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雙重意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4 08:07:00
導語:心理學史雙重意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心理學史的教學與研究直接促進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心理學史是對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與發展過程的歷史研究,是心理學的核心課程之一。對于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心理學史是必備的知識基礎,也是學習和未來從事研究的起點。而對心理學的學科發展而言,心理學史的教學與研究更是起著直接的促進作用。
心理學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科。這種特殊與研究對象——人的心理與行為的高度復雜性有關。人的心理與行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個體的生理與遺傳基礎、社會與文化環境、家庭與學校教育、心理與行為的客體或對象、業已形成的人格與個性特征、身體與心理健康狀況、特定的心理狀態、特殊的時空境遇等。心理學對于人的行為和心理原因的解釋分不同層面。在宏觀層面,主要從遺傳基因(秉性變量)和社會文化(環境變量)兩方面對人類行為和心理做出概括性解釋;在中觀層面,則以某一特定個體的機體變量如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以及該個體的成長經歷對其個體性的心理和行為給以解釋;在微觀層面,則試圖對構成行為的每一細小動作的原因做出內在神經和心理機制及過程的解釋。由于心理學的學科體系由出自不同文化立場的多種不同理論構成,因此,無論是就人類心理和行為的總體而言,還是對某一具體行為的原因而言,都同時存在多種不同的解釋。以攻擊性行為為例,心理生理或生物學試圖從女性的月經周期、暴力兇殺犯的腦機能障礙等方面做出解釋;心理動力學則認為攻擊行為是對挫折的反應;行為主義認為攻擊行為源自過去經驗過的對攻擊性反應的強化;認知理論則強調個體對于暴力和攻擊所形成的認知觀點和態度的重要性。上述各種解釋無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究竟哪一種解釋更合理則無法給出最終的結論。
心理學從未成為一門統一的學科。用科學哲學家庫恩的話來說,心理學缺乏一個穩定的“范式”,從未像其他規范科學那樣形成為學科共同體普遍接受的理論基礎。在心理學創立之初,學科內部便同時存在著四種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模式:以馮特、艾濱浩斯和鐵欽納等心理學家為代表的,以意識內容為研究對象,以實驗內省為研究方法的實驗心理學研究模式;布倫塔諾為代表的,以意識活動為研究對象的非實驗研究模式;以弗洛伊德和榮格為代表的,以潛意識為研究對象和使用臨床方法的精神分析研究模式;以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和美國心理學的創立者詹姆斯為代表的,以適應行為為研究對象的應用研究模式。上述幾種研究模式各自強調人類經驗的不同方面,構建出不同的理論體系,形成了心理學內部早期的分裂。在心理學隨后的發展中,又先后出現了構造主義、機能主義、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新精神分析等不同的學派,學派紛爭使得心理學的學科分裂現象變得更加嚴重。當代心理學的發展進一步出現多元化趨勢,出現了后現代心理學、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女性主義心理學、話語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積極心理學、進化心理學、敘事心理學、生態心理學、解構主義心理學、本土心理學、主體心理學、意識心理學、多元文化心理學和聯結主義認知心理學等多種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模式。
如培根所言,鑒古而知今,讀史以明智。面對如此紛繁復雜、林林總總的心理學學科體系,任何一個即將以心理學為業的人必須首先對前人的研究嚴加辨析,對心理學史上先后出現過的各種流派或研究模式及其發展有一個系統的領會和把握,而心理學史便是為這種思考過程提供導引。對于研究者個人而言,這種思考將幫助他選擇未來的研究立場,而對于心理學而言,這種史學思考和理論研究無疑將決定學科未來的發展走向。
二、心理學史的教學與研究豐富和加深了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認識和理解
心理學史不僅僅是心理學一門學科的歷史,也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縮影。歷史是由人創造的,而人總是有意識地追求某種目的的。“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影響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歷史。”由于任何一種歷史事實的發生都是人類的內心世界驅動的結果,對任何時期的歷史研究都離不開對歷史人物心理的研究,人的心理因此成為“歷史研究的正當內容,是歷史學家能夠加以探究的人類過去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有歷史學家對此明確指出:歷史事實在本質上是一個心理的事實,歷史問題其實也是心理問題。從心理學的立場看,這里存在著一種逆向邏輯:心理事實反映著歷史事實,心理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以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多、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等為背景,心理的文化歷史性和社會建構性逐漸成為心理學關注和討論的焦點之一。社會建構論作為一種新的方法論取向正在從不同的側面向社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領域廣泛滲透。新方法論的核心特征是強調心理的社會文化建構性。新方法論認為,個體為了被社會承認和接受,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學習,不斷地將那些指導和確定思想、行為的社會文化模型內化為自己的心理模型。與此同時,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對人的思想、行為起著結構性作用。個體在接受一種語言的同時也在接受一種相應的文化和行為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構造了人的感知,甚至構造了人的感官、構造了人自身。
20世紀80年代后期,西方社會心理學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的學科分支,稱為“歷史的社會心理學研究(HistoricalsocialPsychologyinquiry)”,致力于探索心理發生的語言、哲學、社會、歷史、文化之根源,其研究成果為當前正在發生的心理學方法論變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與理論根據。該種研究認為,由于社會文化總是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人的心理作為社會文化的投射,便具有歷史性。正如俗話說,“不同年代談不同的戀愛”。最簡單的現象中往往隱藏著最深刻的原理。20世紀50年代的我國,人們對新社會充滿了新奇與熱愛,思想單純,擇偶重人品、少功利。“”特殊的社會背景使得政治條件成為擇偶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找對象看出身,吃香的是軍人或工人。70年代末高考恢復之后,知識成為“第一生產力”,大學生、知識分子一度成為青年人追捧的對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和物質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拜金主義開始盛行。目前,房子、車子、票子等經濟和物質生活條件成為很多人心目中最基本的擇偶條件。可見,人的心理確實是“歷史的”。
以人的內在心理作為一極,以外在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作為另一極,兩極之間構成一個系統,彼此以人的社會行為、活動或社會實踐作為中介相聯系。外部世界的變遷通過人的實踐和認識活動內化進入人的心靈,引起人的心理的變化。而個體心理的變化又通過人的行為體現和釋放出來,反饋于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促進或影響后者的發展。傳統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與范圍主要局限于個體內部,即個體內在的心理要素、結構與機制等,其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解釋人的心理的發展變化、主體與客體、人與社會的交互關系等問題。以多元文化價值理念為宗旨的新的方法論則將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擴大到由個體內在心理結構和外部社會條件相互聯系構成的完整的生態系統,其中重點關注人的心理與外在社會現實之間如何實現相互建構的過程與機制。個體內在的心理結構作為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對象,被納入新的系統之中,充當其中的一個部分或子系統。
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人的心理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隸屬于同一社會歷史發展系統,二者始終處于相互聯系與不斷作用的過程中,它們的發展具有同步性和諧變性。所以,某一歷史時期人物的心理可視為對同一時期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映射。隨著時代精神的發展、思維模式的改變,人的心理不斷發生歷史性的變異,導致反映人的心理特征與規律的心理學理論不斷面臨失效與被更新的命運。如在20世紀50年代,費斯廷格提出一種著名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稱為“社會比較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總是希望準確地評價自己,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個體往往選擇某些他人作為標準,將自己與對方加以比較。社會比較理論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被普遍接受。但隨著時代精神的變遷,特別是后現代文化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拒絕或反對以他人的觀點和意見定義或評價自己,相反要求以自己的標準改造他人與社會。這說明隨著歷史與文化的變遷,社會比較理論所賴以建立的人的心理事實已經發生了重大變異,該理論因此需要重新審視和評價。
不僅人的心理是歷史的,各種心理學理論同樣具有歷史性。當代文化心理學的發展、心理學的本土化運動、意義心理學、話語分析、敘事研究等都是基于對心理和心理學的文化歷史性的認識。這些新的研究模式希望借助于文化、語言、意義特別是時代精神的媒介理解和解釋人的心理,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最新動向。因此,心理學史作為對心理學學科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記錄及其研究,不只是一部心理學的學科史,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這也是為什么說心理學史與其他學科如物理學、化學的學科史相比,具有特殊的意義和重要性的原因。
然而,心理學史的雙重意義遠未得到充分發揮。這種現狀與我國大學心理學系長期以來的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有關。比之西方心理學,即便是在實用主義與操作主義盛行、理論研究相對不受重視的美國,心理學史也一直是大學心理學系的主干課程之一。而在我國,由于多種原因(主要是觀念原因),在某些大學,心理學史甚至沒有列入心理學系的必修課目。即便是那些已經將心理學史列入專業必修課的大學心理學系,教學時數也最多安排一學期,一般不超過60學時,多數為40學時。在這樣短的教學時數內,授課教師不得不將深厚龐雜的心理學歷史與體系加以高度濃縮,以概略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在什么時代、由什么人、創建了哪一種心理學流派等心理學發展的基本脈絡。心理學史作為一門史學課程的專業特點從中喪失殆盡,不僅不能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與體系,培養他們學科理論素養和批判性,歷史性思維的能力,更為糟糕的是,在學生心目中普遍造成一種錯誤印象,即心理學史的學習就是死記硬背那些生硬的歷史知識,除了考試取得學分之外別無益處,心理學史于是成為純粹的學習“負擔”。
由于對歷史與理論研究存有偏見,心理學史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在我國大學心理學系長期不受重視,一直處于邊緣地位。課時少,教學方法單調,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興趣。現有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造成心理學史的師資和研究力量相對不足。目前,對國外研究成果的譯、述、評相對多一些,而真正高水平的、創新性的心理學史研究成果很少,心理學史研究對于整個學科發展的影響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心理學史的專業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并由此陷入被動的惡性循環。
從課程與教學方面看,如果把普通心理學視為心理學的橫切面,那么,心理學史應該是心理學的縱切面。要想使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系統地掌握心理學的學科體系與發展脈絡,心理學史不應僅僅作為對心理學課程體系的豐富或者對于其他主干課程的補充,而應該與普通心理學并重,作為心理學最重要的兩門專業基礎課之一。心理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考慮通過學科知識的橫斷面與縱切面的交叉,幫助學生首先建構起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構架,以便有效同化各分支學科的知識。只有當心理學的教學與研究真正受到重視,只有當心理學史本身成為學習和研究者的真正興趣所在,只有當學習和研究的過程本身能夠成為對學習和研究的酬賞,學習和研究心理學史才能真正成為有意義、有激情、有效果的研究,才能真正促進心理學的學科的發展,并豐富和加深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認識和理解。
- 上一篇:心理學語言學轉向論文
- 下一篇:新型綜合心理治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