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策略

時間:2022-08-24 09:40:58

導語: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策略

摘要:通過“大學語文”課程來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閱讀理解、口語表達、寫作等語文應用能力,能為他們未來從事學前教育奠定良好基礎。在培養過程中,需要靈活處理教材、合理開發能凸顯學前教育專業特點的教學資源,構建完善的課外延伸教學體系以拓展學生視野,結合教育見習、實習等實踐環節加強語文能力訓練,改革目前單一的教學評價模式,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語文能力的考核。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大學語文;語文應用能力

一、靈活處理教材,合理開發教學資源

教材是大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關鍵。目前學前教育專業選用的大學語文教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根據選文內容的接近來進行歸類,“以精美文章為實體,力求用選文的典范性來達到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主要目的”[1];另一類是是按照時代先后順序或體裁不同來編排,力圖通過對文學史的梳理提高學生對文學發生發展及各類文體的認識。這兩種編排方式各有優勢,但都有過多關注大學語文的審美性、人文性,而忽略其基礎性、工具性的缺憾。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在充分利用原有教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有效利用有限課時,靈活處理教材,淡化學科本位,彰顯學前教育專業特色,促進學生掌握與職業相關的語文應用能力。以徐中玉編寫的《大學語文》教材為例,在講解唐詩宋詞等韻文體文學時,除了以經典篇目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外,可以適當介紹詩詞的韻律和節奏,適當讓學生參照古代詩詞用韻規律和節奏來學習創作兒歌等幼兒文學作品;在講授《垓下之圍》這樣的歷史散文時,在讓學生在感受司馬遷、項羽的人格魅力的同時,可以把重點放在古代敘事文體人物描寫重在細節而不在心理等文學規律上,讓他們在寫作中借鑒;在講解《諫逐客書》等古代散文的時候,可以告訴學生公文也可以寫得如此有美感,讓他們在借鑒李斯的表達方式的基礎上,用白話文創作一篇公文作品。總之,使用教材的時候,要在不犧牲審美目標的前提下,盡量貼近現實,貼近學生的職業需求。有研究者感慨:“基本上還沒有‘適崗’‘適合專業’的學前教育專業專用的大學語文教材。”[2]但教材不是萬能的,即使有了學前教育專業大學語文教材,也不可能適應所有學校、教師和學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最大限度的利用校內外資源,多方面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增添一些有專業特點、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如古代文學可增加古代神話、傳說,現代文學部分可增加葉圣陶、鄭淵潔等作家的經典作品,外國文學可增加安徒生、拉格洛夫等作家的經典作品。同時,在開發課程資源時,也應充分考慮當地文化資源,以作者所在的四川地區為例,可以將學生們從小就耳濡目染的三國文化以及李白、杜甫、揚雄、蘇軾、郭沫若等文學名家留下的遺跡、傳說等作為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既能讓學生感受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能通過布置實地調查報告、小論文等作業的方式,訓練學生語文應用能力。

二、開展語文大課堂,拓展學生視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厚積才能薄發,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不是僅僅依靠幾十個學時就能取得明顯成效。因此,大學語文的教學不應僅局限于課程本身,而應從既提高學生文化素養也提升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角度出發,開展語文大課堂,構建一個融文學、交際口語及實用文寫作于一體的較完善的課外延伸教學體系,以便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能根據自身需要自由選擇,使大學語文走向更為廣闊的大課堂。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在學校網站上開辟“大學語文教研網”,設置“教研新聞”“網絡課程”“優秀影視作品”“學生自作”“經典篇目研讀論壇”“人文講壇”“視頻資料”等欄目并及時更新相關內容,使之成為介紹學前教育專業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成果、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重要陣地。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有針對性的開設公共選修課程,以彌補大學語文課時少、針對性不足等缺陷。如為滿足部分學生提高閱讀、欣賞水平的需要,開設“名作欣賞”“兒童影視賞”;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開設“實用寫作”“兒童文學寫作”;為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應對社會和自我推銷的能力,開設“演講與口才”“實用口才”等。三是開展“人文講壇”活動,不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名家文學講座視頻,邀請校內外專家組織文學專題講座,用貼近現實、觀點新穎的講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推動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四是將語文大課堂與學校藝術節、讀書月及學生文學社團活動等相結合,為學生擬定閱讀篇目,加強對學生寫作、演講、辯論、墻報、朗誦、講故事等活動的組織和指導,辦好校報文學欄目,指導學生辦文學社團刊物,推薦優秀學生在公開出版的刊物上發表習作。總之,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斷拓展學生視野,訓練學生語文應用能力,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在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個性和特長的同時,把大學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語文能力。

三、結合實踐環節,加強能力訓練

實踐教學是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實踐教學不僅是理論教學的補充,而是與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雙軌課程體系”[3],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育體系包括職業技能實訓、幼兒園教育見習、幼兒園專項教育實習、幼兒園頂崗實習等四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層次和環節[4]。在這四個環節中,教師口語、歌曲彈唱、講幼兒故事、教案寫作、說課、幼兒園語言教學等內容都與語文應用能力息息相關,這就需要學生圍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不斷加強語文應用能力的訓練。例如:在聽的訓練中,除了基本的聽辨能力之外,還要讓學生掌握針對不同群體(如幼兒園同事、家長、幼兒)時的聆聽技巧和相關禮儀。在說的訓練中,除自我介紹、講幼兒故事等常規訓練外,還要把學生放在模擬或真實的幼兒教育活動情境中,通過應聘面試、與家長或幼兒溝通、說課等形式,深刻理解不同的說的方式以及聲音的輕重緩急等不同的表達效果。在讀的訓練中,除了要多讀兒歌、幼兒詩、童話、科學文藝等幼兒文學作品,加強自身閱讀理解能力外,還要學會通過具體作品挖掘幼兒文學獨具的稚拙美、純真美和荒誕美,學會恰當使用朗讀、講解、表演等方式指導幼兒進行文學閱讀。在寫的訓練中,除了要學會說課稿、教學計劃、見習實結、聽課筆記、教案的寫作之外,還要全面掌握幼兒文學作為“人之初”文學的基本特點,學會各類幼兒文學體裁的創作和改編。當然,在加強學生訓練的同時,也要求大學語文教師要學習一些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充分掌握幼兒語文教學的特點和規律,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如對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幼兒文學作品、歌曲,要指導他們正確理解意境,分析音韻、節奏等方面的特點;在教師口語方面,要指導他們通過正確的訓練方法,形成富含人文情感、富有幼兒情趣、能彰顯師表風范的優雅的職業口語;在學生見習過程中,可指導他們如何聽幼兒語言教學課,如何作聽課筆記;在教育實習中,要加強對教案寫作、說課、上課的指導。可以說,語文應用能力貫穿在整個實踐環節中,是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因此,結合實踐教學,加強語文應用能力的訓練,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為將來更好從事幼兒教育事業打下良好基礎。

四、更新評價模式,注重過程和能力考核

無論什么學科的教學,都需要一套相應的評價機制。目前,學前教育專業語文教學主要采用試題考試的方式,試卷內容主要由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的語文基礎知識或再加上某一方面的寫作題目組成,評價方式單一、可信度低,對學生平時的創造性表現以及語文應用能力難以有效評價。梅健對重慶21所高校的調查表明:“考試分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差較大。一般情況下,為了方便學生就業,只要選修了大學語文課程,教師最終會給學生一個體面的分數,而這個簡單的分數并未能真實反映出大學生掌握和運用母語能力的實際狀況。”[5]同時,這種評價模式也難以有效的促進師生和大學語文學科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評價模式,從不同角度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情感。一是化整為零,采用多次測試的方式代替目前單一的試題考試方式,例如可以采取月考的方式,每月對所學某一方面的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考核,降低期末考試成績的權重,這樣既可以反映出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又可以促使學生的學習。二是把考試重點由基礎知識變為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語文應用能力,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教師職業口語能力、幼兒文學解讀能力、幼兒文學作品創編能力等納入評價范圍,并分次考查。三是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間評價相結合,在每一個評價環節科學制定三種評價的比重,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內在思維過程和能力的養成,彌補單一教師評價的片面性和主觀性。

作者:李延芳 楊興涓 單位: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卓霞.論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語文教育[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9(12):152-153.

[3]王建華,唐敏.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0(5):29-32.

[4]蔣榮輝.學前專業“一體兩面四層次”教學模式的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3(11):164-166.

[5]梅健.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與問題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