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依戀缺失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0 11:36:00

導語:兒童依戀缺失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兒童依戀缺失分析論文

摘要:兒童附著依戀一方面是尋求并企圖在軀體上、情感上與一位非常熟悉的人保持親密聯系的一種傾向;另一方面是親子的積極行為,它包括對孩子飽含深情的感情聯系,生活照顧,認知培育等等,對小兒形成最初信賴和不信賴的個性特點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調查研究,論述了依戀缺失產生的原因、危害以及矯正方法。

關鍵字:依戀危害矯正方法兒童

一、依戀是美好的

依戀缺失是對親情的缺失,是聯系間的隔閡,是信賴的缺失,是安全感的缺失,是認知初期的迷茫,對開啟兒童早期智力有著負面作用。安斯沃恩在陌生情境中測量兒童的表現后認為,1—1.5歲兒童依戀行為的發展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無顧慮的依戀。母親離開時,嬰兒稍有抗議的表示。母親回來時,就去親近她。但很容易平靜下來。第二種是回避的依戀。母親離去時不抗議,母親回來時不理她。第三種是反抗性的依戀。母親離去時非常傷心,母親回來時一會兒依偎著她一會兒推開她。研究者雖看到了個性氣質對情緒的影響,環境變化以及教育對依戀模式的影響,但依戀依然是人生的開始,是兒童發展的愉快搖籃。

二、依戀與依戀缺失的比較

(一)依戀——親情的滿足與體現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鮑爾畢說:“嬰兒對母親的早期依戀和親熱,正是嬰兒心理健康的表現。”他在《母親照看與心理健康》一文中寫道:“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是嬰兒和年幼兒童應該與母親建立一種溫馨、親密而又持久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嬰兒和年幼兒童既獲得滿足,也能感到愉悅。”另一位美國心理專家埃里克森也認為,早期嬰兒用嘴吮吸母親的乳汁時,不僅獲得了生理的需要,也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心理上的信賴感。因此,母親對寶寶愈親近、關懷備至,寶寶對她的歸屬感和信賴感也就越強烈。為此,寶寶對這樣的母親所產生的依戀強度、親熱的力度也具有超常的表現,這正是他情感智能敏感性強烈的表現,也是他生存能力強烈的體現。

(二)分離時的啼哭是愛的渴望

嬰兒早期與自己親人分離時的啼哭是依戀缺失的焦慮,嬰兒心理學上稱為“分離性焦慮”,這在本書焦慮行為中已有闡述。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兒童的早期分離焦慮,這是在種族發展過程中的恐懼經驗通過基因遺傳下來的表現,它帶有防御性的功能。在嬰兒早期生活中,寶寶離開母親就會產生恐懼并啼哭,這是他們對安全的渴望和對愛的呼喚,是寶寶心理健康的另一種表現。如果寶寶對自己親人的離開無動于衷,反而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三)依戀——滋養之光在成長中生輝

英國人文科學教授亞當·庫柏和杰西卡·庫珀在他們主編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中論述,由于母親們照顧嬰兒方面實際活動不同,嬰兒對雙親的附著依戀在構筑與表現方式上也因人而異。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嬰兒的附著依戀體系與其父母戀嬰附著體系相互作用。他們各自之間如此微妙而互補地結合在一起?!边@種滋養之光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原動力。

專家們強調依戀,一是強調母親及親近幼兒的家人、教育人員對幼兒養育、照顧影響的重要性;二是強調“母親對嬰兒發育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嬰兒最初的附著依戀對其人生具有基礎性意義;三是強調親子和依戀相互彌合、補充、發展,產生生存的動力。

(四)依戀狀態與缺失之“苦”

兒童依戀的對象主要是母親或其他親近的養育者。研究表明,兒童時期依戀是逐漸發展的。生后6—7個月時較明顯。一歲以后,小兒跟母親會有更深的情感,母親一離開,他會十分苦惱,或啼哭不止。有的顯得特乖,而實際上是心理不佳時間害怕表現。

(五)依戀親情會增強幼兒的安全感

大量現象表明,嬰兒所依戀人的出現會使兒童產生安全感。有了這種安全感,嬰兒就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和恐懼,從而饒有興趣地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并嘗試與陌生人接近,擴大視野。這樣,兒童的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就會得到發展和提高。研究人員把這樣的情形稱為安全依戀感。然而調查發現,我們現實中有大量的孩子是在沒有安全感中度過童年的。

18—30個月時,孩子們的游戲形式更加成熟,更加復雜。有安全感的小朋友伴隨著他們自由地成長會更討人喜歡,智力發展更快,對周圍世界理解得更好。2歲以后,安全感的積極作用就會在孩子身上更明顯地顯現出來。比如,安全感強的孩子在玩游戲時注意力更持久,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時顯得信心十足;學齡前兒童與陌生人進行交流時就會更自然、愉快。而無安全感的孩子則會出現許多不正常的行為,像愛發脾氣,愛惹事生非,黏纏人,希望別人的關心等等。他們在學校表現較差,常用頑皮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孩子四五歲之后,有安全感的孩子能替他人設身處地地著想。對別的小朋友的不幸,他們不會幸災樂禍。他們更加機智,更加靈活,自尊心、自信心增強,對人更友善,在同伴中很受歡迎。而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常會拿他人的不幸取樂,做些惡作劇等等。

三、依戀缺失現象及危害

(一)感知覺和認識活動受到干擾

研究表明,幼兒的情緒和意志行為,也常受到感知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母愛親情的缺失,育養角色的頻繁更換也肯定會給幼兒感知覺造成不良影響。捷克的研究者把一組計劃外懷孕生孩子的母親,與年齡、社會地位、家庭背景均相似,但按計劃生子的母親進行比較,發現前一組母親對孩子很少有強烈的依戀。兩組孩子在出生時都是健康的,但追蹤研究發現,第一組孩子更多地上醫院就診,家庭生活缺乏穩定,與同伴關系不好。其他的研究還提示,嬰兒早期出現的神經性嘔吐、厭食、慢性腹瀉、陣發性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復感染等,往往來源于母愛的喪失以及父母對孩子的虐待。調查表明,缺乏母愛的兒童還會出現膽小害怕、呆板遲鈍、不善與人交往等退縮性行為。這說明,依戀缺失的影響,并對兒童認知活動、行為控制產生著重要作用。

央視“心理訪談”欄目播出一個事例,一個富足的三口之家,兒子在學校經常出現小偷小摸的行為,而且并沒有在父親皮帶抽打之下改掉“惡習”。于是,這孩子的父母親、小學里的教師、班主任產生了困惑,他們不可理解的是孩子吃的玩的有求必應,應有盡有,為什么會偷竊同學或老師的東西呢?專家調查了父母在家照顧接觸兒子的狀況,兒子說三口人幾乎沒有在一起看過電視(因為忙),他的母親尤其父親也沒有帶他外出游玩過……。專家問孩子為什么拿人家的東西,孩子說就是覺得好玩。于是,專家給孩子的父母“開”了一方子,父母要常關注孩子平常做的事情,常同兒子聊天,專門抽時間陪孩子玩玩。專家還說,孩子現在常感無趣,經常產生把別人有趣的東西占為已有成為興事。所以常發生小偷小摸事件。專家指出,孩子的關鍵問題是父母對他的情感聯系差。

實驗表明,人類和所有熱血動物一樣,對于人體互相之間的接觸和撫摸,是一種特殊的需要,尤其是嬰幼兒這種需求顯得更為強烈。絕大多數心理健康的學生,在幼年時期與父母接觸很多、關系密切,極少出現心理異?,F象。

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僅要有豐富營養的食物、充足睡眠,而且要與成人親密交往,接受父母的觸摸。研究表明,后者能使腦垂體分泌足量的生長激素,確保兒童可以發揮最佳效能。若兒童在家庭中得不到這種愛撫,如父母離異、分居、長期不在家等,就會出現皮膚饑餓,長期下去會引起孩子食欲不振、營養不良、智力衰退。在情緒上變得抑郁、孤僻、不合群、膽怯、躁動不安等各種異常行為。

(二)婚姻離異沖突造成子女依戀缺失

研究證明,離婚產生的壓力會引起家庭成員的機能紊亂和情緒不穩定。這種家庭變故不可避免地會在兒童心理上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尤其到中學階段,離異家庭子女會出現心理危機,子女對父母依靠的安全感以及信賴感喪失,心理疾病發病率較之完整家庭子女來說會更高。在破裂的家庭中,孩子的思維和情緒常處在慌亂、恐懼等不穩定狀態之中。父母不規則的生活影響了兒童的生活秩序,尤其是吃穿住行這些常規事都被打亂,孩子的行為很可能向無約束狀態發展。這其中原因很多:其一,離異家庭不完整,即使父母常去看兒女,也難以完全彌補家庭環境氣氛的缺損;其二,父母性別角色的缺失是各種社會角色難以替代的;其三,父母不良情緒,表情、語言、行為反映出來,使家庭氣氛壓抑,人際關系緊張,孩子得不到和睦的關懷和溫暖的影響。

(三)三種常見的依戀缺失危害

1.對兒童智力與學業有影響

父母是兒童最先交往和交往最多的成人,平時對他們學習、模仿以及教育和影響,是其他社會角色難以替代的。如果他們意見常有沖突,子女會常處在兩難境地左右為難。調查表明,離異家庭兒童的學習成績多數差于完整家庭兒童,留級人數也相對較多。

2.情緒異常導致很多不良行為

高沖突家庭兒童與和諧家庭兒童相比,反映出前者自我控制能力差,多表現情緒異常,同伴們接納程度低。主要表現為:①消極情緒占優勢,易產生憤怒、恐懼、悲傷、焦慮等消極情緒。②情緒波動大,離異家庭兒童情緒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③情緒消極和心理創傷可導致他們出現很多不良行為,遠離集體、不愛交際、孤僻、冷漠,自卑、固執、怯懦、粗暴等等,甚至犯罪。

3.管束錯亂傷及兒童自尊心

調查發現,當父母縱容(溺愛)或嚴厲管束時常不一致時,會明顯影響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一個孩子的父親是溺愛型的,而他的母親是權威型,母親對孩子花錢設定了規矩,可父親卻隨時給孩子錢花,久而久之,孩子花錢也有一種越軌感,因為他的行為會直接導致父母發生沖突,他常常感到自己毫無價值?!岸际俏也缓?,我只會制造麻煩,沒有人希望我在他身邊,我不值得信任等等?!边@樣的自我知覺歪曲以后,消極信念會成為慣性,壓抑情緒會挫,傷孩子的自尊。

四、依戀缺失的矯正方法

(一)抱孩子新知

抱著不滿月的嬰兒寶寶,請你將他抱得略緊些,讓他緊貼著你,盡情感受觸覺的滿足。等到他稍大些,在你的懷里東張西望,動來動去的時候,請你略微松開些,別讓他感到一定的約束。

當你抱孩子時,請你以柔和的目光注視他的眼睛,讓他知道媽媽在關心他,關注他。

當你抱孩子時,請同時給予令他感興趣的東西:乳汁、輕撫、低語、歌謠……讓他知道媽媽了解他。

當你抱孩子時,請別忘了及時發現和解除他的困難——尿濕了、嗆著了、寂寞了……讓他相信媽媽有能力幫助他,他是安全的。

如果你發現有時并不能做得那樣好,請不要責備自己。養育孩子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重要的是,你對此要有所察覺,并向你的丈夫和家人尋求幫助。父母溫柔的愛撫,孩子在心理上會產生良好的刺激,大腦的興奮和抑制也會變得十分自然協調,能促進腦的發育和智力的提高。父母要以科學態度來認識孩子這種需求,創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盡量多和孩子接觸,通過感情交流,消除孩子心理上的情感饑餓。用手輕輕撫摸孩子背部、手背、手腕、肩膀,睡覺前在背部摩擦數次。經常撫摸小兒頭部,順著頭發由頭頂撫摸到前額,大一些的孩子可互相摟抱、嬉戲、玩耍,盡可能滿足孩子對皮膚饑餓的要求,滿足心理需要。

(二)重視依戀轉移

有些孩子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會帶著安撫物,比如:布娃娃,因此這個安撫物會越來越臟,越來越破,可孩子通常會不讓父母清洗它,也不愿換新的。還有的小孩在睡覺時抱著自己的被子或小枕頭睡,如果沒有了它們,那一覺真不知得等到何時才能睡著。其實孩子對安撫物的依戀也是依戀缺失的一種表現,如果父母試圖打破這種依戀,對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父母應一開始就堅持把這樣東西放在孩子的房間里,然后定期在晚上孩子睡著以后,偷偷拿走孩子的安撫物,不等它變臟就把它洗凈晾干,而不是等安撫物變臟有異味才洗,因為安撫物的氣味對許多孩子很重要。另外,父母可以再買一些同樣的玩具,嘗試相互替換并不使孩子發覺,漸漸地轉移了孩子的興趣。

(三)創造豐富的依戀空間

有研究認為:嬰兒偏愛注視人的面孔,嬰兒與成人之間的相互凝視明顯地帶有情感成分。嬰兒偏愛能同他們保持目光接觸和交流的成人。所以我們提出:“撫育者關愛的眼神是嬰兒精神生命成長的太陽”。

3—5個月的嬰兒,似乎對周圍環境一切都感興趣。對此,父母要抱他到所喜歡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讓他感受到你的可親、可近、可信,讓寶寶能得到情感需求上的各種滿足,使他的單一集中性依戀轉向多角色的分享性依戀,這樣做可以增強嬰兒依戀的廣度和豐富度,為他們的社會性情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基礎。

研究證明:核心家庭中成長的寶寶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成長的寶寶對母親依戀的靈活性有明顯的不同。前者單一,后者豐富和靈活,其交往的適應能力也更強些。為此,有不少核心家庭的母親,為了嬰兒情感和人格得到更為健康的發展,常常采用“走親家”、“走婆家”、“走鄰居”等方式,讓寶寶拓展人際的交往面。與此同時,還盡可能讓寶寶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每天增加戶外活動的機會,讓寶寶看到綠色的小樹,過往的行人,飛駛的車輛,讓他們感受到明媚的陽光、春風的吹拂。在家中,年輕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環境的布置人色調和各種玩具的提供,使寶寶的依戀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拓展他們的依戀對象,豐富他們的依戀內容,提高他們的依戀水準。

(四)孩子們在意哪些關愛方式?

有人做了一個調查,想發現一個簡單的答案:孩子喜歡父母做哪些事,孩子不喜歡父母做哪些事?調查在150名兒童中進行,年齡在4至11歲之間,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從孩子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的心聲:

我要你們注意我。大多數孩子都希望父母親和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多一些。一個4歲的孩子直截了當地說:“我要媽媽和我一塊玩兒娃娃,但是她打電話打個不停。”另一個10歲的孩子抱怨說:“我的爸爸總是工作,不工作的時候也是想著工作,不來和我玩?!睅缀跛械暮⒆佣急г垢改敢鍪虑樘?,對他們注意不夠。

需要共同遵守規則。5歲的杰克抱怨說:“我的父母親定下很多規則,過后就忘記了?!闭{查中,學齡前兒童和五年級學生都表述了同樣的看法。他們知道規矩對他們是有好處的,但是“當我的父母不嚴格執行規矩的時候,我的破壞活動就會增加。”一位五年級的學生說,“我要求平等,我要求理解。希望父母讓我說明情況……”。他們不喜歡簡單而不分青紅皂白的懲罰。

做出關愛的舉動。孩子們需要有形的方式來感受父母對他們的保護與愛護,不單是讓他們吃飽、穿好、準時上學校。對孩子來說,就寢前的時候是最脆弱的一刻,孩子們反復地提到要父母來看看他們是否睡熟。一個上幼兒園的女孩說出了其他孩子的心聲:“我喜歡我睡覺的時候父母親走進我的房間輕輕地吻我一下?!?/p>

我不喜歡我父母大聲叫嚷。所有的孩子都承認,當父母親頻繁地對他們叫嚷時,他們的感覺很不好。一些年幼的孩子感到害怕,“我的爸爸媽媽叫嚷的時候我很怕?!币粋€一年級的學生說:“當我看到父親的臉漲得通紅的時候,我很怕他會暴發心臟病?!睂τ诖笠稽c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這種怒氣具有傳染性,一個五年級的學生說:“當母親尖叫時,我感到我也想對著她尖叫?!?/p>

我喜歡全家在一起。孩子們喜歡固定的家庭活動,因為他們可以有一種盼望的心態,定期舉行活動和活動本身一樣地重要。

當孩子們談到家庭活動時,他們并不是指那種大把花錢的大場合。孩子們流露出他們是多么喜歡那些平常的,反復舉行的活動,對一個孩子來說,每星期全家聚在一起,租一部錄象帶,大家邊看邊評論一番……。對另一個孩子來說,每星期爸爸從一套冒險系列故事中給他讀上一章。當孩子們講述這些情景時,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臉上讀到快樂與放松。

參考文獻

<1>王耘、葉忠根、林崇德編.《小學生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陳幗眉著.《學前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4>李慧生等著.《我的第一本家教書》.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8月版

<5>楊冰、王秋虎、時隧營主編.《好習慣,壞習慣》.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月版

<6>徐漢林編著.《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8月版

<7>張義寶著.《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年6月版

<8>楊文譯,李雁寧主編.《中國孩子成長手冊》.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9>舒丹楓主編.《點亮孩子成長的心燈》.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0>五維亮主編.《變態心理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11><美>米爾騰伯格爾(RaymondG·Mileehbrger)著,石林等譯.《行為矯正原理與方法》.2004年7月版

<12><英>當·庫珀,杰西卡·庫珀主編.《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2月版

<13>《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