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生鋼琴教學方法探究

時間:2022-11-11 03:25:19

導語:視障生鋼琴教學方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視障生鋼琴教學方法探究

【摘要】隨著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視障學生的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音樂教育也逐漸成為視障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如何完善視障生的鋼琴教學方法,已成為教學研究方面的重要課題。本文的探索建立在筆者近三年的視障生教學實踐基礎之上,通過對視障生鋼琴學習特殊性的論述進行展開研究,進而討論多樣化的鋼琴教學形式,最后將視障生鋼琴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并討論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視障生;鋼琴演奏;教學方法

鋼琴的學習過程對于普通人而言,是對毅力與音樂感悟能力的培養。貝多芬說過“卓越的人一大優點就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際遇里百折不撓”,可以想象,視障學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視力缺失,想要在鋼琴學習上收獲更多,需要付出較普通人成倍的努力。關于視障學生的鋼琴教學,則需要教師根據視障生學習的特殊性,開發其在聽覺等方面的優勢。

一、視障生鋼琴學習的特殊性

(一)樂譜的學習方式。根據每個學生視力條件與從小養成的讀譜習慣,對于視障生而言,樂譜的學習方式主要有盲文樂譜以及普通人的報譜錄音這兩種。盲文樂譜,由盲文(點字)音樂符號組成,是以盲文形式記錄音樂的符號體系。盲文樂譜通常有兩類記譜法,一類是原調記譜法(即五線譜),另一類是首調記譜法(即簡譜),后者是視障生在盲校上音樂課時所學習的曲譜類型。對于低視力障礙學生而言,根據視力條件的具體情況,樂譜的學習方式主要有放大打印樂譜、借助助視器讀譜,以及聽辨錄音范奏等。盲文樂譜的資源非常有限,制作成本高,耗時較久。因此在盲生識譜階段,由教師提供報譜錄音進行樂譜教學的方式較為常見。在這一階段的錄音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將樂曲放慢演奏并錄音,這些錄音的內容首先是左手及右手的分別錄音,以便讓盲生能夠清晰的聆聽體會到各聲部的旋律流動及和聲連接等;再者是合手的錄音,讓盲生對作品有整體性的認知。如果是大型鋼琴作品,在合手慢速錄音這部分,教師可以按照作品的曲式結構,分段為學生提供錄音,以便讓學生清楚了解到作品的框架性結構,也為分段練習提供指導性意見。除此之外,在學生識譜階段,教師還應向學生講解樂曲的調式調性、速度、力度變化等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更為細致地了解作品。(二)聽覺及觸覺的優勢。不同于其他樂器音色所具有的鮮明特征,鋼琴的音色相較之下更為中性,作為具有交響性的樂器,在演奏時,各個聲部都應體現出不同的音樂色彩。筆者在近三年的視障生教學實踐過程中,會定期為學生提供與所學的鋼琴作品相關的交響樂或室內樂作品作為音樂鑒賞,例如在進行貝多芬第三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教學時,筆者會引導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將鋼琴作品中高聲部和低聲部的樂句交替想象成弦樂四重奏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間的對話,從而使學生在鋼琴演奏過程中盡量豐富作品的層次感,讓樂曲的音樂情緒更加飽滿。視覺的缺失讓視障生從小就善于捕捉和分辨周圍細小的聲音,這也使得他們在聽覺、觸覺和記憶力等方面有著超越普通學生的現象。在鋼琴學習過程中,他們能夠準確地感知音高色彩。由于視障生從小習得的識譜習慣是依靠聽覺為主,先聆聽樂曲,對作品有整體性的認知,再通過反復聽音,在琴鍵上分樂句、分樂段、分技術重難點,有規劃并且系統的練習。通過這樣循環往復的聆聽鍛煉,無論是對和聲織體,抑或是曲式結構,都有了深入的了解。由于長期依靠聽覺,依靠牢固的理論知識完成鋼琴作品演奏的學習模式,視障生在鋼琴作品的背譜技能方面相較于普通學生而言,也是更加穩定的,幾乎不會在演奏過程中出現忘譜的現象,所以這樣的作品學習及背譜模式,也是值得普通學生學習的。

二、鋼琴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一)小組課。隨著我國高校音樂師范類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師資力量相對緊缺,鋼琴小組課的教學模式能夠很有效的應對這一現狀。鋼琴小組課通常由5-6位專業程度相當的學生組成,教師在授課過程當中,為學生演奏示范作品,講解重難點,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生通過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激發了學生間互相學習以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有視障生在內的鋼琴小組課,正是建立在這樣傳統小組課教學模式之上的,區別在于,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的鋼琴小組課更多呈現的是以融合教育為背景的一種課堂互動機制。一方面,普通學生可以在教師教學的基礎上,為視障生的識譜方式及內容帶來更全面的補充,在為視障生做樂譜分析的同時,強化了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視障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聽覺優勢,為普通學生在鋼琴演奏的音色上提供更細致的想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為學生與學生之間提供了更多溝通與合作的機會,節省了教師本人反復教學的時間,保證課堂質量、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形成了互幫互助的良好課堂氣氛。(二)一對一。在鋼琴教學形式中,一對一的模式是最為傳統的。這種教學模式的針對性強,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彈奏及時作出反饋,并且直接的了解到學生對于作品的所思所想。由于視障學生在識譜和肢體協調等方面與普通學生相較具有明顯的特殊性,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使視障生的課堂學習更加有效率,是教師及時掌握學生情況最便捷的途徑。這種教學形式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動與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其示范指導作用,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可以更為細致的進行講解,根據不同學生的特殊性進行音樂表現力等方面的挖掘,為學生自身藝術特點的發揮提供更大空間。

三、視障生鋼琴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技術難點的攻克。在鋼琴演奏中,視障生經常會因為一些技術難點而感到畏怯,例如大跳、和弦及八度練習等。解決學生的顧慮唯有加強針對性的訓練,而不是避而遠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與技術難點相關的曲目給學生進行練習。例如李斯特的練習曲《鐘》,開頭部分超八度的大跳是全曲的難點之一,李斯特通過這種大跳擺動來模仿清脆的鐘聲。教師在進行該樂段教學時,要指導學生以右手五指為軸心,向下展開旋律音的探索,手腕盡量貼鍵,以節省手臂的持續用力。再例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號》,從第四段開始,是持續的八度跳音及其變奏,所呈現出的音樂是一種逐漸熱鬧和宏大的音響效果。在這一樂段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導視障生學會放松手臂,先將兩只手臂自然落在身體兩側,不施加任何力量,去感受當下最放松的狀態,這也是彈奏過程中手臂應保持的狀態。接著以手腕為軸心,用拍球的方式帶動手掌進行八度音階上下行的持續跑動。在演奏該樂段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手臂及手腕的狀態,如果放松程度不夠,很容易造成手臂肌肉的僵硬酸痛,影響樂曲的演奏進程。(二)想象力的匱乏。視障學生由于視力的缺陷,導致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對很多事物的認知都是以“被告知”的形式去獲得。但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尤其是器樂演奏者,需要根據樂譜內容對作曲家的創作思路進行主動探索。因此,視障生以教師或普通學生報讀樂譜來習得鋼琴作品內容的學習習慣,容易引發的弊端就是想象力的匱乏,而這種能力正是樂器演奏這一“二度創作”過程中所需要的。在鋼琴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則應更多地運用視障生的聽覺優勢來激發其對音樂形象的思考,從而使得樂曲在演奏時能夠更加生動并且具有張力。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使抽象的音樂形態具象化,從而與作曲家產生情感共鳴;再者,想象源于生活,視障生對于周圍聲音的敏感度往往超越普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豐富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不同的生活環境,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例如在進行肖邦前奏曲《雨滴》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感受到作曲家通過模仿滴滴答答的雨聲為作品呈現出憂郁悲傷的氣氛,在演奏時,學生需要聯想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雨滴的聲音,從而在琴鍵上模仿,使作品在演奏中的音樂表現能夠更形象和貼切。(三)音樂表現力的提升。對于視障生而言,由于長期的視覺缺失,會讓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常伴有不安全感,例如在演奏時會擔心自己碰錯音,或是擔心自己的演奏動作不得當,長此以往就使得他們的演奏狀態較普通學生會略顯生硬。但在鋼琴演奏過程中,肢體自然放松,將力量貫通于參與配合的身體各部位,從而傳遞到手指等這一系列律動,對鋼琴作品音色的準確呈現有著關鍵的作用,能夠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音樂演奏之中,去感受音樂帶來的美好。筆者曾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選擇肖邦F大調練習曲Op.10No.8對視障生進行肢體律動配合的訓練,作品在演奏時需要右手手指的快速跑動,觸鍵快的同時顆粒感也要飽滿。為達到音色的統一與連貫,教師可以指導視障生在肩膀放平的基礎上合理帶動右手的手腕及手臂,隨著旋律方向向上或向下進行,為手指的跑動提供支撐動力,使得旋律音色流暢并且統一。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的手放在自己的手上,讓學生感受手腕及手臂的律動。只有當音樂情感、演奏技巧與相協調的肢體律動融合,才能做到真正的人琴合一的狀態。除此之外,為克服視障生的心理障礙,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各項比賽及演出,通過多次實踐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舞臺表演能力為學生提供相互學習與交流的平臺,這也是階段性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有效方式。

四、總結

綜上所述,相較于普通學生的鋼琴教學而言,視障生的鋼琴教學方式有著其明顯的特殊性,這對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研究,無疑是充滿了挑戰。但筆者相信,經過教師與視障學生長時間的共同努力,鋼琴教學的模式會更加系統,更加完善,使更多熱愛鋼琴的視障學生在演奏水平及藝術修養等方面得到提高,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談孫英,常婧.視障鋼琴教學對象及教學的特殊性[J].藝術教育,2010(5).

[2]馮韶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改革之構想[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0(4):71-73.

作者:趙蕓禾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