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現理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0 11:45:00
導語:自我表現理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自我表現的研究歷史
人們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并不是被動地對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作出反應,他們總是試圖影響周圍的環境,以便建立起有利于自己的形象,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對環境的操縱總是從操縱自己開始的。他們不斷地調節和控制呈現給其他人的信息,特別是有關他們自己的信息,這種對行為的調節和控制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無意識的。對社會信息和個人信息進行調節和控制的理論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符號互動理論[1]。該理論認為,社會交往中人們會想象自己處于他人角色位置時的可能情形,會設想他人對各種行為的可能反應,并且選擇相應的行為,最終形成或改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如何被別人看待。對社會行為的這些看法,后來在Goffman(1959,1971)的印象管理(或自我表現)理論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擴大[2]。Goffman把人們看作是生活舞臺上的演員,把人際行為看作是參加者的自我表現。他指出,“當個體出現在他人面前時,通常總是有某些理由去推動他的行動,以便這種行為向他人傳遞出符合他個人利益的形象。”盡管Goffman的理論被批評為降低了個體內部心理因素的作用[3],但還是為后來的社會心理學關于自我及自我表現的一系列研究開辟了道路。
20世紀8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一般把自我表現看作一個邊緣概念,自我表現理論或者被看作是對研究過程的一種干擾,或者被看作主要是與廣告、商業或政治有關的一個應用課題。它很少被看作是一個基本的人際過程,也許這是和自我表現的概念和理論首先是在社會學界提出和研究有關。80年代開始,對自我表現的概念分析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Baumeister(1982)首先對自我表現有關問題進行了重新分析,并且用以解釋許多社會心理現象[4]。Baumeister的開路先鋒作用引起了許多學者對自我表現的研究興趣。他們把對自我表現的研究從對概念的好奇轉向了把它看成一個能夠進行科學分析的根本的人際過程。這種轉向在社會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和理論解釋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原因在于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實驗社會心理學明顯地傾向于對行為的心理內解釋(intrapsychicexplanation),而不考慮社會關系的作用,如集中于認知的歸因理論、個體的認知失調理論、公平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等等。自我表現的重新分析以及相應的研究開始向長期居統治地位的心理內解釋理論挑戰。人們試圖用自我表現理論來重新解釋大量的實驗發現,如攻擊(aggression)、助人行為(helpingbehavior)、社會助長(socialfacilitation)、自我服務歸因(self-servingattribution)、態度改變(attitudechange)、群體極化(grouppolarization)以及其他社會心理和行為[4]。可見自我表現的思想已經滲透到廣泛的社會現象領域。但是這并不表明自我表現理論可以完全取代心理內的解釋理論。加之人們對自我表現概念認識的不統一,有人作狹義的理解,把它看成一類僅僅發生在特殊條件下的行為或主要由某類人作出的行為,亦即偽裝的、欺騙的行為;另一些人則作廣義的理解,把自我表現看作是社會行為的普遍特征。這就使一部分學者開始關心自我表現和人格特征之間的關系。他們試圖說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自我表現的方式,或者由于人格特征的不同,使一部分人參與自我表現,另一部分人仍按自己的內在動機和情感行動。
EvingGoffman,芝加哥學派的代表,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1959)中,根據符號互動的觀點,強調對交互作用過程的量化分析[2]。通過微社會的分析,Goffman研究了自我認同、群體關系、環境的影響和信息交互作用的意義。他的觀點盡管范圍很小,但是卻為社會交往和個體心理學的本質提供了全新的解釋。Goffman在其研究中使用"dramaturgicalapproach"一詞,用以表示自我在社會中的表現像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并把它推廣到更廣的社會生活的情境中。Goffman認為,交互作用即表演的過程,它受環境和觀眾的影響,通過印象管理,向他人展示出別人所期望的行為。這種表演不依個體的心理狀態而存在,盡管他對此缺乏信心,但是因為環境和交互作用的需要,個體經常這樣做。Goffman用被迫給病人安慰劑為例說明,盡管醫生知道安慰劑完全沒有作用,但是應病人的要求他還必須這樣做。
根據以上的研究,自我表現被認為是人們自覺的印象控制過程,它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個基本方面[5]。
2自我表現的類型
2.1自信的自我表現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現
被廣泛使用的自我表現行為分類是:把自我表現分為自信的自我表現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現[6]。Tedeschi等認為:自信的自我表現目的在于建立在別人心目中的特定的同一性的行為;因為已經形成不良的形象,所以防御性的自我表現則在于重新建立積極的同一性或改變消極的形象。
2.2習得性的自我表現和保護性的自我表現
Arkin[7]把自我表現分為習得性的自我表現和保護性的自我表現。習得性的自我表現目的在于尋求社會贊許,它在很大程度上和自信的自我表現的意義相同。Wolfe,Lennox和Cutler[8]為此提供了經驗上的支持。Leary和Kowalski(1990)認為印象的建構有許多技巧,其中主要成分之一是印象形成的動機,即控制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保護性的自我表現則指謹慎的、保守的行為,其目的在于避免社會的反對,包括謹慎的自我表現、不確定性的表現、自我貶低和社會交往頻率的減少,它和社會焦慮、沉默寡言、服從等相關聯。
Leary和Kowalski(1990)認為,自信的自我表現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現的分類和已經具有的人格特征無關。
然而,研究表明:保護性的自我表現和社會焦慮有關。最近研究發現:自我表現的類型和自尊系統的聯系,即自尊水平高的個體自我表現傾向于自信的自我表現,自尊水平低的個體傾向于保護性的自我表現,這一點已經為Baumeister,Tice和Hutton所證明[9]。
學者們認為,自我表現的風格和自尊問卷的得分相關,高分者表現為自我提高的行為,引人注意其積極的特征。而低分者其實自尊得分在中等范圍內,但是他們卻采用保護性的自我表現,他們避免別人注意他們的能力,關心的是避免消極的印象,而不是達成積極的印象。這一理論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10]。
類似的研究發現:習得性的自我表現、保護性的自我表現分別和自信、自我保護或被動的、主動的行為類型一致[11]。
這些分類盡管包含許多相同之處,但卻沒有系統的聯系。一個整合的自我表現類型應該既考慮已有分類的相同和相異之處,又要考慮源于自我表現的一些經驗,應該提高人們對自我表現類型的理解。所以,一個整合的自我表現分類應該在區分自信的自我表現和保護性的自我表現的基礎上包括以下幾項內容[12]:
第一,關于低自尊和自我表現的文獻清楚地表明,保護性的自我表現應該屬于另外的維度。
第二,經驗表明另一個有用的維度是攻擊性的自我表現。例如,一些關于政治家的公眾自我表現的研究發現[13],攻擊性行為被作為一種自我提升的手段。同樣競爭者和第三黨為了表現出優越的形象,也試圖控制局面,經常使用攻擊性自我表現的策略。
其他的研究同樣顯示,政客們對第三黨的貶損可以用以自我提升。采用攻擊性的手段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印象或推進自尊,它明顯地不同于Tedeschi和Norman(1985)所描述的自信的自我表現。
第三,對一些自我表現行為的觀察表明,自我表現的行為和迄今為止文獻中所描述的策略并不一致,如否認(denial)、認同(identification)、糾正(remediation)、顯示力量(showingstrength)、對批評者的資料來源進行批評(criticizingthesourceofcriticism)[14]。
已有的類型描述一個從積極到消極的維度,可以廣泛地用于區分不同類型的行為。而在社會交往方面,積極的行為對消極的行為表示退縮行為和外顯行為。與此相似,對交往行為的系統編碼,SYMLOG,用向上和向下來評價統治行為和服從行為。所以,自我表現的類型可以放在被動、保守到外顯、攻擊這個維度上來區分。
第四,一些獨立的研究者也觀察到相似的自我表現形式,并認為盡可能在統一的分類體系中探討自我表現的內容。
另一個自我表現的維度涉及到基本的行為意圖。在自尊量表上得分高和低者其自我表現的動機不同。高自尊者渴望形成令人滿意的印象,而低自尊者更關注不產生消極的印象。這樣一個重要的區分自我表現的維度應該包括一個人給人留下好印象而不是壞印象的努力程度。所以,從分類學的角度來看,應根據行為的意圖:(a)不給別人留下消極的印象和(b)努力產生積極的印象,來區分自我表現行為。每個維度應根據個人實現目標的積極程度來區分。因此,自我表現可以分成4種類型:
(1)表現良好的形象:自信的自我表現包括積極的而非攻擊性形成良好印象的努力。在自信的自我表現過程中,行為者把其表現歸因于特定的情境。這樣的歸因可稱作言語的(如:我得數學好)或由相關的行為證明(如:解決復雜的方程)。觀察者發現行為者很難偽裝,因而其希望線索更為可信。Jones和Pittman[15]認為自信的自我表現包括逢迎、舉證和自我提升。同時他們還指出,如威脅、懇求因其并未表現出傳達良好印象的試圖,所以不被列在自信的自我表現類別之下。
(2)通過貶損別人使自己表現更好:攻擊性自我表現是以攻擊性行為形成人們所期望的印象。該策略使用者盡管也通過控制或貶損其他人達到目的,但其僅僅是想以人們期望的方式表現自己。
(3)通過避免表現消極的印象使自己不致于在他人心目中形成壞印象:保護性自我表現的目的不是試圖形成好印象,而只是盡量避免形成壞印象,破壞已經形成的社會同一性。和防御性自我表現比較,保護性自我表現不是積極改變不為社會所期望的同一性,而是被動的避免消極的印象。包括避免公眾的注意、自我暴露最小化、謹慎的自我描述、社會交往最小化、保持沉默、被動而友好的社會交往等。
(4)通過極力避免消極的特征而不使形成壞印象:防御性自我表現是在期望的同一性受到威脅或破壞時使影響最小化的表現類型。包括否認、重構、分離和合理化等。
從上述關于自我表現的分類方法可以看出,已有對自我表現的分類存在著明顯的重疊,且涉及的面極窄。所以,關于自我表現的分類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
3影響自我表現的因素
個人要給別人什么樣的印象最終取決于他在特定的情境中如何表現自己。他人正是綜合個體在衣著、言談、行為舉止等語言的和非言語的信息對他形成判斷。由此可見,自我表現是印象管理的重要途徑。
3.1交往對象的特點
個體在不同的人面前的行為表現是不同的。人們的自我表現往往根據相互關系中對方的特點而采取某種相應的對策。如果相互關系中對方比較自高自大,則個人的自我表現也會發生自尊的傾向,表明自己也不落后于對方。這種情況在雙方發生矛盾時尤為明顯。
格根和維什諾夫讓被試描述自己的有關特征[5]。一個月后,再安排這些被試在他人面前描述自己的特征。被試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被試的交談伙伴很自負,而另一組被試面對的談話者很謙遜。比較被試兩次關于自我的描述發現,與夸張自大的對象交談的被試,其第二組自我描述比一個月前的描述更積極、敘述的優點更多;而在謙遜的對象面前作自我描述的被試與一個月前相比,不但減少了優點的敘述而且強調自己的不足。
這一實驗說明,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中,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適當地、恰如其分地表現自己時,往往把其交往的對象作為自我表現的參照點。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還有一種情況,有些人會作出與對方表現相反的自我表現。如果與自己有關系的對方是自己所不喜歡的甚至是自己所討厭的人,即使對方表現出來的態度和所提的建議和自己相同,自己也會故意作出相反的自我表現,以顯示自己與對方并不合拍,有不同的個性,從而和對方保持一定的社會距離。
3.2交往的情境
個人的自我表現往往以情境為轉移。格根[16]以一群新入學的海軍學員為研究對象,把他們分成A、B兩組,交給每組被試同樣的工作任務,但是給以不同的指導語。對A組說的指導語特別強調必須團結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對B組的指導語強調必須正確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這樣兩組所接受的指導語不同,要求A組被試搞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求B組被試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和責任感。然后要求各組每一個被試在小組內作自我介紹,這實際上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所做的自我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強調要有效解決問題的B組被試,較多地作出對自己肯定的自我評價,讓大家知道他的才能、特長和優點,目的是讓他人了解自己和自己保證完成任務的決心與信心:而強調搞好關系的A組被試,他們在作自我介紹中表現得非常謙虛,甚至批評自己的缺點,他們估計這樣的自我介紹會給大家留下好的印象,便于以后的和睦相處,團結合作,把工作做好。他們認為如果一開始就表現得自高自大,可能會引起他人的反感,搞不好關系,從而對今后的工作不利。
俗語所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即是對交往情境影響人的社會行為的真實描述。
3.3所屬群體的參照
個人參加了某一個群體,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從而會自覺地維護這個群體的利益和形象。因此其自我表現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個人的行為往往以所屬的群體為參照,也就是所屬群體的規范對個人的自我表現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可以把這種影響理解為一種約束力。
自我表現受所屬群體的影響的事實,在小學生中也明顯地存在。有的少先隊員在馬路上與同伴發生爭執,進而動手扭打之前,先把紅領巾解下來放好,然后再打架。說明這個少先隊員意識到:少先隊成員不允許作出越軌行為,而打架是少先隊組織所不允許的,要受到社會的指責。因此,解下紅領巾打架這一自我表現,是為了免受團體規范的約束。
4自我表現——自覺的印象控制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自覺的印象控制過程稱作自我表現。自我表現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個基本方面。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經常有意識地去按照一定的模式表現自己,以便給別人留下一個自己所期望的印象,并借此達到某一預定的目的。
自我表現的原則
4.1角色獲得
在我們與任何人的交往中,別人對我們應當如何行為都有一定的期望。當我們的行為符合別人的期望時,別人的期望得到了實現,情感上就會有愉快的感受,并自然地產生對我們悅納的情感反應。相反,如果我們的行為不符合別人的期望,人們的期望無法實現,則在情感上就會有不愉快的感受,并自然地會對我們產生拒絕的反應,我們的行為越是偏離人們的期望,人們的失望也就越強。相應地,情感上對我們的排斥也越大。嚴重時,別人對我們的不愉快會轉化為直接的討厭。
大量的研究表明,準確了解別人期望的最有效的途徑是“角色獲得”(roletaking)[5],即站在別人的立場上,體驗別人的角色,了解別人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的期望與情感。通過角色獲得,我們可以知道別人在特定條件下期望我們怎樣行為,從而了解到此時此刻我們的自我表現是最恰當的。由此,我們就可以調節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我們的期望。心理學家發現,通過角色獲得,我們可以十分細致地了解別人在特定條件下對我們的感受。如果需要,我們甚至可以知道應該選擇怎樣的姿勢,用多高的聲音和別人說話等等。
4.2相互支持
交往的過程中時自我表現達到良好效果的第二個原則是,自我表現必須不侵犯別人的尊嚴。社會生活有如一個舞臺,每個人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人們通過扮演各種角色的過程來實現自己的社會職能。每一個角色扮演者,對于自己的角色形象都有一種期望,如果自己的角色扮演(換一個角度看就是自我表現)符合了別人對角色形象的期望,則別人就會感到他們的價值得到了實現,就有了“面子”(face),有了尊嚴。當人們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角色形象要求時就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窘迫。如果是別人損害了人們的“面子”,使人們的尊嚴受到威脅,則人們就會對其持高度的排斥態度。所謂成功的社會交往實質上就是交往的雙方以各自的自我表現相互支持,既使對方的期望得以實現,同時也達到自己的目的。即行為要于人有益,于己有利。許多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不懂得“相互依賴,相互支持,一傷俱傷,一敗俱敗”的道理,在別人出現失誤或面臨困難而不能順利實現自己的期望時,不是積極幫助別人彌補失誤、渡過難關,而是袖手旁觀,幸災樂禍甚至增加別人的困難。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已經證實,這種方式最不利于友情的維持和發展。而在別人尊嚴面臨威脅時給予別人最有力的支持,則可以有效地將雙方的友情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所以,相互支持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我表現原則。
4.3特殊的自我表現策略
在實際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除了在通常的人際情境中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他們還經常有意識地使用有些特殊的方法以向別人表現自己,借以給別人留下各種不同的印象(當然,這些印象不一定符合社會期望),以達到不同的目的。
社會心理學家瓊斯(E.E.Jones)等人1982年總結了人們主要的特殊表現策略,包括逢迎(ingratiation)、恫嚇(intimidation)、自我抬高(self-promotion)、顯示(exemplification)、懇求(supplication)等5種[15]。
4.3.1逢迎
這是最為常用的自我表現技術。它是用一定的策略性行為(抬高別人、遵從別人觀點、送禮等)來影響別人,以增加自己個人品質的吸引力,使自己看起來令人喜歡。
逢迎的兩種常用的方法,一是贊美別人;一是贊同別人的觀點。大量的研究表明,贊美只是在別人看來是可信和真誠的時候才起作用。同樣,對別人的觀點表示贊同,態度也必須是由衷的,否則倒反會增加別人的反感,弄巧成拙。從功能上講,這兩種常用的逢迎方法都對別人的自我價值感起支持作用,從而增加別人對自己的接納性。
4.3.2恫嚇
與使用逢迎令別人喜歡自己的目的相反,恫嚇在于給別人造成一個恐怖的印象,使對方由于害怕而完全接受控制,由此達到自己的目的。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常常一開始就造成一種聲勢,先聲奪人,讓別人摸不著頭腦,從而控制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4.3.3自我抬高。
運用這種策略的目的在于,想使自己在別人看來有能力。在使用這種策略時,人們既可能在總體上抬高自己,也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方面抬高自己。自我抬高的人往往承認自己有一些小的不足,這樣會使自己抬高的某些方面讓人覺得更可信。
4.3.4顯示。
顯示的目的在于給別人以正直和品行高尚的印象,并由此使別人感到其中的差距,引起別人的內疚感。領導者常常使用這種方式確立自己的形象,如故意放棄一些小的利益,借以顯示自己道德上的高尚,從而贏得別人的尊重,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4.3.5懇求。
這一策略是向別人表白自己的弱勢和對別人的依賴。它和顯示正好相反,目的在于引起別人的同情,進而得到別人的幫助。這是人們在其他策略使用無效時最后的一種被動的印象控制方法。這也是一些人贏得別人幫助的常用手段,同時,也是一些人騙取別人信任、同情和其他物質幫助的伎倆。
瓊斯等人所做的系列研究發現,人們會根據不同的時間、場合或對象選擇這5種特殊的自我表現策略其中的一種或幾種。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策略也有不同的偏好。但是,可以肯定,幾乎每個人都會使用某種策略達到自己的目的。
總觀已有的關于自我表現的研究,我們認為自我表現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心理學課題,國外心理學家對有關問題進行了許多研究,但研究缺乏系統性,僅僅關注自我表現的類別、策略等問題,對于更廣泛的領域尚未涉及。
【參考文獻】
[1]章志光.社會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1-64
[2]GoffmanErving.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NewYork:Doubleday,1959
[3]SchlenkerBR.Impressionmanagement:Theself-concept,socialidentity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Monterey,CA:Brooks,1980
[4]BaumeisterRF.Aself-presentationalviewofsocialphenomena.PsychologicalBulletin,1982,91:2-36
[5]金盛華,張杰.當代社會心理學導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52-58
[6]TedeschiJT,NormanN.Socialpower,self-presentationandtheself.In:SchlenkerBR.ed.Theselfandsociallife.NewYork:
McGrawHill,1985.293-322
[7]ArkinRM.Self-presentationalstyles.In:TedeschiJT.ed.Impressionmanagementtheoryandsocial
psychologicalresearch.SanDiego,CA:AcademicPress,1981.311-335
[8]WolfeRN,LennoxRD,CutlerBL.Gettingalongandgettingahead:Empiricalsupport
foratheoryofprotectiveandacquisitiveself-present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0:356-361
[9]BaumeisterRF,TiceDM,HuttonDG.Self-presentationalmotivationsandpersonalitydifferencesinself-esteem.JournalofPersonality,1989,57:547-579
[10]SchutzA,DePauloBM.Self-esteemandevaluativereactions:Lettingpeoplespeakforthemselves.Journalof
ResearchinPersonality,1996,30:137-156
[11]BaumgardnerAH,ArkinRM.Copingwiththeprospectofdisapproval.Strategies
andsequelae.In:SnyderCR,FordCE.ed.Copingwithnegativelifeevents.New
York:Plenum,1987.323-346
[12]SchutzA.Assertive,Offensive,Protective,andDefensiveStylesofSelf-Presentation:ATaxonomy.JournalofPsychologyInterdisciplinaryandApplied,1998,
132(6):611-629
[13]LauxL,SchutzA.Wearegood.Self-presentationofpoliticians:Self-enhancementandcredibility.MUnchen,Germany:DTV,1996
[14]SchutzA.Self-presentationofpoliticians.Analysisofcampaignperformances.Weinheim,Germany:
DeutscherStudienVerlag,1992
[15]JonesEE,PittmanTS.Towardageneraltheoryofstrategicself-presentation.In:SulsJ.ed.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ftheself.Hillsdale,NJ:Erlbaum,
1982.231-263
[16]時蓉華.新編社會心理學概論.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8
- 上一篇: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探究論文
- 下一篇:后進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