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論文
時間:2022-07-20 06:22:00
導語:優化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師公共心理學肩負著培養師范生的心理學素養的重任,必須以培養師范生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優化其課程體系。首先,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的內容必須具備實用性。具體來說,一方面應注重培養師范生正確的心理學的觀念,為師范生指明了思考教育、教學中心理學問題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師范生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技能,使師范生能迅速有效地組織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技能,解決當前的教育教學問題。其次,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必須具備最優化的結構。根據心理學關于學習規律,課程的結構是形成學生認知結構的基礎。高師公共心理學的課程結構要有利于迅速形成良好的心理學的認知結構,有利于調動師范生學習公共心理學的積極性。
2.現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的分析與評估回到本文目錄
現行的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并不是一個統一的課程體系,各高等師范學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共心理學體系,但這些課程體系的內容與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一個對象進行分析與評估。
從現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內容來看,闡述心理學基本理論的內容十分詳盡,而指導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性內容則非常單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十分嚴重。其具體表現為“三多三少”的現象,即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進行哲學式的闡述多,對心理學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闡述的少;對一般意義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教育活動中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識少;要求學生對心理學的概念、原理進行闡述多,要求學生運用心理學原理解決教育活動中的實踐問題的技能訓練少。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對師范生解決教育、進行工作中心理學問題能力的培養。
現行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陳舊,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方面,現行教材中的有些內容,與教育、教學工作關系甚遠,對教育、教學工作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緊密結合教育實踐而進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學觀念,沒有被吸收進教材。
從教材的結構來看,現行教材大多采用以所引入的心理學理論為主線方式進行編寫。現行課程體系涉及到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咨詢等心理學分支學科理論,而心理學每一分支學科理論又自成體系。以心理學的相關分支學科的理論為主線編寫教材,使教材形成了“條塊分割”的現象。這種編排方式,似乎有助于師范生掌握心理學理論體系,但是,師范生所學的有關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學知識則支離破碎,不能形成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為核心的、完善的認知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妨礙了師范生形成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能力。
現行教材多以理論為先導,引入教育、教學實踐的內容。這實際上是使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際適合理論的學習,而不是使心理學通論適合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這難免使人有一種“削足適履”的感覺,也限制師范生公共心理學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師范生學習高師公共心理學的積極性。
由此可見,現行的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不是一個優化的課程體系,難以適應面向21世紀的社會對高師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加以改變。
3.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的優化回到本文目錄
根據面向21世紀高師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對現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分析與評估,筆者認為,要建立優化的高師公共心理學的課程體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以師范生確立面向21世紀的心理學觀念為目標,優化課程有關心理學理論的內容。在現行課程體系中許多內容涉及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心理學觀念問題,例如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觀念、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觀念、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與個性特點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觀念,等等。這些內容對幫助師范生確立面向21世紀的心理學觀念有一定的作用。對這些內容要加以提煉并予以保留。同時,面向21世紀,師范生還應確立學會學習的觀念、學會創造的觀念、學會生存的觀念等。這一些在現行教材中并沒有涉及到,應該加以引入,并提出明確的要求。
第二,以培養師范生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年齡為最終目標,加強課程中有關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的內容。由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問題的十分復雜,要求高師公共心理學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高師公共心理學只能主要地對一些一般的、典型的心理學問題的解決提供指導,同時,還要讓師范生了解如何在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之外獲得心理學的指導。具體來說,有三項任務:首先,高師公共心理學必須揭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學的最一般規律,如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學生學習的規律、學生個性形成的規律等。這是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依據。一方面,要堅決刪除現行教材中對教育、教學工作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與教育、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關于學習不良的研究、關于問題行為的研究等。其次,要強化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學問題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師范生掌握解決心理學問題的技能技巧。在編寫教材時,應減少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內容,加強對教育、教學活動中典型的心理現象的解釋、診斷和控制的內容,提高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闡述的可操作性。再次,公共心理學要應提供可能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影響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學的背景知識,讓師范生學會確定心理學問題所涉及的領域,以便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從相應的心理學著作及心理學專家那里獲得心理學的幫助。
第三,優化課程結構,以利于師范生迅速形成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學問題為核心的認知結構,調動師范生學習心理學的積極性。首先,要以迅速、有效地提高師范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素養為目標,合理安排教材結構。根據學習遷移的規律,認知結構與實際活動越接近,就越容易產生遷移。教材的結構是師范生形成心理學認知結構的依據,教材的結構與實際教育、教學活動的結構越接近,就越易使師范生將所學心理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因此,必須打破以心理學的相關分支學科的理論為主線編寫教材的“貫例”,消除教材中的“條塊分割”現象,以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活動為主線,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機地組織起來,構建高師公共心理學的教材結構。這可以使學生形成有關教育、教學活動的完善的心理學認知結構。其次,要以充分調動師范生學習高師公共心理學的積極性為目標,合理組織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心理學原理,適當的問題是引起學生的積極的認識活動的重要條件。因此,為了提高師范生學習高師公共心理學的積極性,可以以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導入心理學理論,使師范生產生學習相關心理學理論的需要,然后再引入心理學的理論。
總而言之,優化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的內容與結構是適應面向21世紀高師人才培養要求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學生心理孤兒現象成因論文
- 下一篇:畜牧局出入境糧食和飼料檢驗規章制度
精品范文
9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