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大學通識教育方式探析

時間:2022-07-16 11:11:45

導語:中醫藥大學通識教育方式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大學通識教育方式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現狀,初步探討了中醫藥大學開展通識教育方式。以期為中醫藥大學的本科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中醫藥大學;通識教育;教學改革

通識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1]。20世紀90年代,為強化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國高校開始引入通識教育[2]。盡管受到許多高校的重視,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困難[3-4]。本文分析了通識教育在我國大學的發展現狀,以醫學類專業和藥學類專業為例探討了中醫藥大學開展通識教育的發展方式,為中醫藥大學通識教育的改革提供參考。

1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現狀

自2015年“大學通識教育聯盟”成立以來,通識教育在綜合性大學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首先,對通識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入,在西方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而在中國通識教育更加傾向于人才培養模式。其次,在教育實踐上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經驗,通過實踐我國大學越來越認識到通識教育的實施需符合中國的文化和實際。盡管成果顯著,對通識教育理念、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內容、形式以及教師隊伍等方面的認識仍然存在一定問題[2]。因此,通識教育仍然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而中醫藥大學通識教育則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2中醫藥大學通識教育發展方式

2.1管理機構設置。目前,我國通識教育主要包括書院制和教務處下設機構制兩種管理方式[5]。從中醫藥大學的現行規模和辦學特色方面來看,設置教務處管理下的通識教育中心較為適宜。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應由主管校長牽頭,由教務處長負責具體實施,成員包括各學院教學副院長、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以及教務處管理人員等。由該中心從通識教育體系的理念、框架、內容、形式和師資建設等全方位設計。2.2實施路徑。2.2.1通識教育理念的認識。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是非專業性、非職業性和非功利性的教育,是培養責任感、使命感、、道德觀、人格、意識和價值觀的教育,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教育[1]。中醫藥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要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首先,醫學是研究人的科學,要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要體現人道主義原則;同時,醫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有機統一體,相關知識有助于從業人員對疾病、病人和生命有更深入的理解;還有,臨床實踐中的溝通能力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6]。從以上方面來看,中醫藥文化的“整體觀”貫穿于中醫教育和從業的全過程。此外,在進行中藥學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也必須把“整體觀”貫穿始終,才能獲得創新性的發現。因此,中醫藥大學的通識教育必須有助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2.2.2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大學培養的人才需具備全面的素質、廣闊的視野、融會貫通的思想和能力、不同領域溝通的能力,因此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不可偏廢;同時,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又是互補、交叉和相互滲透的[7]。理解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相互關系,有助于合理的設計培養方案。2.2.3通識教育的內容。根據綜合性大學的經驗,可采取模塊化教學。如文學和史學,哲學、思維和方法論,文明溝通,科學素養,環境和生命,美學,法治和倫理,心理學等[5]。對于醫學類專業,選課比例上相應增加自然科學的比重,而對于藥學類專業,選課比例上相應增加社會科學的比重。使醫學類和藥學類專業的學生具備科學和文化素養,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更加深刻,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格。這有助于醫學類專業學生在工作后能夠合理的處理醫患關系和恪守倫理規范,同時也有助于藥學類專業的學生在事業上的創新發展。2.2.4通識教育的實施形式。首先,通識課程最好于大學的前兩年進行。在形式上可采取互聯網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小班討論、經典研讀、名師講堂、課外實踐等形式。開展以互聯網為背景的線上線下通識教育,有助于搭建虛擬教學平臺、擴充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增進師生互動、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滿足個性化教育需求[8]。而小班討論則是基于實現課程目的的具體要求。經典文學作品凝聚著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特別是在傳承中醫藥文化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素質[5]。開展名師講堂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5]。此外,課外實踐,能夠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5]。2.2.5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通識教育能夠實施的關鍵環節,就通識課程本身而言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同時能夠將知識與所教學科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通識課程教學充滿樂趣,讓學生難以忘懷。

3結語

本文分析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現狀,對中醫藥大學開展通識教育的方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并嘗試提出一些建議。但是中醫藥大學如何建設自身特色的通識教育,還存在諸多的問題,特別是跨院(校)選課、教育質量保障、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這些問題都有待于實施的過程中逐步探索解決。

參考文獻

[1]呂增建.通識教育之核心價值觀教育功能探析[J].焦作大學學報,2018(4):94-97.

[2]周維莉,蔡文伯.質疑與反思: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18(2):71-74.

[3]孫向晨,劉麗華.建立有根、有魂、有效的中國大學通識教育[J].復旦教育論壇,2018,16(2):49-53.

[4]吳鴻,韓勇軍.開展大學通識教育之我見[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1):29-30.

[5]侯麗英.應用型醫學院校通識教育模式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6):27-28.

[6]黃一帆.淺析醫學專業院校通識教育困境及應對建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9):37-41.

[7]劉菊青.通識教育與相關教育的辨析[J].大學教育,2018,16(2):49-53.

[8]殷玥,李林.“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通識教育發展方式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8(5):22-26,32.

作者:馬洪娜 檀龍顏 單位:貴州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