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識教育改革探索思考
時間:2022-07-16 11:09:15
導語:高校通識教育改革探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結合“新工科”概念,高校按照人才培養的新目標、規律與特點進行的教育改革亟待推進。本文著重介紹了“新工科”的基本內涵,闡述了高校通識教育與“新工科”建設的邏輯關系,分析了高校通識教育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分別在意識層面、理論層面與操作層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識教育改革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新工科;通識教育;改革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簡稱《計劃》),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1]。顯然,“新工科”建設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加注重多學科交叉,強調工程教育與人文素養提升的融合與互補,以更好地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全面發展人才。基于此,高校面向“新工科”理念,按照人才培養的新目標、規律與特點進行的教育改革亟待推進。眾所周知,通識教育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通才為指向,其目標是培養“健全之人”,是“健全人格教育”,即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見識、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2]。在通識教育模式下,學生可以養成融會貫通的學習思維和思考方式,形成面廣、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以及科學、合理的能力結構,發展全面的人格素質與廣闊的知識視野[3,4]。因此,高校應該抓住“新工科”建設的契機,注重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進一步發揮通識教育在學生能力提升、視野拓展和素質培育的作用和功能,以更好地滿足“新工科”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新工科”基本內涵
自“新工科”(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3E)概念2016年提出以來,教育部先后召開了“復旦共識”和“天大行動”研討會,并于2017年6月在北京召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形成“北京指南”[5],這標志著以“新工科”建設為主題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新工科”,“工科”是本質,“新”是取向,要把握好這個“新”字,但又不能脫離“工科”,可以理解為科學、應用科學、工程科學和工程實踐的創新與進步、不同學科交叉與交融形成的新興工程學科或領域、新范式等綜合概念,其具體內涵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6-8],如圖1所示:
二高校通識教育與“新工科”建設的邏輯關系
第一,通識教育是拓展“新工科”課程體系的重要前提。“新工科”的理念“新”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自然成長規律、開放課程體系,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能夠適應時代和未來變化的工程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往往存在著專業課程形態相對固化、本研隔斷、學科間聯系松散等諸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開設廣泛、科學的通識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可以借助現代技術手段,讓其他門類或者工科門類的學生通過mooc等形式研修其他學科或者門類的課程;可以將通識教育的覆蓋面拓寬到研究生層面,設置面向所有學生開放的通識課程,以突破本研隔斷。此外,還可以精選部分核心“新工科”專業課程,如智能車、機器人等作為所有學生的必修通識課程,培養學生的“新工科”涉及的基礎知識。第二,通識教育是提高“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新工科”的標準“新”要求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需要高校培養出具有多維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多學科交叉創新人才,以期為未來的科技創新、技術發明與知識更新提供高素質的創新工程人才儲備[5,6]。毫無疑問,未來的工程人才除了接受基本的數理知識、工程倫理和道德素質教育之外,還必須著重培養自身的創造與創意思維、商業知識與能力,兼備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整合與開發、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的交流、團隊合作、領導決策和終身學習等核心能力與素質等。因此,高校就必須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通過通識教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避免狹隘的思維和視野。第三,通識教育是實現“新工科”交叉與融合的有效舉措。“新工科”的機制“新”很好地體現了學科交叉與跨界融合、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與需求。通識教育有助于催化現有專業派生擴展形成新生專業,也有助于有機整合多個專業形成新型專業,更有助于實現“產-學-研”協同模式的資源共享。比如,“大數據+金融”或者“大數據+通信”等“A+X”新專業的知識體系可以由大數據相關知識體系、通識教育知識體系和交叉學科知識體系等多方有機構建,最后真正實現“新工科”的有效交叉與融合。
三目前高校通識教育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革建議
(一)目前高校通識教育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通識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第一課堂的正式課程和第二課堂的非形式教育。許多知名高校都很重視如何通過多種形式、利用已有的資源、建立有特色的學校獨有通識教育體系,如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核心課程型、以芝加哥大學為代表的經典名著課程型、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代表的書院型等。然而,由于發展歷程較短、實施環境限制等原因,我國高校在通識教育的認識與實施方面確實還存在問題與不足。一是通識教育的概念模糊不清,目標不夠明確[9]。目前的通識教育在學生培養方案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各參與主體對通識教育的概念認識還不是很充分、深刻,直接導致了通識教育課程實施的混亂和低效。在學生層面,學生缺少從長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具備主動學習的意識,對通識教育沒有足夠的重視,往往將通識教育課程定義成了“水課”、“作業課”、“可曠的課”等。在教師層面,他們經常忽視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成長規律,單向地灌輸知識,往往將通識課程停留在較淺的深度,導致學生徘徊于多門狹窄的課程之間,無法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二是通識課程的教育資源有限,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高校在設計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時,應該拆除通識與專業之間的圍墻與壁壘,保證人文-社會-自然等各模塊內容之間的平衡,合理優化現有課程,充分挖掘掌握資源,引進優質課程資源,實現跨學科課程模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目前的通識教育缺乏對知識、能力、素質的總體設計和措施保障,內容良莠不齊、課程設置涉及面窄、內容與形式單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個性和培養創新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通識教育的優質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方法單一。目前,我國高校并不具備完整的通識教育學科體系[10],專業教師兼職擔當通識教育的主講教師。第一課堂的通識教育課程都是在全校范圍內征集的,開設的都是大課,而負責第二課題非形式通識教育的書院也只設置有行政部門和團隊,并沒有專業教師隊伍。在實際情況中,專業教師工作量大,肩負著科研與教學雙重工作,考核壓力大。相比較而言,通識教育相較專業教育回報小,導致教師投入到通識教育的精力不夠、備課不及時、對上課學生不了解,導致教學質量下降。(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識教育改革的建議。在意識層面,樹立正確的通識教育思想,同時增強師生對通識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在“新工科”背景下,實施通識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實施通識教育的目的是通過開拓學生知識接觸面、合理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彌補學生因單一的專業學習或者門類學習而引起的知識、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自我局限。通識教育與實用性的專業學習或者技能型的實踐學習不同,它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且不容易在短時間內顯現,但在潛移默化中,對人類的成長與培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可以通過設立項目、引進人才、開會研討、加強管理、整頓結構等方式,發揮指揮棒的指向作用,提高各參與主體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在理論層面,努力推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同時充分發揮潛在通識課程的教育功能。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是高校培養“新工科”創新人才的必然選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關鍵是實現課程體系中“通”與“專”的相通和“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分配與布局必須更為合理,教學內容以多方位協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注重將個人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力提升和人格培養相融合。教學方法要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和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除了第一課堂之外,高校需充分發揮潛在第二課堂的豐富“通識教育”功能,比如內容豐富的人文與科學講座、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富有內涵與精神氣的校園環境建設等,第二課堂作為潛在的通識教育課程均可賦予學生培養的意義,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操作層面,合理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注重拓展教師資源。首先,可以根據不同的劃分層次構建科學的通識課程體系。比如,根據限制程度分成必修課、限修課、公選課等,根據性質不同分為基礎課程、核心課程、跨學科課程等,根據開設方不同可以分為校級、院級和學科級等,不同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置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同時,高校還要出臺相應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兼顧小班化與多層次教學,注重運用引導式、啟發式、研討式等教學方法。其次,高水平且專業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是實現高質量通識教育的基礎和保障。高校要擴大專職通識教育師資的數量與規模,改革通識教育的考核標準,充分調動教師專業從事、參與通識教育課程主講和研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不定期開展專門培訓、骨干研修等,努力提高通識教育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
作者:陳菲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
- 上一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到文獻檢索
- 下一篇:中醫藥大學通識教育方式探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