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視域下農耕文化的傳承

時間:2022-10-10 04:53:19

導語:通識教育視域下農耕文化的傳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識教育視域下農耕文化的傳承

[摘要]伴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出,弘揚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當下社會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具有中國歷史文化色彩的農耕文化,其傳承和保護必須從原有的學者式研究中走出來,在通識教育視域下走進大學本科教學,培養大學生對農耕文化研究的興趣,從而達到對該文化的自覺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通識教育;農耕文化;傳承保護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農耕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積淀和發展,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毫無疑問,農耕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但是,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工業文明的興起,農耕文化的一些表現形態常常被貼上“落后”“愚昧”的標簽,同時由于市場經濟中對利益的重視,很多優秀的農耕文化形式面臨著后繼無人,逐漸走向衰亡的尷尬局面。在通識教育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傳播和研究的重要載體和組織機構的高等院校,尤其是農林院校,必須改變原有的農耕文化傳承研究的學者模式,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廣大青年學子可以認知和學習的人文素養知識,培養大學生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的意識。

1農耕文化的界定及研究情況

1.1農耕文化具有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

隨著農業文明社會的形成,農耕文化便植根于中國傳統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相關政權的更迭,還是中國傳統的道家、儒家的哲學思想,無不體現著農業和農耕的社會影響力和內在的文化基因。從農耕文化的特征研究來看,彭金山教授總結出農耕文化的“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哲學意蘊,這也進一步體現出了農耕文化在生產、生活、政治、道德、文化方面的精神特質。從規定性研究來看,張永麗教授對農耕文化的界定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農耕文化,則是指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意識形態,即小農意識,包括價值觀念、道德意識、思維方式等。廣義的傳統農耕文化是建立在傳統農業經濟基礎上的文化形態,是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典章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風俗、習慣等意識形態的總和。從農耕文化的地域性研究看,其中的農耕文化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漢民族的中原農業文明研究,還將視野放寬至青藏高原的農牧文明、西南的梯田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東北的狩獵文化、江南的圩田文化、蠶文化與茶文化等,這可以說是將農耕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豐富和充實的體現,同時也說明農耕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基于以上的研究,筆者認為,農耕文化應是一種以農業生產為重要載體的系列活動,包含了相關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道德關系、文化教育等內容的意識形態性文化。

1.2農耕文化研究的成果豐富

農耕文化的研究離不開文化學者的努力。從研究思路來看,現有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結合一定的文學和文字功底進行學理性的歸納和研究;另從事相關的田野調查,對現有保存的農耕文化遺跡及文化形式進行記錄和保存,以便其他學者進行農耕文化價值發掘和發展研究。從研究成果來看,2015-2017年,CNKI收錄的關于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研究論文1004篇,國家圖書館收錄的相關圖書23部,獲得國家社科基金20余項,可謂成果頗豐。從研究內容看,涉及不同地區農耕文化的表現形態、文化內涵、社會價值意義等方面,涉及的學科領域有文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馬克思主義、民族學以及藝術學等多學科領域。從這些研究的成果來看,農耕文化的研究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

2農耕文化研究成果轉變為通識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高校作為文化和知識傳播的重要機構,必須承擔起對農耕文化傳承的責任,從科學的角度去解讀、傳播農耕文化,而通識教育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

2.1通識教育為農耕文化的大學傳播提供了課程支持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從“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等方面,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此背景下,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將農耕文化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引入到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中,將農耕文化中蘊含的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哲學觀、道德觀以及與農耕相關的農業生產、農耕民俗及民間文學帶入到大學課堂不失為一種增強傳統文化自信,提升大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徑。

2.2高校農耕文化研究者的雙重身份有利于農耕文化的傳承

在研究農耕文化的學者中,大部分為高校的教師,尤其在具有學科優勢的農林院校尤其如此。這些研究者在從事農耕文化研究的同時,也承擔了高校的教學任務,教學和科研的雙重身份無疑對農耕文化轉變為人文素養課程具有先天的優勢。他們能夠第一時間將最新的關于農耕文化的研究成果引入課程教學,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農耕文化,培養對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進而培養更多的農耕文化的傳承者。

3農耕文化轉變為通識教育課程的意義

3.1促進科研反哺教學,實現科教互補

錢偉長院士對大學科研和教學關系的評價是“大學必須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高墻,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前文已經提及高校教師具有的雙重身份,將農耕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帶入人文素養課堂,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能夠讓當代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所在;同時借助大學生社會來源廣的優勢,不斷更新對農耕文化的研究內容和知識體系,起到很好的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的作用。

3.2實現相關社科研究成果的轉化,發揮社會文化價值

在現階段的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是向生產力轉化方面的評價,諸如技術轉讓、成果的經濟效益轉化等方面,而忽視了作為全社會人文素養提升重要支撐的人文社科類成果的轉化。從社科研究的特殊性及高校職能的方面來看,社科研究的成果向人文素養課程內容的轉化無疑是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的。農耕文化研究中提煉出的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傳統自然觀、歷史積累下的優秀的農耕知識、絢麗多彩的農耕民俗以及具有樸素的道德教育的民間文學都對提升公民的傳統文化素養、重新接納認識中國農耕文化、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教育意義。

4大學通識教育對農耕文化傳承的途徑探索

根據農耕文化研究現狀,可以將農耕文化研究的成果歸納為系統性的農耕文化的價值研究、農耕文化中重要的社會/文化/歷史價值觀點的闡發以及具有文化遺產性質的農耕傳統的整理等三種主要形式,將農耕文化納入到通識教育的人文素養課程建設就需要結合這三種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調整,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同社會實踐相結合,進而實現對農耕文化的現代傳承。

4.1完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增設農耕文化相關課程

通識教育的一個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具備一定的中華文化的底蘊。農耕文化的研究雖然需要系統的社會學、哲學以及文學等方面的知識支撐,但是正因其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研究方法多樣,可以全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從課程設置上,可以結合系統的農耕文化研究成果開設體系完整的相關選修課程,或者將原有的具有專業特點又涉及農耕文化內容的專業課程普化為各專業均可接受的公選類課程。例如浙江大學的《茶文化與茶健康》、華東師范大學的《中國民俗》就是將農耕文化中具有的體系性成果以獨立課程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樣在全國較多高校開設中文專業課程《民間文學》(包含農耕文化色彩的傳說、歌謠等),在部分院校也逐漸轉變為全校范圍的公選課。推而廣之,可以將農耕文化中其他相關的研究內容,例如中國傳統農耕制度、中醫藥栽培歷史、中國傳統農作物歷史、傳統農耕習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等設置為具有人文素養性質的課程。以系統的課堂知識和專業教材的形式將農耕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保護和傳承。

4.2豐富原有教學內容,更新相關知識體系

中國具有悠久的農耕歷史,農耕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歷史、政治、哲學以及文學等方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現代大學中的相關課程,諸如《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傳統/古代哲學》《中國園林藝術》《大學語文》《中國古代文學》等均包含有農耕文化的相關內容,可設置與之相關的課程章節,對農耕文化中傳統的哲學觀點、藝術理論、文學表達進行較為充分介紹,豐富學生的文化視野,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以《中國文化概論》為例,其中涉及中國傳統的農耕生產方式、農耕社會組織構成以及樸素的世界觀,可以結合最新的農耕文化研究成果進一步豐富現有課堂教學內容,啟發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科學認識農耕文化歷史意義,激發學生對農耕文化學習和傳承的熱情。

4.3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引入農耕文化實踐教育

第二課堂是在正常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之外,在學校的支持和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有組織的課外集體活動對受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是全面提升學生素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通識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農耕文化研究的特殊性,很多內容是具有實踐性質,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感受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思考其文化價值,具體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實施途徑:首先,開設關于農耕文化的專題性講座,通過相關學者的系統介紹和廣泛的互動交流,幫助學生科學認識農耕文化的歷史意義,引導學生討論農耕文化的當代社會文化價值;其次,將大學生吸收到農耕文化研究的團隊中來,支持從事農耕文化研究的教師指導本科生開展科研訓練,指導學生通過田野調查收集整理農耕文化的相關資料,培養學生進行相關文化研究的興趣,鼓勵學生開展具有創新性的思考和分析;最后,結合農耕文化研究中的實踐性成果舉辦農耕制度、方式、民俗、文學等方面的主題實踐活動,讓更多的不同專業的學生切身體驗農耕文化的魅力,自覺傳承優秀的農耕文化傳統。

5結語

農耕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高校通識課程的設置能夠讓更多大學生認識和感受到中國農耕文化具有的歷史價值和當代社會意義,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樹立中國傳統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熱情。

[參考文獻]

[1]彭金山.農耕文化的內涵及對現代農業之意義[J].西北民族研究,2011(01).

[2]張永麗,孫群雯.我國西部地區農耕文化現代價值的探討[J].科學•經濟•社會,2013(04).

[3]夏學禹.論中國農耕文化的價值及傳承途徑[J].古今農業,2010(03).

作者:徐兵 隆滟 郭陽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