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高校生心理疑惑及疏導策略

時間:2022-05-30 04:45:00

導語:女高校生心理疑惑及疏導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女高校生心理疑惑及疏導策略

近年來,隨著高校一些觸目驚心的“校園事件”的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越來越成為社會、學校和家長所關注的焦點。而女大學生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體,其心理健康問題在高校中更為突出。據有關調查,在我國大學生自殺案例中,女性的比例要高出男性兩倍多。這一現狀警示著我們,立足于女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對目前女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及其成因進行客觀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育疏導對策,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心理學證明:女性對于情感的敏銳體驗要遠遠超過男性。女大學生作為女性中較為特殊的群體,由于其所處的特殊環境、特殊年齡段、特殊的情感成長期,往往使她們的情感極為敏感。據有關調查:女大學生中經期身心綜合癥的發生率高達82.95%,有13.7%的女大學生一年中有1/3的時間是在抑郁、煩躁、不適中度過的。這表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嚴重。根據筆者多年學生管理工作實踐調查發現,目前女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較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卑心理。女大學生的自卑感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自身外表不突出;二是自身能力不足。大多數學生經過高考的拼殺,帶著良好的自我感覺進入大學校園,突然發現自己只不過是普通的一員,除了學習成績之外,還有諸如知識、才藝、交際等方面的差距。三是城鄉差距所產生的心理落差。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會在城鄉的對比中變得極度敏感多慮,尤其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女大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而這種狀況在大一的女生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筆者曾接觸過這樣的一位大一女生,由于經濟困難且說話帶著濃重的鄉音,她較少與其他同學一起行動,久而久之就習慣將自己內心世界重重隱藏,對外界產生一定的排斥,由自卑走向自閉。

(2)自我意識較強。自我意識是青年期心理發展中較為突出的一面,而女大學生是一個自主性和自我意識較強的群體,她們在進入大學后才逐漸體會到“自我管理”的意義,進而加強其自我意識。而強烈的自我意識決定了當代女大學生的自我主義,如更為關注自我形象,注重自我評價,在很多時候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很少也很難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

(3)焦慮煩悶普遍存在。在當今的大學校園,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郁悶”一詞,隨著大學生中獨生女的增多,“郁悶”的狀態在女大學生中更普遍地存在。女生情緒易于激動,有時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讓女生宿舍處于幾天的冷戰狀態。另外,當女生面對學習、生活、感情等困惑時,往往又不像男生那樣有更多的表露和發泄的方式,由此而產生的焦慮煩悶常隱藏心中,無形中加重其心理的不適。

(4)人際交往關系緊張。大學里,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匯集成一個社會小群體,由于各自家庭背景、生活習慣、性格、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沖突和情感損傷。而受女性特有的細膩、多疑等心理特質的影響,女大學生人際關系顯得更為緊張。且隨著大學生獨生女人數的增加,父母嬌慣、自我中心,心胸狹窄,經常抱怨他人,特別是在女生宿舍,較之男生宿舍更顯現得復雜和微妙。據筆者五年一線學生工作經驗總結,女生宿舍問題所占女生日常生活問題的比例高達95%。筆者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曾遇到這樣的狀況:一間女生宿舍5名學生,飲水機多達5部,5名學生因宿舍電費及公共用品費用開支不能達成一致而造成相互關系的嚴重緊張,并發展成同宿舍兩個月以來沒有任何的言語交流,處于長期的“冷戰”狀態。

(5)戀愛及性心理的困惑。處于青春期的女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青春機能的成熟與性意識的覺醒引起了女大學生心理上微妙的變化。在中學階段,由于父母看管較嚴且身負升學的壓力,即使有愛的需求也常藏于心中,而在大學相對寬松的環境下,愛的需求開始得以表露。而相較于男生而言,女生在感情上更為敏感、盲從、幼稚和單純。女大學生一旦戀愛,極其容易陷入一種“愛情至上”的境界中,不善于把握感情的分寸,可以為對方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認為肉體的關系會讓雙方感情進一步升華。當雙方感情破碎時,女生往往會覺得自己付出較多而產生心理的不平衡,隨之產生心理包袱或因過度悲傷失去理智而做出輕生的舉動。筆者曾處理過一例大二女生因失戀而試圖割脈跳河的事件,該女生來自觀念保守的農村,其在大一時認識了比自己高一年級的師兄并確定戀愛關系,在半年期間,該男生曾多次提出與其發生性關系均被拒絕。而當男友提出分手時,為了讓感情得以維系,該女生最終答應了男友不合理的要求并與其發生性關系。而兩個月后男友再次斷然提出分手時,該女生認為自己已獻出肉體而產生心理的極度不平衡,進而產生輕生。幸好該宿舍同學發現其異常并及時報告輔導員老師采取相應的干預才阻止了悲劇的發生。由此可見,戀愛中出現的挫折,會導致女大學生身心的疾病并釀成悲劇。

2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女大學生產生上述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既有客觀上的社會、家庭、學校的因素,也有主觀上的生理、心理因素。

2.1客觀原因

(1)傳統文化對女性心理深層次的影響。女性自古以來被視為弱勢群體,諸如“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的傳統性別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影響著現代人。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追求男女平等,但改革的浪潮還不足以將“男尊女卑”的觀念完全消滅。傳統文化中對女性角色輕視的觀念,是導致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2)家庭教育對女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的教育方式、態度以及價值觀、期望值等都潛移默化地成為子女思想觀念的一部分并直接支配其行為活動。受重男輕女的舊觀念的影響,特別在多子女家庭尤其是比較落后的農村,女孩子的受教育權受到限制,家庭對其關注及關懷嚴重缺失。小婷是筆者所在學院07級的女生,因生活在梅州某縣“重男輕女”觀念相對嚴重的農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明顯冷落而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失衡。進入大學后又發覺自身各方面能力不足并沒有“亮點”引起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于是其采取在大眾面前用夸張的言語及異常的行為來引起關注,把自己偽裝成心理異常學生來獲取老師和同學的重視和關心。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女大學生心理產生的嚴重影響。

(3)我國基礎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長期以來,從小學到大學,絕大部分學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教育,學校只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其情感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甚至中學都開展了情感教育、性教育,而大多基本上停留在標語、口號式的宏觀層次上,缺乏必要的細致和深入,尤其是對女大學生的個別教育引導還不夠。

2.2主觀原因

(1)自我意識不健全,常出現認知偏差。女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都與自我意識有關,例如不能客觀地認識自我,對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等。

(2)生理的因素。當前的女大學生年齡基本上在18-23歲之間,正處于生理逐漸成熟中。女性具有周期性的月經來潮直接影響著她們的思想情緒。據調查,大部分女大學生會痛經、閉經,這給她們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影響和困惑。

(3)應對策略與應對能力欠缺。很大一部分女大學生在對生活事件的應對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當她們遇到某些困難,雖然能夠對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及內外原因進行分析,但是最后往往會出現“我知道……,但是我該怎么辦?”的疑惑。這種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她們面對困難時不能積極地面對各種壓力,而是經常處于一種緊張的應激狀態,最終導致心理障礙。

3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疏導對策

21世紀要求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女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更需關注。為此,針對女大學生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根據其特有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提出相應的教育疏導對策,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勢在必行。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學生管理工作一線的輔導員,我們應在平時的教育引導中幫助女大學生加深對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明確自己的期望與追求;引導她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她們樹立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意識,增強她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促進她們的全面發展。此外,高校要不斷優化德育工作隊伍,健全各種管理制度,在高校擴招、學生增加的情況下,及時配備、補充管理隊伍,發現并及時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2)加強愛情觀的教育,幫助女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婚戀觀女大學生在戀愛方面存在的感情問題與婚戀觀直接相關,而正確處理戀愛問題也是做好女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我們應從女生生理和心理實際需求出發,引導她們充分認識愛情的真正意義,而不應在戀愛上盲目從眾或失去自我。同時應注重方式方法,改變傳統的說教式,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合理的案例教育并采取談心聊天的方式,讓女大學生們懂得巧妙地拒絕戀愛中不合理要求的藝術,學會以尊重對方的態度和機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此外,還要在平時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培養女生承受失戀打擊的能力,并從中學會自我調節情緒,把情感轉移到學業上及自己感興趣的更廣泛的領域中。如針對大一的女生剛剛離開父母來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分不清友情和愛情,面對高年級師兄的“關心”,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而高年級女生常對男友的一些不合理性要求感到困惑,畢業班女生開始對“畢業即分手”產生恐懼,筆者所在學院每年都會根據年級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女生戀愛觀教育的講座及座談會,并以“戀愛觀”為主題開展主題班會及辯論賽,讓廣大學生參與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以第二課堂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針對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女大學生身心協調發展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溝通,教育必須以活動為載體。高校的學生工作應利用工作方式靈活多變、教育內容緊貼時代的特點,有側重、有針對性開展系列的主題活動,強化教育效果。各學院可以征文、主題班會、辯論賽、“女生節”、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心理情景劇比賽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具有女生特色的活動,促使女生在活動中鍛煉能力,展現自我,尋找自信,追求獨立。同時可以通過學生會女生部,定期開展一些譬如“關愛女生”,“關愛自己”,“關愛生命”的關懷活動。通過這種主題鮮明的活動,逐漸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關愛和被關愛所帶來的溫馨,從而提供一個便利的機會讓學生反思,應該如何跟人相處,怎樣正確對待愛情,怎樣懂得珍惜自己生命及報答他人。如筆者所在學院每年3月舉辦“女生節”系列活動(包括“心靈手巧”插花比賽、“心語心愿”祝福語征集等),5月舉辦全院心理情景劇劇本征集及“心理健康月”活動,九月舉辦“戀愛觀”主題班會及辯論賽,十月評選“羅活活優秀女大學生獎學金”及“關愛女生”征文比賽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強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咨詢,幫助其釋疑解惑,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我們應該堅持發展性與補救性咨詢相結合,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咨詢,幫助其緩解壓力、宣泄情緒,引導她們走出心理的誤區。在每年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測試普查建檔的基礎上,通過電子郵件、QQ、書信、面談等方式,對存在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及時的疏導,幫助她們盡快克服心理障礙,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時,根據女生的心理特點,很多女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時往往不能在心里埋藏太久,更愿意向好友、同齡人傾訴以尋求幫助與支持。因此,朋輩心理咨詢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朋輩間相互開導、安慰和幫助的形式,實現積極的人際互動過程,是高校心理咨詢的重要補充。同時,讓學生成為心理咨詢工作的主體,也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我們可以組建朋輩心理互助中心,挑選一部分對心理咨詢工作富有熱情及責任感的學生,經相關專業培訓后組成中心成員,開通心理熱線電話及短信,開展朋輩間的心理咨詢與幫助。如筆者所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成立的由各學院各班級心理委員組成的心理咨詢小組,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就筆者所在學院心理委員反饋,通過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在心理咨詢中心老師的幫助下,自己提高了對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對自己有了客觀的認識,在提升自己的同時還幫同學們解了不少“愁”。

(5)構建宿舍、班級、學院三級心理危機干預系統,防患于未然,預防嚴重時件的發生心理危機對象主要是存在心理危機傾向及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學生,做好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應立足教育,重在預防。根據女生宿舍問題多的特點,我們可以在各宿舍設立掛鉤黨員和心理委員,及時掌握本宿舍同學的心理動態,發現異常及時向班主任及輔導員匯報。而輔導員作為學生的“貼心人”,應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危機,并及時給予預防和干預,將重大心理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骨干離同學最近,最了解同學的優勢,及時、準確搜集和反饋信息,積極協助班主任及輔導員開展危機干預的基礎性工作。如筆者所在學院從本學期開始實行班級心理委員周報制度,使一些有心理異常行為的學生被及時發現并得到相應的干預,收到良好的效果。

女大學生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體,與男生相比,她們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和問題。高校女生心理工作的重點在于調動女大學生成才的積極性、有針對性的解決女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并及時引導其正確地認識、接納和控制自己,幫助其克服來自社會及自身的障礙,從而培養其優良的心理素質以勇敢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