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隊員心理挫折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3 09:34:00
導語:少先隊員心理挫折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衛生組織(WTO)指出:"健康不僅是疾病與體弱的匿跡,而是身心健康的完美形態。"《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通過多種形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其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因此,如何讓成長中的少先隊員承受心理挫折,增強適應能力,這是目前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少先隊員心理挫折的成因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少先隊員是在非常順利的環境中和家長的寵愛下成長起來的,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因此,這一代少先隊員更容易在生活、學習中遭受挫折。主要原因有:
1.激烈、高壓的學習競爭。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學生一般都己抱有一定的期望,一旦達不到期望的標準,就容易對自己產生不滿,而導致心理上的挫折。特別在當前,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切,學生學習失敗后往往遭受冷遇、歧視、斥責,使學生處于焦慮狀態。調查表明:受挫者中有57%是因學習受挫。學習成績達不到目標;作業過多,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成績差,造成過重心理壓力;無機會顯示自己的才能。
2.弱化、忽視的"主體地位"。目前的少先隊員有"早熟"的表現,成為"小大人"型,獨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強烈,精神生活的空間不斷擴大,社會視野更加廣泛,大都渴望與成人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并取得家長和教師的支持。但在校時,教師往往居高臨下,不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行動;在家中,父母極力構筑"沒有危險"的安全地帶,窒息孩子的獨立意識。在學校、家庭的專制環境中,學生會因自己不被人重視而產生心理挫折。
3.自閉、孤立的人際關系。校學生大都是10歲左右的孩子,年拉較小,天真幼稚,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和別人,在人際關系中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遭受心理挫折。曾有這樣一件事:班內幾位喜愛踢足球的同學自愿組成球隊,有一次足球隊到體育中心去踢球,沒有通知某個伙伴,這個孩子認為別人冷淡他,而陷入苦悶之中。因此,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尚未成熟的少先隊員會在不良的人際關系中遭受心理挫折。
4.突然、意外的刺激。意外刺激影響學生的情緒,如親人傷亡、父母離異或家庭中發生重大事故等,往往會使有直接關系的學生受到影響,產生消極心理。意外事件不會經常發生,也不會發生在多數家庭,但意外事件一旦發生,將會使學生受到影響,引起挫折。
5.殘缺、受損生理(或心理)條件。由于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條件的限制,會使個人的目標無法實現,產生挫折。例如,一個色盲的學生無法識別活潑多變而又復雜的顏色,不難體會其中的樂趣,也有可能對今后的學習、工作帶來不便。
二.少先隊員受挫的表現
1.攻擊性行為。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少先隊員爭強好勝,自控力又較弱,受挫后很容易引起攻擊性行為。如學生受到教師批評,不敢反抗,會將怒氣發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學身上,或偷偷地破壞公物。
2.散漫性行為。少先隊員一旦受挫,心理上就會受到較大傷害,產生"我就不行了"的消極心理,自暴自棄,發生遲到、早退、曠課的現象,自由散漫。
3.逃性行為。有的少先隊員對學習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預期目標一旦不能實現,難以正視挫折。先是產生恐懼感和焦慮感,進而會懷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性格外向的學生會變得少言寡語,不茍言笑;性格內向的學生會變得更加心灰意冷,消極悲觀,放棄目標,逃避現實。
4.報復性行為。大量因父母離異而受挫的少先隊員有較強的報復心理,同學之間稍有磕磕碰碰,就不原諒,哪怕是同學在寫字的時候挨了他一下,他也會立刻反碰一下。有的甚至用撕別人的作業本、偷別人書籍或文具的方式進行報復。
5.固執性行為。一些常受教師指責的學生,其實心中已經知道自己的某種行為不當。如果教師采用懲罰手段,或是經常性地訓斥,則會使學生更加固執,堅持不當行為。
三.少先隊員心理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在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視挫折。挫折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可避免。關鍵在于怎樣正確對待挫折,迎頭趕上。因此,要在教學中滲透理想是美好的,實現理想卻是漫長的、曲折的、艱巨的教育,鼓勵學生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使學生充分認識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例如,講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時,利用課文內容教育學生: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疑問后,就有許多人責備他"違背了人類的真理",是"膽大妄為"。伽俐略處在重重包圍之中,可謂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他卻振作精神,用自己刻苦勤奮、不具權威的精神,通過多次實驗,取的了勝利。
2.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減少受挫因素。雖然輕度的、較少的挫折對孩子的成長有磨練作用,但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會有傷害,是消極的,應想方設法避免。創造輕松愉快的成長環境,是減少挫折的首要條件,要求教育者做到:(1)對學生的期望符合實際,要求不能過高過嚴,干涉無需太多;(2)要對學生充滿愛心,給予溫暖,不諷刺挖苦,不謾罵體罰;(3)教師要有一份公心,對各類學生,無論是成績優異的,還是成績稍差的,一律公平對待,不應存有任何主觀偏見。
3.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進行集體輔導。(1)開展"優點轟炸"活動,培養自信心。活動中先由學生本人找自己的優點,再由其他同學找自己沒有發現的優點,盡可能的把優點"炸開",找出更多的優點,讓其釋放光芒。這樣可使學生心情愉悅,自由暢談,連平時較自卑、極少發言的學生也找出了不少優點,現出了"閃光點",培養了自信心。(2)開展"優秀人物伴我行"活動,進行榜樣示范。少先隊員喜歡模仿,善于模仿,一旦有了榜樣,他們會模仿榜樣的行動去做,并進行比較,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學生,鼓勵學生在逆境中振作精神,變壓力為動力。選取的榜樣,要有遠有近,才有說服力。遭受失聰挫折而努力奮起終于成為世界著名大音樂家貝多芬,半身癱瘓、身殘志堅,以頑強的毅力戰勝挫折,精通多門外語,掌握許多醫學知識,出版多部著作,在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的張海迪,這是"遠"的榜樣,令人心靈震撼。同時,我們生活中間許多戰勝挫折的事例更具有生動的教育意義。如下崗工人重新重新找到生活的坐標,高考落榜者自學成才等等。(3)開展"模擬咨詢"活動,培養承挫能力。首先,讓學生把自己的挫折(或苦惱)寫在紙上,收集后讓每位學生扮演心理醫生,隨機抽取一張,幫助解決,排憂解難。在幫助他人解除煩惱的過程中,達到自我調節、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每個人都會有挫折,都會有煩惱。這樣,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會明顯增強。
4.加強心理輔導,重視個別教育。(1)開展心理咨詢,建立健全心理檔案。每學期初,都從出學生自卑、自悲、自私、自負、學習焦慮、消極、厭學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調查,根據其結果人人設立心理檔案。教師可依據不同情況,進行引導、教育。(2)理解信任學生,消除對立情緒。對立情緒是學生是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教師要通過正面的、積極的教育,經過促膝談心,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增強理智。由于每個青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勵,因此,遇事要征求他們的意見,維護其自尊心;同時,相信學生會有進步,要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消除對立情緒。(3)表揚鼓勵學生,消除自卑。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開場合大肆批評,而要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依據循序漸進的要求提出目標和任務,讓學生時刻有"跳一跳,夠得著"的感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愉悅,增強前進的信心和毅力,消除自卑。同時,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生甲方面的成績轉為乙方面的信心,即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4)創設挫折環境,磨練堅強意志。不經過艱苦的磨練,就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設計教育活動是,我們要專門設計一些軍訓、越野、遠足等,讓學生感受痛苦,磨練意志,"增其所不能"。學科教學亦然,當學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績之中時,忘乎所以時,教師可有意識的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給學生一次失敗,讓其在挫折環境中磨練意志。
四.少先隊員心理挫折教育的注意事項
1.學校、家庭、社會齊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挫折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三者認識的一致、態度的一致、言行的一致、行動的一致,才會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否則,康心理有幫助。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學校生活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獲得了依賴感,從而才能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的表露自己的困惑和疑問,把"真心話"告訴老師,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因此,"秦其師"是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3.挫折教育需要紀律約束。挫折教育決不是僅給予溫暖,亦需要必要的紀律約束。例如,運動會中的5000米跑,本是訓練學生意志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為其加油鼓勵,給予溫暖,但決不能中途退場,否則就是棄權,是不允許的。因此,必要的紀律約束也會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4.家長不包辦代替。為數不少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為孩子包辦一切,唯恐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家長唯孩子命令是從,這些祖國的未來真的成了不折不扣的"小皇帝"。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替孩子寫作業;有的家長到學校替孩子做值日;有的孩子甚至出錢叫同學替他做作業或搞衛生;有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不問明情況就找老師質詢。這種教育的后果是使孩子逐漸變的懶惰、軟弱、任性、固執、嬌氣、退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另一種現象則在學校中表現得比較突出:班上總是那么幾位學生,同有許多成人希望給孩子鋪一條平坦的路,這是不現實的。這既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還會造成孩子長大后不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產生自卑、抑郁、厭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不要覺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計地哄他或忙著幫他解決困難,而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交往能力。
5.要注意把握挫折的適度性。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恰當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適度性。挫折教育對提高孩子的心理耐受性來說,決不是越難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鍛煉人。家長應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點,設置不同難度的挫折項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積極堅強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過每個孩子心理的承受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 上一篇:孩子害怕與老師交流論文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