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心理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5 06:06:00
導語:曲式心理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曲式教學是集理論與技能于一體的教學,是音樂理論教學中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的升華過程,由于高師音樂專業與專業音樂院校性質的不同,曲式教學也應該有所區別。文章透過補充教材《中國民歌鋼琴小品50首》的曲式結構,從曲式基本要素的重復、變化、對比等角度進行感性與理性的認知淺析。
關鍵詞:曲式教學重復變奏對比感性理性
曲式教學在高師音樂專業與專門音樂院校中由于培養對象的不同,其教材和教學方法也應該有所區別。筆者曾以黎英海《中國民歌鋼琴小品50首》(以下簡稱《小品》)作為高師曲式輔助教材,通過教學實驗取得了不少效果。
曲式分析是從感性到理性活動的復雜過程,是視覺與聽覺(內心聽覺)對樂譜直觀反映的感性到內心的分析過程,即是通過感性的感覺、知覺與表象對作品的認識后,到理性的概念、判斷與推理的認知過程。這些過程并不是孤立片面的過程,它們之間是綜合的、有機的、有序的、相互依賴的關系。
重復、變化與對比是音樂作品結構的基本要素;而感覺、知覺與表象則是感性認識的初級階段,這兩者同樣是初級形式。以客體和主體而論,用感性這個主體去觀察基本要素這個客體,以主觀的初級形式對客觀的初級形式,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最后再經過理性認識的高級階段,把初級階段獲得的素材,經過大腦的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梳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產生認識的飛躍就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把本質和內部有機地聯系起來,很快地在腦海中形成對曲式基本要素的正確觀念。
一、重復因素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重復(repeat)是作曲技法的第一要素,小到單音、樂匯、大到樂句、樂段等重復,它們有原樣、節奏、音型、變化以及調性等各式各樣的重復。作品的重復與分析曲式的心理活動過程,對感性表象同樣具有事物再現的意義,前者是客觀事物聲音的再現,后者是主觀意念中表象對對象的再現,即感知對象在頭腦中形象的重復再現。兩種不同的再現,對于音樂這樣不能用別的方法跟蹤的藝術,只有記憶才是最好的方法。
節奏是人類認識音樂的鑰匙,最容易識別,由它引起的重復最能引起大腦的追蹤和記憶。節奏重復有基本保留或完全保留,如《牧童山歌》的節奏重復:樂匯由一個前八后十六的音型加兩個八分音符節奏組成,經四次重復構成樂句。弱拍上的同音反復除了有節奏因素的意義外,還具有調式骨干音重復的意義。這種重復以其淺顯規整的節奏規律最容易被感覺識別,加上理性的認識很快就能找到作品的核心所在,完成對樂曲整體的認知過程。
旋律重復是在節奏重復基礎上產生的音高變化重復,可以是不加修飾的原樣重復,也可以是帶有裝飾的變化重復。小到主題樂思、旋律片斷,大到樂句、樂段的重復。如《游鐵道》的旋律重復:旋律由下往上再向下的弧線,形成旋律和節奏的重復,給視覺和聽覺造成的印象最深。前后兩個相同的樂思在力度上所作的對比變化,打破了單一枯燥的重復,造成了兩個樂思之間的呼應情感,更符合心理上有問必答的邏輯特點。
低音重復有節奏、音型以及旋律等多種,如《小品》中的《花燈》,在低音伴奏中將和聲變成分解音型的重復。整個低音聲部始終在弱拍上保留了重復調式主音,和弦在一、三和五級之間進行變化,旋律聲部不斷發展,這種一板一眼的低音重復,猶如民族風味十足的鑼鼓節奏,它與悠揚飄逸的旋律一起共同呈現出了云南花燈的舞蹈音韻,最容易引起心理共鳴。
二、變奏因素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曲式的第二個要素變奏(variation),音樂變奏的母體是感性識別中第一印象以后變化物的基準,音樂展開中變體的不斷出現,已經出現過的原型會源源不斷地再現在思維過程中,認知過程也會隨之作出相應的調整,作出萬變不離其宗的判斷,找出變奏的原形和規律。
變奏有旋律、音型、織體、節奏、調性以及和聲等,可以單獨出現,甚至可在同時將幾種要素集合起來。盡管變奏千變萬化,但最簡單的變奏卻是略加變化的重復。如《小品》《搖籃曲》第二樂句中三個樂思的旋律變奏,a1、a為a的加花變奏,落音的重復出現,起到了強調調式主音(D徵)的作用。由于整個變奏僅是前一樂匯的加花變奏,后面樂匯完全相同,所以從感性的角度,馬上就能察覺出這是一段三個樂思變頭同尾的樂句。
又如《山歌》的樂句變奏,全曲以一個樂句為母體變奏成三個樂句(a+a1+a2)。原型樂句和第二樂句只是前面第一小節有少許裝飾變化,句尾落音在織體上作了音程移位。第三樂句變化較大帶有展開因素,樂句調整了結構順序,句頭一開始就出現了以原型樂句第二小節變奏而來的兩個小節,接下來的變奏雖然是依序進行,但中間減少了一個小節,在結束音上卻延長了一個小節,加上內聲部和弦的分解琶音,加強了音樂的收束感。這個樂句既沒有添加新的材料,又不拘泥于原始順序,加上低音聲部的變化,其差異比母體較大,但又未脫離原型。
三、對比因素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感性與理性在識別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中,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其相同與相異之點,這就是比較的方法,曲式中這種方法叫對比(contrasts)。
曲式的對比手法,可以在短小的動機、樂思、樂句甚至在較大的樂段之中,更帶有展開的意義。常見的對比如節奏、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織體以及調式等,由這些因素所構成的對比,有如生活語言中的問答和哲學邏輯中的因果關系。如兩樂句的《舞曲》,上句在連綿起伏的旋律出來后,下句則一改前貌,半連音的下行旋律和八分音符的平行節奏,不僅形成了旋律的對比、連音與半連音的對比,還帶來了節奏、力度、伴奏織體等方面的對比,眾多的對比使得兩個樂句性格更加鮮明,呼應關系更加強烈。
《小品》中運用對比的例子舉不勝舉,僅本文前面所舉的例子而言,就有《游鐵道》中兩個相同的樂思在力度上的對比,《花燈》中上下樂句的旋律對比,《山歌》中第三樂句和前面兩個樂句形成的伴奏上的織體對比。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小品》探討感性與理性對曲式分析的作用,強調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強調心理分析的調控,讓學生學會在曲式分析中動腦筋、勤觀察、多思考,在感知、記憶、思維的基礎上認識曲式,走出死記硬背的胡同,掌握靈活多變的曲式結構即是筆者的初衷。
黎先生《小品》的曲式結構看似簡單,其內容卻相當豐富,筆者僅從曲式基本要素的角度,從心理認識的角度作了上述探索。對于《小品》中許多與曲式結構相關的內容,諸如調性調式結構、多樂句段式結構以及中國民歌的鋼琴織體等更多方面的問題還未涉及,留在以后填補。
參考文獻:
[1]黎英海.中國民歌鋼琴小品50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2]修金堂.音樂美學引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吉提.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4]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5]羅仕藝.中國民族音樂曲式結構的模糊性.河北大學學報1998模糊集理論與應用論文集.
[6]羅仕藝.中國五聲與七聲音階的模糊性,國防科技大學1999模糊系統與數學論文集.
- 上一篇:統計局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方案(市)
- 下一篇:市建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