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教育誤區與對策

時間:2022-11-28 10:32:45

導語:高校通識教育誤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通識教育誤區與對策

高校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轉型,市場經濟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逐步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在要求大學生具備較高專業技能的同時,對其綜合素質和復合能力愈來愈關注,使得我國高校專業化教育的弊端日益凸顯。而對更容易陷入技術化、工具化訓練的“實用主義”的應用型高校來說,如何通過實施通識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更是成為了深化教學改革、進行內涵建設的主要關注點。為了使這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行穩致遠,應用型高校需從全人教育的視角出發,更加準確和全面地理解通識教育的內涵,走出實踐誤區,有的放矢地提出對策,從而實現改革預期。

一、當前應用型高校實施通識教育的誤區

與研究型、綜合型大學不同,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其需要注重實踐及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盡管近年應用型高校對通識教育表示出了充分認同,并如火如荼地開展通識教育改革,但在專業化、應用型教育的現實背景下,其改革極容易流于空洞,產生諸多誤區。主要體現如下:(一)將通識課程的開設定位為專業教育的補充手段。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培養模式、評價方式、價值體系等方面所存在的區別與聯系,并未在應用型高校中得到充分理解,通識課程內容未能反映通識教育中人的全面發展理念,停留在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的簡單疊加上,甚至跟著人才培養目標愈加偏向應用型和專業化,難以達到開設通識課程的初衷;更不用說在大多數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政治理論課、高數、大學英語、大學體育、計算機等必修課程共約50個學分,穩穩占據通識課程的80%以上比例,而以選修形式出現的通識選修課在大量必修課的擠壓之下,更容易被忽視,淪為專業教育可有可無的裝飾點綴。(二)將通識課程的教學倚賴于公共課教師。在高校的知識結構中,沒有人是專修通識教育的,而應用型高校的主要師資是專業教育鑄就的專才或者是具有企業實戰經驗的人才,對通識教育的理念、目標更是不甚了解,這使得應用型高校大多將通識課程的教學倚賴于公共課教師,即承擔思政、高數、外語、體育、計算機的教師以及部分人文藝術類專業的教師,卻很少從引導專業教師理解通識教育內涵、提升通識課程教學能力的角度來深層次解決師資薄弱的問題。(三)將通識教育的實施等同于通識課程的簡單增設。通識教育在應用型高校的實踐目前主要是通過通識課程來完成的,即除去公共類必修課程外,增設文學、藝術、歷史、政治、哲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修讀,在畢業前完成要求的修讀學分即可。實際上,這是對通識教育理解偏頗的表現,僅停留在了片面追求課程類別和數量的初級階段,而忽略了寬領域、深層次的改革舉措。

二、從全人教育的視角理解通識教育

全人教育最初在西方興起,旨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通過知識間關系的構建,充分發展個人潛能以培養完整個體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它強調教育不僅是為職業發展鍛煉技能、儲備知識,也是塑造人格、磨煉思維的過程,是要培養整體的人。通識教育主張以整全的知識鍛造健全的人格,充分體現了全人教育的價值取向。兩者表達了共同追求,都堅定地將培養人作為核心,主張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可以說,通識教育是培養“全人”的教育,是全人教育理念得以實踐的重要途徑。在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都是一個完整的人所必須接受的教育。作為一種明德啟智的教育,通識教育應貫穿于整個專業教育的始終,不僅是對專業教育進行補充,還應對學生在四年教育里的所有方面(包括學術、能力、品德、社會適應性等)進行培養鍛造。因此,應用型高校應在全人教育思想指導下實施通識教育,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平衡,進而達到學養與人格兼進,最終實現形成睿智、達于至善、成為全人的教育目標。

三、應用型高校通識教育實施對策

無可置疑,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目標和定位都決定了其不可能完全參照綜合型、研究型大學一樣大刀闊斧地對通識教育進行改革,但面對通識教育在應用型高校中的誤區,仍然可以在充分理解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從內涵式發展著眼,從實踐路徑、課程質量、師資隊伍、體制保障等多方面著手,尋求突破。(一)拓寬通識教育實踐路徑。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還常常指通識教育內容,其核心是強調通過統整的知識培養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為健全的人。除了課程開設這一重要實施途徑外,通識教育還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改革。例如,開展大類招生,在學生入校后進行一至兩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實施導師制,進行全過程育人,在學生做人(人格素養)和做事(綜合能力)方面給予充分指導;發揮第二課堂及社會實踐內容豐富、形式靈活、載體多樣、平臺廣闊的優勢,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挖掘生活世界本身具有的通識教育價值。除此之外,近年來“書院制”教育亦悄然興起,為通識教育開辟了新的實踐出口,成為“全人”教育的主要平臺。應用型高校可嘗試這一舉措,開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兩段式培養模式,以此實現學生專業互補、個性拓展、人格養成。(二)提升通識課程開設質量。課程設計是通識教育推行的主要渠道。就課程本身而言,通識課程的設計理念是以“全人教育”為藍本,強調綜合性和整體性,創造全景式框架,從多個知識層面和能力去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實施健全平衡的全人教育做好鋪墊。全人教育要突出“全”字,通識教育要突出“通”字,首先體現在課程內容中。通識課程的內容應注重知識的整體性和關聯性,提倡跨學科的互動與知識整合,同時加大人文素質培養的部分,因為缺少人文關懷、缺少對世界的正確觀念、缺少對周圍事物的關心與思考的大學教育,充其量是一種“制器”的大學教育,而不是“育人”的大學教育。其次,豐富通識課程的開設形式。例如,以慕課、視頻公開課等共享課程形式拓展通識教育實施的途徑和空間,發揮各類在線課程的靈活性、開放性與完整性;引入以全人教育為理念的超星爾雅通識課,借助其課程體系及通識教育數據庫推動學生整體知識結構的塑造;開設小班教學模式的新生研討課,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及批判性思維。再次,形成科學的通識課程教學及考核方式。與追求應用的專業課不同,大多通識課程是理論、知識的,其學習效果是潛移默化的,不像實用性課程那樣立竿見影,因此,要注重通識課程的教學過程和考核反饋,摒棄純理論化的傳統講授,采用小組討論、個案分析、情境創設等方式引導學生在主動探求的過程中感悟知識;采用課堂辯論、社會話題探討、前沿問題調研及實踐活動等多樣化方式多方面考核檢驗教學效果。(三)加強通識課程教學團隊建設。以通識教育理念為引領,聘請校外優秀教師來校開展教師教學培訓及通識教育研究討論,鼓勵應用型教師跳出專業桎梏,在其專業學科為核心的基礎上放寬視域,學習相關學科的新知識、新方法,構建多元化知識結構,以適應通識教育的需要。制定有利于通識課程師資發展的激勵政策,鼓勵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較高學識素養的資深教師走上通識課程的講臺,選拔優秀的年輕教師作為后備師資,引導組建通識課程教學團隊,其建設目標應當以整合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和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形成教學的合作與分享機制,構建教學梯隊和促進教師成長,保障課程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四)建立通識教育體制保障。通識教育的執行不可心猿意馬,亦不可松散隨意,這需要建立一系列體制來保障。借鑒一些綜合型、研究型高校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通識教育中心的做法,應用型高校也可設立小型的專人負責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對通識教育規劃、制度擬定(如課程準入及退出制度、選課制度、考核制度等)、課程體系設計、師資培訓、教學評價等進行整體管理。

作者:蘭蕓 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向明,等.大學通識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學元培計劃為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顏海波.試析“全人教育”關懷下通識教育的價值導向[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3]張東海.通識教育:概念的誤讀與實踐的困境———兼從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識教育內涵[J].復旦教育論壇,2008,6(4).

[4]馮永泰.教學型大學通識教育教學團隊的建設[J].教育探索,2011(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