所法學特色鮮明,哲學、經濟、管理、文學等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是全國法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西北地區法學研究的中心、陜西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學校形成了“弘揚老延大優良傳統,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服務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的鮮明特色,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為了滿足西北對法律外語人才的需要,西北政法大學于1995年創立法律英語專業。伴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對西部經濟的促進,需要各方面的高素質人才。這無疑對西北政法大學的法律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對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所起重要作用的認識,西北政法大學在外語通識教育領域已經開展大量的工作,開設了《司法文書》《法律英語》、和《跨文化交際》、《西方文化》、《英美文學》等課程,并于2017年九月新開設《演講與辯論》課程,這些通識教育課程會開拓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了學生對其他思想維度和人類經驗的理解。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西北政法大學法律英語專業采用雙語教學模式,開創課堂圖書館以及通識教育必讀本的晨讀模式,為培養國家所需的跨學科的復合型法律英語人才起到積極作用。
3開展外語通識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意義
外語通識教育的卓越法律英語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覆蓋本科教育、碩士教育和博士教育三個階段。本科階段側重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碩士階段側重于學生發展的專長,博士階段側重于規則的制定和理論的引導,強調開放性。而通識教育的本質就在于保證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使個人獲得全面的發展,因此在本科教育階段開展通識教育是培養卓越法律人才所必需的。大學英語教育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它本身的課程屬性,是所有的本科生都必修的一門課程,所以擔當了通識教育大學改革的先鋒。大學英語教改深化的重點就是以英語為教學語言推廣通識教育,將外語語言轉化為內容的載體,通識教育成為外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培養出適應全球一體化環境下的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世界公民。3.1指導方針。大學英語課程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教授人文知識、傳播國際文化。語言不僅是獲取信息、達到交際目的的工具,而且還要兼具豐富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最佳定位。外語通識教育的目標傾向實用又避免過于功利,不著力于追求永恒普遍的價值和單純的理智發展,而更傾向于實用價值,幫助學生拓寬思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同時外語通識教育要注重平衡,避免學校的專業教育走向極端的實用主義,通過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以及選修課程的共同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3.2采納新的教學模式。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經歷了從以教師教授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換。在課堂教學中,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師生開展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就有關話題作課堂演示及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方式,教師也可采用問題設計、故事續寫、讀書筆記等形式,以學生為中心,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思辨體驗、分析推理、解構歸納、聯想闡釋、創新重構、綜合評價、批判反思等一系列認知活動,獲取自己獨特的解讀與觀點。教學大綱、多媒體幻燈片等教案在學校教學資源網上向全校學生公開。西北政法大學法律英語專業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一、二年級教學以綜合英語類課程為主,包括現代大學英語教程、泛讀、聽力、語法為主的基礎課程;提高階段課程即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包括法律英語、司法文書、西方文化、英美文學選讀等課程主要在三、四年級開設。在教學過程中,通識教育課程應當向學生講授學科理論、概念,關注學科方法,應避免膚淺的介紹式教學。為確保通識教育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學校應鼓勵與學科相適應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法,包括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對學生的課外學習與活動也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學生的課外活動能夠促進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可以建立一種“基于活動的學習”,將學生的課外活動經驗與課堂內的學習結合起來,將知識與經驗連接起來,從而使學生在將來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工作及變化。3.3科學素養??茖W素養也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當代社會處于一種日新月異的變化之中,學生畢業后要能夠應對變化,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學生要認識科學技術的作用,因為科學技術的創新已經逐漸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想觀念產生巨大影響??萍紝θ祟惖母淖兪欠椒矫婷娴?,科技發展對法律文化也起到巨大影響。比如科技發展開辟了新的立法領域,要求對原有的法律進行修訂或廢除,推動了法律實施方式的進步;科技發展對法律文化的變革體現在:科技發展不斷變革人民的法律意識、法律的傳播方式和法律的實施方式。例如轉基因食品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問題,微信時代涉及隱私等法律問題。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飛速、種類繁多,教師應具備科學素養,與時俱進。關注國內外的科技社會發展動態,重點介紹那些可能影響法律實踐性和實用性的最新科技。教師可自主選取教學素材,直接采用國外的最新資料,使學生接收到第一手的信息。3.4中國法律文化。卓越的法律人才在從事涉外商貿實務中,不僅要解決具體的法律問題,同時也是中西方法律文化交流的使者,具有雙重使命。西北政法大學在介紹國外文化方面已經開了不少課,但在教授運用外語來表達中國法律文化方面還有待加強。中西方國家由于政治、經濟、宗教、思維習慣、社會風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彼此法律文化的巨大差異。因此,教師在教授中西方法律文化時,應把側重點放在中西文化比較上,講解其中的相同之處和差別之處,加強學生對中西方法律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4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到來,需要更多卓越的法律英語人才去處理可能發生的跨國法律摩擦,要求高校在法律英語人才的培養上付諸更大的努力。目前對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研究日臻完善,而通識化教育加專業的教育模式將是大學本科教育的發展趨勢,將來會有更多針對外語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和授課模式的研究出現。這必將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促進高素質法律英語人才的培養。
作者:曹著 姚榮 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高校通識教育誤區與對策
- 下一篇:職業高中數學通識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