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是新課改素質教育基本組成

時間:2022-12-23 08:20:00

導語:心理教育是新課改素質教育基本組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理教育是新課改素質教育基本組成

通過各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失敗,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是新形勢對思想政治課和學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集中反映了新世紀思想教育的時代要求。

一、重視心理品質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和諧發展的現實需要

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發育正處在經歷“精神斷乳”的巨變時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1.情緒方面,工作體會表現為遇事急躁,容易激動,不善自控。

2.意志品質方面,表現為膽小怕事,缺乏毅力,容易動搖,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3.性格方面,表現為狹隘自私,孤獨自卑,人際交往困難,偏執、虛榮、嫉妒心強。

4.自我意識方面,表現為對自己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烈。

5.社會適應能力方面,表現為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對人冷漠、怯懦、依賴性強。

造成以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學生自身的原因。中學生年齡較小,涉世不深,處在長身體的發育階段,對問題的思考和處理往往“跟著感覺走”,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缺乏全面性和準確性。一旦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同現實之間產生矛盾,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產生心理偏差。其次,社會環境的影響。我國處在社會經濟的轉型時期,功利意識的負面效應有所擴大,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受到精神污染,理論和現實的脫節更使青少年感到撲朔迷離,易產生心理失衡。再次,成績分數下的應試教育使學校和家庭教育陷入誤區,“捆綁管理”、“保姆管理”急功近利。

二、重視心理品質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舉措

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政治課融心理品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時事教育于一體,從根本上解決了心理品質教育在中學階段無合法地位、無明確要求、無具體措施的狀況,使學校德育工作從注重研究“事”到研究“人”,由脫離學生的內心世界到深入學生的心靈,使知和行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德育的實效。

就政治課教學本身而言,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高覺悟。即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達到這些要求,與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密不可分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和保證,也是培養全面發展新世紀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重視心理品質教育是落實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

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內涵,其中創新品質是創新活動取得成功的奠基石。它包括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積極穩定、樂觀開朗的情緒情感,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正確面對挫折失敗、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不盲從、不惟書、不唯上、不迷信、敢于求新求異的創新品質。心理學和創造學研究表明,進取心強,有事業心、責任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輕信他人,刻苦鉆研等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潛在的創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學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課教學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思想政治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范文必須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才能實現德育工作目標,體現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獨特功能。

1.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尤其是健康的身心素質是加強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關鍵

當今世界的教育,要求教師是一個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人,一個有著健全人格的人。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和德育專干要有全面的政治素質,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較高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有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熱愛學生的良好道德素質,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素質,還必須具備健康的身心素質。因此作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為自己“充電”,善于接受新知識、新觀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加強自身心理品質修養,做到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性格開朗、富有朝氣、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要善于控制和調節情緒,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學生的表率,進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2.要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和疏導

心理品質修養的許多內容,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內容。事實告訴我們,中學生發生的許多問題,并不都屬于純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因此,教育教學一定要重視研究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狀態和形成規律,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實際和個性品質,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為政治課教學和學校德育工作掃除心理上的障礙。在實際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用細心去捕捉學生的閃亮點,心得體會用愛心、誠信、熱心對待學生的錯誤,通過個別談心、典型效應、書面交流去引導和疏導學生,通過情景感染感化學生,引導其發展的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既注重學生心理上的共性問題,又注意不同學生的個性問題,同時要注意運用實例教學和模擬鍛煉,磨練學生意志,發展學生能力。改革考試制度和評價方法,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使學生真正在“明理”的基礎上“導行”,真正提高教學效果和德育工作實效。

3.要營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教育大環境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之間,客觀上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和脫節。應該營造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全社會都來關心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努力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教育目標、教育方式、教育態度和教育評價等方面有機配合的機制。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專業優勢,積極舉辦家長學校,開展青少年心理咨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專題講座,加大對青少年心理咨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專題講座,加大對青少年教育的宣傳力度,印發材料,提高全社會對教育的認識,在學校內部,要結合學科滲透,挖掘各學科教學中的豐富的教學因素,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論文寫作政教處、團委、年級組、班級要通過各種活動和多種形式進一步優化學校和班級的文化環境,將培養目標內化為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要充分挖掘教育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意志、興趣、與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積極加以發展、保護和充分利用,以期獲得更好、更長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