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通識教育選修課教學探索
時間:2022-12-05 03:52:14
導語:化學通識教育選修課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赤峰學院開設的“化學與社會”通識教育選修課為例,介紹化學類通識教育選修課如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興趣為導向,應用為根本的教學理念,探索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包括主題授課、模塊化教學、過程化考核、結合地方區域特色、體現學科特點、拓展課程廣度等具體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化學與社會;通識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
2014年國務院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戰略部署,赤峰學院作為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國百所轉型發展試點高校之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轉型發展試點院校之一,應著力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識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開設化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符合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要求[1],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化學素養、改善知識結構、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化學與社會”通識教育選修課,以提高學生化學素養為目標,貫徹以學生為中心、興趣為導向、應用為根本的教學理念,在實現教書育人雙重任務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積累些許經驗,以供參考。
一、教學內容體現趣味性、應用性
(一)主題授課。根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化學素養相對薄弱的特點,“化學與社會”課程采用主題授課的方式,在內容設置方面[2-3],不局限于教材,不設置過于復雜嚴謹的知識體系,分設“認識化學學科、舌尖上的化學、生活化學、偵探化學、環境化學”等五大模塊,涵蓋化學學科發展史、化學與營養、食品添加劑、飲食與健康、科學用藥、新材料、綠色家裝、小家電保養、化學魔術、垃圾分類、大氣污染及防控、新能源等主題。主題授課,可以減少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度,降低課程的難度,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主題授課,通過化學視角透視現實問題,案例式分析,淺顯易懂,學以致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二)源于生活,基于經驗的生活智慧。針對大學生熱衷于外賣和方便速食食品、晚睡晚起、手機依賴等現狀,在“舌尖上的化學”模塊,結合營養素和食品添加劑等主題,引導學生建立合理飲食、科學睡眠、適量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教學以美食為切入點,課堂討論熱烈。在“生活化學”模塊,利用pH試紙鑒別日常洗滌劑的酸堿性及相關洗衣技巧,介紹洗衣機、熱水器、電水壺等清洗與保養技巧。事實上,這些常用家電在清洗保養方面存在諸多誤區,課堂討論熱烈。學生提出加濕器、凈水機等保養與選購問題,教學內容則根據學生需求不斷更新和調整。在“科學用藥”主題上,從官能團角度解釋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等常用退燒藥的藥物毒性;從成分上分析朗迪、迪巧、鈣爾奇等眾多品牌補鈣制劑之區別[4];從配方上分析藥效,指導科學用藥。(三)源于地方,基于區域性經濟特色。赤峰學院地處內蒙古赤峰市。地區經濟以農牧業產業化和礦業、能源、醫藥、食品為主。教學過程中融入本地較有名的自制酸奶、自釀紅酒、自制豆腐、風干牛肉加工方法等內容,豐富教學又貼近生活,激發學生興趣。在“新材料”主題中闡述現代農業地膜、大棚塑料等材料種類、用途及最新研究進展。結合農業污染及防治、地膜降解等大眾關心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四)源于熱點,基于學生興趣。我國十三五規劃中將“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列為重要戰略任務。在“垃圾分類”主題中,結合校園環境闡述垃圾種類及分類方法,還與社團聯合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活動,理論結合實踐,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課堂的廣度、深度。設置“綠色家裝”主題,闡述苯、甲醛等重要裝修污染物的性質、危害、來源與防治。介紹新型建材生產技術、新型除甲醛技術及綠色家裝理念。
二、創新教學方法
(一)體現學科特點,豐富教學手段。化學是基于實驗的自然科學。為培養學生的科學辯證思維和實驗精神,“化學與社會”通識教育選修課將化學實驗引入課堂。采用趣味實驗視頻、現場展示等直觀形式激發學生辯證思考、去偽存真。實驗均采用生活中常見食材、藥物和日用品等作為原材料。如以酒、人民幣等為原材料演示“燒錢”魔術,進而說明滅火原理。在此基礎上,介紹常用滅火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適用對象,結合消防宣傳日活動,開展室外消防演習活動。除引化學實驗入課堂,還擴展課堂至室外。在“垃圾分類”主題中,帶領學生到校園各處觀察主要垃圾種類,現場指導分類方法;在“化學魔術”主題中,開展室外消防演習;在“生活化學”模塊中,開展生活化學知識競賽活動等。寓教于樂,體現學科特點。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并結合實踐活動,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提高應用能力。(二)模塊化教學。實施模塊化教學,即組建由3—5名一線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每位教師承擔不同模塊的教學。模塊化教學有三個優點。一是利于豐富教學。每位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教學方式不盡相同,教學團隊成員間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既拓展教學內容,又豐富教學方法,保持課堂的活力和吸引力。二是增加教學的新鮮感。每次課都有可能是不同的老師授課,減少因喜好教師而對課程產生偏見現象。三是杜絕了調停課現象,保證正常教學秩序。(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資源,拓展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多媒體授課,精選文字、圖表、動畫、視頻等資源,以生動直觀的素材吸引學生。憑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建立網絡課程資源庫,利用其開放、共享、異步交互的特點[5],實現互動交流、資料互傳、布置作業等。利用泛雅平臺、課程的QQ群和微信群等媒介,收集學生閃光的想法和優質素材,納入到課程資源中。根據學生興趣及社會熱點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三、完善多元化、過程化考核
作為通識教育選修課,“化學與社會”課程借鑒ISEC項目(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項目)理念,采用多元化、過程化考核方式,既避免學生考前突擊學習、雷同作業,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教學互動,有利于學生科學辯證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一)考核評價體系多元。“化學與社會”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包括出勤、課堂表現、作業、過程化考核等部分。課堂表現根據學生的辯證思維方式,自己提出質疑、分析問題、尋求答案的態度予以評判。主要作業內容為征集教學內容議題,且重質不重量,獎勵被采納或有閃光點的議題。既減輕學生負擔,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又激發教學靈感。(二)過程化考核。采用過程化考核方式強化過程管理。以垃圾分類校園行活動作為評定“環境化學”模塊成績方式。既考查學生對垃圾分類的理解和分類方法,檢驗課堂教學效果,又加深直觀印象,利于當堂消化吸收。以生活化學知識競賽作為“生活化學”模塊考核方式。將教學互動、動手實踐環節也納入過程化考核體系中。在活動中增長見識、愉快地完成考核,實現邊玩、邊學、邊考核。
四、教學實踐反思
通識教育課程不同于專業課程,無法追求過于嚴謹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上需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興趣導向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這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快速獲取信息和持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能力。在備課和教學設計方面需要教學團隊經常做頭腦風暴。如何將相對完整的教學知識體系與本課程的教學理念和目標相融合對課程團隊來說仍是非常大的挑戰。事物是多面的,如何不僅僅局限于化學視角看生活,而是將生物、物理、醫學等多方面知識融合的課程或許更受歡迎。本課程教學中采用知識競賽、消防演習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很好,但受到資金、場地、技術支持、人員支持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如果能與高校社團聯合舉辦此類活動,既能解決上述問題又能擴大課程影響力,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陳三平,謝鋼,楊奇,等.如何將一門理科基礎課程建設成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以“化學與社會發展”課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0,(5).
[2]陳虹錦.化學與生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7-424.
[3]曾敏峰.注重實用凝練特色———地方高校化學類公選課開設體會[J].化學教育,2009,(9).
[4]張歆皓,鄧阿利,王會東,等.兒童補鈣劑中鈣含量的測定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8).
[5]孔媛媛,高恒,盧穎立.基于爾雅通識網絡公選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8).
作者:王會東 張歆皓 王 凱 單位:赤峰學院
- 上一篇:幼兒美術教學活動思考
- 下一篇:高校工科教師教學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