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藝術通識教育途徑與模式

時間:2022-08-04 10:05:48

導語:高校藝術通識教育途徑與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藝術通識教育途徑與模式

摘要:藝術通識教育不應只是高校教育的簡單組成,也不僅僅是傳授學生藝術常識、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而應被視為打通學科壁壘、思維壁壘、表達壁壘的重要教育手段,是當代創新創意教育中培養學生想象力、感悟力的重要教學方式,它能夠叩開科學殿堂的大門,也最終與科學交匯于人類文明之巔。對于應用工科型高校而言,其需要立足于調研、分析,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藝術通識教育實施方案與途徑,切實培養出敢想象、有激情、高素養的創新創意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藝術通識教育;教學模式

2011年3月,藝術學正式成為我國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的第13個學科門類,這彰顯了其影響力和國家對其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高校響應國家號召,大力發展藝術教育,除專業藝術院校外,各綜合型高校也積極行動,成為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力量。然而從整體上看,部分以應用工科為主的綜合型高校的藝術教育相對薄弱,特別表現在非藝術類學生的藝術通識教育仍停留于以欣賞作品、陶冶情操為主的藝術普及層面,沒有與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部分教育者沒有認識到藝術通識教育對于創造性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導致部分工科類學生學習藝術通識課程主要是為了拿學分,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基于此,探討以應用工科為主的綜合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便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應用工科型高校往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快速融入行業、進入角色。然而,新時代對于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實踐的基礎上,更要求其具有創新創造能力,以跟上甚至趕超日新月異的時展。對于此,藝術通識教育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藝術通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想象力、情緒表達能力,這些是當代人才必備的能力。毫無疑問,藝術能夠激發人的想象與創造能力,當人們聆聽優美的樂曲時,頭腦中會浮現美好的場景;觀看繪畫時,作品中的留白會引發觀者的二次創作。藝術是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是廣闊的、靈活的,它能夠激發人們的靈感、彰顯個性差異、引發審美追求,它能夠把人們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法中。近年來,南京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作為應用工科型高校的代表,積極開展藝術通識教育。從開展效果看,教師和學生的創新創造熱情得到激發,學生敢于想象、習慣想象,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切實提升了想象力和表現力。其次,藝術通識教育補充、完善了綜合型高校的教育體系。當前,部分應用工科型高校存在重視成果、重視量變的情況,專業學習逐漸細分與窄化,專業課程的比重增大,缺乏非專業培養過程特別是藝術素養、審美方面的培養。這種過于強調效率、結果的工具理性教育模式,容易導致部分學生較為急迫、焦慮、冷漠。而藝術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理解工具,能夠幫助學生回歸社會、了解人文,建構自身的宏觀文化認知,重新關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聯,增進情感,避免陷入片面理性造成的人性異化。不僅如此,藝術通識教育通過形象思維訓練,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促發其智力與技能相結合,使他們的創新潛能得到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提升。最后,藝術通識教育是大學生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徑。藝術通識教育的有效開展,是破除“智育第一”理念的重要手段。在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應用工科型高校占據相當一部分比重。部分應用工科型高校長期以來對人文課程特別是藝術通識教育不夠重視,導致藝術通識教育塑造人格的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2002年以來,教育部多次對各級學校的藝術教育作出規劃和部署,提出相關的整體要求和實施綱領,將高校藝術教育置于提升學生藝術修養和人文素養的高度,對大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給予政策支持。因此,在藝術教育相對薄弱的應用工科型高校開展藝術通識教育改革,便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二、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的實施依據與途徑

1.以實證調查為依據藝術通識教學模式的探尋要以實證主義方法論為引導,以調查研究、實地研究、文獻研究為依據,設置收集數據、制訂方案、反饋意見三個研究階段。其中,最為重要的數據收集可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開展,以訪問、分析、比較研究等方法為輔助手段。筆者從學院6至7個非藝術類專業中抽取數百名在校學生參與問卷調查,包括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與少量研究生,學生專業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問卷整體分為三個部分,題型由單選題、多選題、簡答題組成,題目分為必答題和選答題。其中,第一部分為必答題,主要為單選和多選題;第二部分為1至2道簡答題,也作為必答題出現;第三部分則為3至4道選答的簡答題,內容包括對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的認識,對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現狀的評價,對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的意見、建議及其他需求表達等。此問卷的統計數據和調查結果需要進行專門的整理、匯編與分析,作為進一步研究的關鍵依據。2.以共同協作為路徑結合問卷調查所得數據,分析當下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課程教學模式的優缺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探尋藝術通識教育開展的可行路徑。教學理論方面,在國家教育方針的指引下,積極吸納國內外先進教育模式,對比一些國外工科高校藝術通識教育方式。如,麻省理工學院開設有35門藝術課,學生在學期間必須修滿8門人文藝術課程。我國應用工科型高校在調整藝術通識教育模式時可以借鑒這些關于藝術通識教育的經驗,從而探尋最合適的方案。教學管理方面,各教學單位與部門共同推進。我國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的管理形式多樣,如,課堂教學由教務處管理,藝術社團由團委管理,藝術活動或藝術節由藝術教育中心管理,而這些管理部門各自又有上級管理部門。因此,建立一套既符合藝術通識教育客觀規律,又符合高校自身發展定位與實際狀況的藝術教育管理機制,成為協調各部門有序推進藝術通識教育良性發展的關鍵。高校應建立以藝術教育專職教師為核心,以校(院)團委、校學生會、各級社團組織為部分的網絡型藝術通識教育管理模式,在校(院)教學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群策群力、配合得當,有效、有序、多層次地開展各級各類藝術通識教育活動。教學途徑方面,多課堂齊頭并進。在應用工科型高校中,藝術通識教育不能是走過場的形式主義教育,也不能成為學生獲得學分的工具,而要真正通過多課堂模式開展和推進。高校應將多課堂以“同心圓”的形式展開排列。第一課堂為“圓心”,講解核心概念,傳遞基礎知識,既傳授學生藝術知識,又為第二課堂的開展做好預設和鋪墊。第二課堂可視為第一課堂的實踐部分,積極組織校內藝術活動,如藝術節、海報展、創意集市等,激發學生的藝術實踐熱情。第三課堂則為“同心圓”的最外層,努力實現校內與校外的藝術共建,借助社會藝術力量,最大限度地拓展藝術學習的范疇與空間,從而形成核心概念的運用、思考的邏輯閉環。教學課程方面,各學科交叉、融合。藝術通識教育與其他各專業課程間要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打通學科課程間的壁壘,建立具有綜合性、交叉性、互通性的藝術教學理論和實踐體系。事實上,中國藝術向來就有融會貫通的傳統,也就是說,藝術通識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教會學生用聯系、發展、整體的視角審視文化現象,用藝術的思維方式思考本專業問題,從而全面地掌握并感悟知識的真諦,即以“生態式藝術教育模式”探尋藝術門類之間、藝術與科學之間的交叉和融合。教學資源方面,學校與社會實現共享。一方面,將社會優秀的藝術教育資源引進來,通過開設講座等形式,實現學校內部與社會各界的人力、設備、圖書、場地等資源共享;另一方面,積極組織非藝術類學生走出去,參加藝術節、畫展、文創節等,感受藝術氛圍,激發藝術想象。教學評價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藝術通識教育效果的評價,要從原來單一考核教學成績和直觀教學結果,轉變為考核學生在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方面的提升,變“目的”考核為“過程”考核。高校可以采取單獨訪談、跟蹤調查、抽樣對比等方式進行綜合性評價;建立學生藝術檔案,發現其藝術通識學習的進度和成果,從而更為客觀、準確地給予評價。

三、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的發展目標與模式

首先是人的和諧發展。“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藝術通識教育除了具有傳遞藝術知識和培養審美觀念的作用,還可以修正和改善學生對于學習的認識,通過感染、同感、共情、感化等一系列有溫度、有情感的教學,直指人性中最為柔軟的部分,重構在單向線性思考中被忽視的審美維度,讓學生重新感悟生活中的優美、崇高、意境、韻味,思考現象背后的社會形態。因此,藝術通識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此外,借助藝術通識教育建立起藝術心理治療體系,也是當代高校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目標。隨著自身角色轉化、環境變更、人格發展,大學生容易面對各種矛盾與壓力,加之經濟、情感、就業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其容易產生一些身心問題。部分工科類學生由于較少接觸文學藝術,容易產生抑郁、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因此,在鞏固和加強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引進和推廣藝術治療,無疑有助于解決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學校、教師、圖書館等的積極配合下,大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實現身心全面發展。這也是實施藝術通識教育的目標之一。其次是教育統籌的和諧模式。針對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現狀,結合國內外教育模式展開綜合創新,提出應用工科型高校藝術通識教育的模式,即藝術通識教育統籌和諧模式。一方面,在應用工科型高校中,藝術通識教育不能僅局限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更要讓他們能夠以藝術思維、審美能力、創造動能、敏銳感知彌補、調適各工科專業學習可能造成的片面性、單一性思維模式,從而達到個人內部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打破行業分家、學科分家、文理分家的局面,在理論、管理、課程、評價等方面,以及這些方面包含的不同層次之間達到融合與協調,營造完善的和諧教育生態。

結語

“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應用工科型高校作為我國行業技術人才培養的搖籃,有責任、有義務探尋藝術通識教育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并將其作為打通專業學科壁壘、思維方式壁壘、情感表達壁壘的方式與手段,培養專業能力強、發展后勁大、想象能力強、綜合素養高的創新創意人才,為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