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有效心理輔導論文

時間:2022-05-26 08:18:00

導語:班主任有效心理輔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班主任有效心理輔導論文

摘要:大學學生班級心理輔導論文是大學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大學學生班主任要想成為有效的班級心理輔導者,需具備良好的人格特征、做好向心理輔導者角色的轉變、掌握心理輔導的知識。大學學生班主任通過組織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構建班級社會支持系統、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促使班級成員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心理輔導;社會支持

一、大學班主任成為有效班級心理輔導者的條件

無論是兼職大學班主任還是專職班主任(輔導員),都會面臨角色的沖突。班主任要想成為有效的班級心理輔導者,就要做好由教育者、管理者向心理輔導者角色的轉變,學習與掌握心理輔導的相關知識,特別重要的是要擁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班主任應擁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班主任自身的人格有著特殊的力量與教育的作用,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塑造與心理健康發展。班主任應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真誠、友善、熱情、豁達、幽默。2.積極的自我意識。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自愛自信;清楚并欣賞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觀。3.善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關懷學生、平易近人;愿意做學生的榜樣,發揮示范的作用,嚴于律己。4.具有自我成長的取向,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視野,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勇于創新。5.具有良好的班級組織與管理能力;遵守職業道德,以學生的利益為重,保守秘密,尊重學生的隱私權。

(二)班主任應做好向心理輔導者角色的轉變

影響心理輔導活動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輔導者的角色問題,輔導教師要符合學生的心理期待。大學班主任多是由專業課老師擔任,有些大學班主任是由專職輔導員來擔任。任課教師與專職輔導員在工作中常常充當權威者與紀律執行的監督者的角色。學生期待的心理輔導者的角色是他們的朋友、顧問,能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引導、啟發他們,幫助他們解決適應問題與成長問題。在輔導活動中,班主任常常會遇到紀律執行的監督者、管理者與心理輔導者的角色沖突。班主任在班級輔導中應轉變角色與工作方式,由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朋友、顧問、指導者、協調者的角色;班主任同時是輔導活動的促進者、示范者,必要時也可以作為班級輔導活動的成員參與活動,與學生平等相處,達到真情流露,心靈交融。班主任在輔導中應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改變以班主任為中心的師生關系,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注重班主任權威因素的傾向,強化教育的平等意識;改變灌輸式教育方式,注重師生互動,注重師生情感因素的輔導方式,努力縮小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三)班主任應掌握班級心理輔導的知識

大學班級心理輔導,不同于主題班會。班級心理輔導需要以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術為基礎。因此,大學班主任應學習班級輔導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輔導能力與技巧。班主任應掌握如下知識:1.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包括:大學生在情感、愛情、人際關系、個性、升學與就業等方面的心理特點;大學生在不同年級階段遇到的發展問題與適應問題;如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對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初步鑒別。2.班級心理輔導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包括掌握和運用團體動力的基本理論,班級心理輔導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原理與技術;班級團體成長的過程;大學班級文化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關于班級心理輔導主題的知識。3.班級心理輔導中的基本技術。包括:積極傾聽、價值澄清、鼓勵支持、發問、調節示范、自我開放、與學生個別會談的技巧等等。

(四)班主任應掌握關于班級團體的知識

班主任在設計班級輔導活動時,應掌握有關班級團體的知識:1.班級團體發展過程。班主任應知道班級團體正發展到什么階段;目前主要的發展任務是什么;可能遇到的發展問題是什么;自己目前應做什么工作;如何利用班級團體對學生個體產生影響或開展輔導活動等。2.班級團體心理狀態。包括班級成員間的關系、班級團體的社會氣氛、班級團體規范、班級團體凝聚力、班級人際溝通以及如何通過心理輔導活動提高班級團體凝聚力、如何形成班級團體規范、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際互動等。

班主任應研究這些班級團體因素在學生個人心理健康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班主任不僅應研究如何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來組織和教育班級團體,而且應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班級團體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各種因素來實現其教育。

二、大學班主任開展班級心理輔導的措施

(一)調查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班主任應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收集學生的個案資料。

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大致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基本情況。主要包括:(1)身份資料:姓名、性別、年齡、籍貫、民族等;(2)家庭情況:家庭組織結構、家庭成員及工作性質、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3)在校情況:包括學習成績、綜合測評成績、獲得獎學金及助學金情況、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特長、交際水平(含同學關系、宿舍舍友關系、是否有戀愛關系、校外人際關系)、擔任社會工作情況(擔任學生干部職務、參加校內外社團等)、勤工儉學情況;(4)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員死亡、父母離異、生活條件改變、經濟危機、貧困、考試成績不及格、影響生活的重大挫折、疾病等。

2.學生的個性特征。包括:學生的興趣、性格、氣質特點,什么品質占主導地位,存在哪些個性方面的問題等等。

3.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學生是否有心理健康問題,程度如何;是否接受過心理咨詢;影響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

4.學習心理及職業能力傾向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機狀況分析,包括是否對本專業感興趣、未來的專業發展方向、有何感興趣的職業、有無學習計劃、出勤情況。學生的能力、特長、職業傾向,生涯規劃情況、是否準備考研等。

(二)組織朋輩心理輔導

朋輩心理輔導是指由年齡相當者對需要幫助的同輩提供傾訴、支持、安慰或咨詢服務。與班主任相比,朋輩心理輔導具有其特殊的優勢。由于輔導者與被輔導者的年齡相仿、文化背景相同、體驗相似、彼此容易溝通與理解,所以他們之間的自然鴻溝小、防御性低、共同性大、互動性高,彼此容易接納,彼此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比較強。朋輩之間的相互理解程度高于班主任對學生的理解程度,他們更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信賴的關系,減少輔導時間與精力的耗損,提高輔導效果。由于班主任同他們在一起生活與學習,所以,輔導可以在自然情景下進行,減輕了被輔導學生的心理壓力。班主任在開展此項工作時應注意選擇具有良好心理素質、樂于助人的學生來做朋輩心理輔導員,并且給予他們輔導知識的幫助與培訓,并定期對他們的工作進行督導。

(三)構建班級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對個體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社會支持在平時維持個體良好的情緒體驗和身心狀況,從而有益于身心健康。社會支持包括:1.工具性支持:指提供物質或直接服務以幫助他人解決實際問題。2.情感性支持:包括關心、理解、鼓勵、尊重、溫暖。3.認知性支持:主要指在信息方面提供支持,如提供信息、建議和指導。4.友伴性支持:指通過友伴一起從事休閑或娛樂活動,滿足個體親和需求,轉移個體對壓力事件的注意力,增進健康情感等。

大學生遠離家鄉到外地讀書,他們與社會的聯系主要是與同學、老師及學校內外的社團組織等。許多大學生不重視社會支持的作用,因而也沒有意識到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知道積極求助,所以往往束手無策,更有甚者采取出走、自殺等過激行為。現實中我們看到,一些學生遇到經濟緊張、貧困、失戀、求職困難等問題,他們不好意思向同學、老師求助,甚至不好意思向遠在家鄉的父母求助,使自己處于緊張焦慮狀態,產生心理問題。班主任應對學生進行社會支持方面的心理輔導,使學生意識到社會支持的重要性,使他們學會利用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學會以積極的心態求助,并且學會主動尋求物質、信息、情感等社會支持的方法,主動構建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構建宿舍、小組、班級、院系、學校社團及校外等社會支持的網絡系統,幫助學生創建良好的交往關系,使學生學會相互幫助與共存的交往方式,并在班級團體的網絡中發展自己的社會性。

(四)積極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大學班級心理輔導是發展方面的心理輔導。輔導的目標是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發展。班主任應根據班級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不同階段的適應問題,班級團體的發展情況等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班級心理輔導活動。對大一的學生主要應進行入學適應輔導、學習方法輔導、生活輔導、生涯規劃輔導;對大二的學生進行人際交往輔導、情緒輔導、愛情與性輔導;對大三的學生主要進行考研與就業輔導、自我意識、完善個性輔導;對大四的學生進行求職輔導、職業適應輔導、耐挫力輔導。各年級輔導內容有所側重,也可以交叉進行,如生涯規劃輔導應貫穿于大學四年期間的整個過程。

班級心理輔導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豐富、靈活的輔導形式。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游戲、寫心理作業等。輔導活動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進行,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校外進行,如利用春游、秋游在校園、公園、風景區等地開展輔導活動。活動前班主任應與學生協商,共同制定輔導計劃,特別是活動前應讓每一位學生明確輔導的目標、意義、內容與形式,以增強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班主任應創建平等和諧的班級心理氣氛,促使學生在輔導中主動交流互動,使他們在互動中認識自我,彼此啟發,給予反饋、支持與鼓勵;學習新的行為方式和接受新的觀念,并嘗試改變不良行為,促使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與發展。班級心理輔導活動也能促使班風積極的改變,班集體的凝聚力增強和學生對班級的滿意度、榮譽感。

參考文獻:

[1]石文山,陳家麟.論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3).

[2]吳增強,沈之菲.班級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鐘啟泉.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