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音樂教學訓練研究
時間:2022-12-04 03:25:27
導語:特殊教育音樂教學訓練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特殊教育學校藝術團建設與實踐的研究》的成果說明學校藝術團完全可以協(xié)調解決固有的各學科教學與藝術訓練之間的時間、課程、場地等沖突,同時教師采取與孩子年齡段相適應的訓練方法,可以使學校藝術團藝術質量、水平提高,藝術團更加專業(yè)化。
關鍵詞:特殊教育;藝術團;課題研究;啟發(fā);意義
貴陽市盲聾啞學校藝術團于2005年5月成立,十多年來在相關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特殊教育學校的特色,可喜可賀。但是在藝術團的運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有一些痛點、難點,這些痛點、難點帶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一直干擾著藝術團的建設與發(fā)展,也影響著藝術團成員的專業(yè)水平的上升和發(fā)揮。為此,我校藝術團的相關教師于2016年9月開始進行《特殊教育學校藝術團建設和實踐研究》總課題的研究,下設音樂、舞蹈、律動、戲劇、德育五個子課題,現(xiàn)將音樂(聲樂)研究的內容、程序以及成果作介紹,以供大家參考。
一、聲樂(含合唱)訓練課程時間、環(huán)境的研究及成果
(一)訓練時間、場地、人員需固定和有規(guī)律。1.針對課程時間、場地的研究。作為學校藝術團,業(yè)余的特點特別突出,絕大多數(shù)學校訓練、排練都被安排在課余的時間,場所不固定,沒有專業(yè)的排練場所,都是臨近演出或者臨近比賽時輪流借用大會議室等進行加班排練,而且人員不齊、時間倉促,節(jié)目的藝術質量提高難度大,這也是藝術團建設和發(fā)展障礙和困難形成的重要原因,亟待解決。2.研究后的改進。根據(jù)以上情況,將藝術團的訓練時間改為正式課表課程時間列入日常的上課課表,保障訓練課成為規(guī)律的常態(tài)課。同時,與學校其他活動協(xié)調,對訓練的地點、時間固定化,以保證時間和場地方面的前提下使訓練列入常態(tài)的課程,避免臨近演出和比賽時倉促的突擊訓練,這樣既可以有效保證節(jié)目訓練的質量水平,又可以預備許多較好的節(jié)目。3.研究和實踐的明顯效果有了時間和場地的。保障,節(jié)目的質量水平提高了,庫存預備了一些較好的節(jié)目,減少了藝術團與學校傳統(tǒng)常規(guī)課程的矛盾沖突,使比較業(yè)余的學校藝術團趨于專業(yè)化、正規(guī)化。(二)對視障學生聲樂訓練方式的研究。1.針對視障學生音樂(包含聲樂、器樂)學習的研究。視障學生學習聲樂、器樂完全是依靠“聽”來進行,通常的音樂教學模式視障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教學、訓練進度慢而且效果不理想,必須專門針對視障學生,研究尋找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2.改進教學方法。視障學生學習聲樂、器樂完全是依靠“聽”來進行。因特殊教育藝術團音樂教學訓練研究的成果和啟發(fā)劉小平(貴州省貴陽市盲聾啞學校)此,聲樂聲音的示范非常重要,也是關鍵,在聲樂學習中,教師在講解開口、舌位、頭腔、胸腔共鳴時,多數(shù)視障學生沒有這個概念,更談不上用邏輯思維去理解,必須依靠聲音的示范來完成,如;聲音到底對不對,準不準確,聲音對了,說明其聲音位置、氣息狀態(tài)也對了,反過來,位置、氣息對了,聲音也就對了,否則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基本上就形成以聲音示范為主、講解為輔的“聲樂教學聲音示范模式”。同時在器樂的教學中,教師除了以聲音示范為主以外,還采取“全面觸摸”樂器的方法來使學生感知樂器的整個形狀、結構、發(fā)音原理、大小、質地、重量等等,使學生對樂器有基本的了解,逐漸形成形狀——結構——發(fā)音原理——音質音色的思維,教師以此引導和幫助視障學生學習器樂。3.研究和改進的效果。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研究后形成的“聲樂教學聲音示范模式”使視障學生容易在“模仿”中找到正確聲音的發(fā)聲原理的感受,進而形成正確的發(fā)聲方法。教師在器樂的教學中,除示范聲音外形成的“全面觸摸”樂器的方法,使視障學生全面了解樂器等適合視障學生的特殊教學方法,使得視障學生在音樂教學訓練中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且學生非常適應和喜歡,同時提高了節(jié)目的藝術水平,值得在所有視障人群體教學和學習音樂中推廣。
二、特殊教育學藝術團音樂教育教學、訓練研究的重要啟發(fā)和意義
《特殊教育學校藝術團建設與實踐研究》不僅對于特殊教育學校,而且對于所有中小學藝術團的建設、發(fā)展和運行都有多方面的啟發(fā)和意義。這里我主要從音樂教育教學、訓練研究方面談一談。(一)藝術團結構和運作的啟發(fā)和意義。中小學藝術團的結構特點首先是在以各科教育教學為主要工作的前提下而組建的藝術團,即所謂的“業(yè)余藝術團”。特殊教育學校藝術團也有這個特點,只是相對普通學校要淡化一些,必然帶來課程設置、各科教學與藝術團訓練之間的時間上、場地上等的沖突,加之藝術團工作以外的老師都認為學校工作以各科教學為主,其他的不重要。這是一個研究的難點,通過研究解決了這個問題后,相當于成功了一半,如;爭取了多數(shù)老師的支持,訓練時間、場地固定化、常態(tài)化,對于演出、比賽可以有預先的計劃等等,進而可以提高音樂教學、訓練質量和節(jié)目的藝術水平,提高學校師生的藝術審美水平。它的意義還在于若所有學校藝術團都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研究和改進,并取得成果,那么將使全國中小學藝術團的水平得到提高,增加社會文化藝術元素和青少年藝術審美及活動的主力軍,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二)改進學校藝術團概念和思維的意義。幾乎絕大多數(shù)學校的老師、藝術指導者都普遍認為學校藝術團只是豐富學校文化藝術氛圍的社團而已,可以豐富和調節(jié)藝術活動就行,藝術水平不太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必太在意,甚至還有老師認為搞學校藝術團是不務正業(yè)的思想。然而,我們的課題研究結果證明,中小學和高中年齡階段的學生不僅是各學科學習的黃金期,更是學習藝術的黃金期,這對于有志于選擇從事藝術的學生是一個不可放棄的時期。人的全面發(fā)展離不開德、智、體、美、勞,也離不開藝術教育,當下文化藝術教育、藝術活動、藝術普及已經(jīng)是國家大力提倡的事情,學校藝術團特別是特殊教育學校藝術團更要起到育苗、培植的作用。希望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啟發(fā)廣泛的行動。
作者:劉小平 單位:貴州省貴陽市盲聾啞學校
- 上一篇:班主任賞識教育論文
- 下一篇:中學機器人活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