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2-27 11:01:14

導語:微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1微媒體的特點及使用現狀

(1)信息傳播速度快。

微媒體的使用方式便捷,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信息。微博、微信、QQ等微媒體可以使用智能手機或移動終端、轉發以及評論信息,使信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的瀏覽和快速的傳播。

(2)信息內容豐富多樣。

隨著當代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紙質媒體或新聞媒體來傳播信息,微媒體更是以其便捷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微媒體使用門檻低,每個用戶都可以自己的信息,這些信息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展現,信息量巨大,信息內容豐富多樣。

(3)參與廣泛,互動性強。

微媒體的傳播具有極強的參與度和互動性。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微信、微博、QQ等微媒體以其簡便的操作方法,得到了各個年齡層的廣泛使用,尤其以大學生的使用范圍最廣。微媒體既可以讓雙方進行實時的無障礙溝通交流,又可以共享信息,微博、微信和QQ的轉發、評論功能更是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可以使不同的領域、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對同一信息做出不同的反應和評價,并能在線上進行交流和討論。正是因為微媒體短平快的特點,使得它在眾多媒體中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力量。根據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整體80.9%的使用率,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鞏固。隨著手機成為我們國家飛速發展的一個主要網絡端,以微博、微信為主要代表的微媒體時代已經到來。

2微媒體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的影響

微媒體通過構建網絡交流互動平臺,開辟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領域。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依靠高校為大學生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二是依靠專職或兼職的心理專干老師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隨著微媒體介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它創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媒介形式,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踐途徑。

(1)搭建信息平臺,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動性。

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會對心理健康問題存在偏見,以及大學生心理發展特有的閉鎖性,使得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受到一定的回避和抵觸,教師難以及時、全面、準確的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然而90后的大學生們是微博、微信等微媒體的主力軍,他們習慣在這些平臺上抒發情緒,表達感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媒體平臺,關注大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問題和事件,了解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如果發現某一問題成為大學生討論的焦點并向情緒化方向發展時,可以及時給予輿論引導和干預,防患于未然。

(2)搭建交流平臺,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利用微媒體開放、便捷、互動的特點而建立起來的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局限,增強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在微媒體環境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變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或一對多的傳統課堂教育模式為一對多和多對多的微媒體溝通交流模式。通過微媒體的評論和共享功能,可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的交流與資源的整合。然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過多的依賴微媒體的宣傳功能和交流共享功能,也可能會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產生一定的弊端。

(1)微媒體弱化了教育者的調控能力,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新挑戰。

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以課堂教學為主,可以對大學生進行集中、高強度、無干擾的信息傳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微媒體的使用改變了這一模式,在微媒體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唯一的信息者,大學生借助新興的媒介可以與社會大眾直接互動和對話,分享各類資源。當認知出現偏差時,大學生更容易受到媒介中輿論的影響,從而挑戰教育者的權威。

(2)微媒體虛化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新問題。

90后的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而他們作為微媒體的主力,容易受到微媒介上多重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在認知方面,微媒體中真假難辨的海量信息會沖擊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造成認知混亂。在人際交往方面,大學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強,容易沉迷于微媒體中的虛擬人際交往,依賴虛擬世界帶來的自我滿足感,從而放棄對現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的追求,造成交際受阻。

3微媒體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1)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水平,樹立他們在微媒體環境下的話語權威。

微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逐漸改變他們傳統的工作思路和模式,與時俱進、轉變思維,主動融入微媒體環境,有效利用微媒體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通過多種信息反饋渠道,及時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進行輿論引導,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面對微媒體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調控能力的弱化,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如果高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會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就無法及時的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動態;如果在微媒體中不會使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易懂的語言表達,就很難引起大學生的共鳴。這就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掌握最新的傳播技術,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對話關系,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門話題進行引導,樹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微媒體環境中的權威。

(2)注重微媒體中的內容設置,貼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微媒體的表現形式多樣,信息傳播與更新速度很快,大學生在信息的選擇上擁有自主權,他們的注意力大多停留在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上。沒有廣大學生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微媒體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更談不上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在豐富微媒體的形式時更要注重內容的設置。內容設置應時刻跟蹤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貼近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反映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并利用微媒體自身的功能進行話題的設置、宣傳與引導。在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心晴部落APP(手機軟件)的欄目設置中,除了常規的“心晴播報”、“心晴視窗”、“成長心路”等欄目外,心晴部落APP根據文學院學生的生活實際需求設置了“新生心晴”、“職通未來”、“三月女生”欄目;根據文學院的專業學習需求設置了“心語美文”欄目;根據文學院女生比例9:1的實際情況,為女生設置了“秘密花園”欄目;并且為了吸引同學們的主動參與,APP單獨開辟了“心晴留言”互動欄目。正是因為這些欄目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心晴部落APP從2013年5月初創以來,僅在文學院試點推廣就已吸引了常用活躍用戶800余人,成為了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微媒體平臺。

(3)組建微媒體學生管理隊伍,培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大學生力量。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采用符合大學生行為習慣、心理特征、以及價值觀念的內容與形式,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收集與傳播過程中朋輩有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同齡人之間更能相互理解、互相信任,能更好的協助老師推廣微媒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團學組織通過實名認證直接開通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受到了廣大學生粉絲的熱情圍觀和追捧。湖南師大百事通微信公眾號、湖南師范大學星網微信公眾號已經擁有了過萬的關注量,單篇熱門分享的閱讀量甚至超過3萬。2014年5月才剛剛創建的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專門微媒體湖南師范大學心靈驛站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也已經擁有了8000多的關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和有效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改變觀念和做法,給予學生管理團隊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發揮學生中意見領袖的力量,設計更多貼近學生的微話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微活動等。在增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

4結語

總之,微媒體是集傳播信息與互動交流于一體的網絡平臺,它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拓展了新領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建立師生平等對話關系、培養微媒體學生管理團隊、引導校園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微環境。

作者:周燦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