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的培養策略

時間:2022-04-29 11:36:45

導語: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的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的培養策略

隨著全球環境污染情況的不斷加劇,加快環保意識在全民中的滲透對減少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環境有著積極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在學前教育階段引導幼兒形成環保意識,從而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行為習慣。基于學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幼兒環保意識培養方面主要依靠外部引導,因此,教師應當創新傳統教學理念,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將環境保護意識融入學前教育的各環節之中,真正落實環保意識培養從娃娃抓起的任務。作為少年環保科普叢書之一的《淡水干涸的危機》(葉欖、孫君,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版)以地球水資源污染、浪費等為主要內容,以通俗化的語言和直觀的圖片向廣大青少年讀者介紹因人類活動所導致的環境危機,以及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水資源的重要性、緊迫性,從而引起廣大青少年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淡水干河的危機》全書分為九個章節,第一章對地球與水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全面介紹,強調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第二章梳理了水的來源、特性、類別,以及水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第三章將水在地球上存在的幾種形態以文字和圖篇的形式進行展現;第四章把水在自然界的循環過程比作“旅游”,使介紹內容更加形象,便于青少年讀者理解;第五章在指出中國水資源現狀的基礎上,對中國偉大水利工程進行介紹,在分析祖國基礎建設能力的同時,也直面中國水資源分布的結構性失衡;第六章從未來發展的角度指出了造成當前水資源污染與地下水缺失的原因,并對世界各國所采用的節水措施進行介紹;第七章以擬人化的方式描述魚兒所面臨的水環境污染情況,同時向青少年讀者傳授幾個有效的節水竅門;第八章對目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水危機類型進行介紹,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富營養化和海水入侵;最后一章分別就控制人口增長、重建生態系統、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及生活中的節水策略等水資源保護手段進行介紹,使廣大青少年讀者掌握保護水資源的具體方式方法。從現實教育意義的角度來看,《淡水干涸的危機》在內容選材上很貼近青少年的實際情況,通過幼兒教師的再加工,可用于學前教育中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然而,為適應學前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應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環保意識培養策略與途徑,才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環保意識培養中內容選擇的適應性。學前教育中的環保意識培養主要是通過幼兒教師的口耳傳授的方式實現,由于學前階段的幼兒在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自主意識并未形成,單純的語言教育效果并不明顯。

因此,根據葉欖、孫君在《淡水干河的危機》一書中所采用的表述形式,結合現代學前教育理念的相關要求,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的培養應當適應幼兒的理解與認知水平。例如,在講述廢舊電池對土壤資源、水資源帶來的危害時,可借鑒《淡水干涸的危機》中第四章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現水的循環過程,利用互聯網資源搜集有關廢舊電池中有害物質泄漏后在自然循環中對土壤、水的危害,以及由此被人類吸收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針對這一內容的教育,幼兒教師可通過手繪卡通動畫方式為幼兒講述“一枚廢舊電池‘旅行記’”的故事,借助合理的情節設計,使幼兒對亂扔電池這一行為產生深刻認識,并能夠在生活中主動將廢舊電池放入專用回收箱。所以,環保意識培養中內容選擇的適應性最為重要,一旦環保教育內容超出幼兒認知范圍,其參與積極性與主動性將明顯降低。其次,學前教育中以情景教學為主要形式的環保意識培養。情景教學法在傳統教學中有著一定的應用,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絕對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的參與,導致學生在情景教學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與之相比,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培養所使用的情景教學策略則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幼兒教師主要負責情景教學內容的設計,同時引導幼兒完成情景教學過程。以《淡水干河的危機》第七章所講到的水資源污染對魚兒帶來的影響為例,幼兒教師在情景設計中為學生安排不同的角色,通過課堂排練的方式對不同角色的形象塑造進行創新,通過對話、肢體語言、燈光等完成一場生動活潑的表演,直觀展現水資源污染后魚兒生活環境惡化,并積極鼓勵作為觀眾的幼兒對表演進行“點評”,以及說出自己在水資源保護方面的認識。相比較傳統學前教育中說教式為主的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滿足了幼兒愛模仿、愛表現的特點,通過幼兒的積極參與活躍學習氛圍,使幼兒在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的同時,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第三,環保意識培養下的親子教育模式構建。學前教育并非僅有幼兒教師參與,家長共同參與下的親子教學同樣重要。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其環保意識相對較高,能夠掌握多種環境保護方法,但是,為推動學前教育中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幼兒教師在鼓勵家長共同參與幼兒環保意識培養課程的同時,豐富環保教育內容,創新環保教育形式,使家長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不僅如此,幼兒教師應與家長之間建立長期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及時了解家長在生活中對幼兒環境保護意識的言傳身教,提醒家長通過個人行為引導幼兒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淡水干涸的危機》中第五章所提到的中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失衡問題所建設的重大水利工程,家長可陪同幼兒共同觀看相關紀錄片,并為幼兒進行講解,這也是環保意識培養下的親子教育模式構建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全國范圍內正在宣傳垃圾分類為例,垃圾分類能夠最大限度地對垃圾進行再利用,發揮垃圾的“資源”價值,同時減少焚燒、掩埋垃圾的數量,降低傳統垃圾處理方式對環境的破壞,構建更加和諧的生態環境,在生活中,家長應向幼兒灌輸垃圾分類思想,強調垃圾分類的意義,將垃圾分類標準作為日常學習的內容之一,使幼兒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然而,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環境保護意識培養下的親子教育模式構建同樣存在問題,即成年人在思想意識方面更加成熟,無法以幼兒的視角分析問題,因此,幼兒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方面普遍存在缺乏耐心、方式錯誤等問題,這需要幼兒教師及時介入,對家長的錯誤行為進行制止,并指導家長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完成親子環境保護意識教育。第四,將環境保護教育融入幼兒園環境建設之中。這里所提到的環境建設并不僅僅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包括文化環境建設。

基礎設施環境建設中的環境保護是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娛樂場地建設、生態養殖場等,而文化環境建設中的環境保護意識體現則更加豐富多彩,如墻畫、圖書角、環保宣傳欄、環保小活動等,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幼兒的環保意識會不斷加強。例如,幼兒園可定期開展有關環保意識培養的小活動,組織幼兒以環境保護為題材的表演,表演形式可以為舞蹈、小品、朗誦等,幼兒園邀請家長共同觀看,并對參與表演的幼兒進行獎勵。但是,在環境保護教育與幼兒園環境建設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規避相關安全風險,除教學環境建設選用材料符合指標外,還包括文化環境建設內容與形式的選擇,避免超出幼兒的思想認知水平。最后,完善學前教育中的環保意識培養體系。

幼兒環保意識培養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幼兒對環境保護的認知不足,因此,傳統教育模式與幼兒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方面存在著明顯的適應性問題,這也是現階段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培養的重點內容。為此,幼兒園方面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學前教育中的環保意識培養體系進行完善,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加強現有幼兒教師隊伍環境保護意識培養,使全體幼兒教師在環境保護意識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從而能夠在學前教育中避免主觀意識上的分歧,例如,垃圾分類中對干垃圾、濕垃圾的區分,應當以政府部門的信息為準,而并非個人主觀意識上的分類標準;第二,推動互助環保教育模式,通過與地區高校、社區、環境保護機構建立聯系,組織幼兒參觀與環境保護相關內容,如環境保護技術、社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環境保護相關違法案例等,使幼兒能夠全面接觸環境保護信息,促進個人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第三,制定科學的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目標,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根據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對象的實際情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培養目標,以確保教育內容未超出教育對象的理解范圍,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效果,針對學前階段幼兒環保意識的培養目標應當為形成初步環保意識,并能夠在生活中規范自身行為,區分大多數行為是否滿足環保要求等。《淡水干涸的危機》以通俗易懂的內容組織形式介紹水資源的重要性,以及水資源污染與浪費帶來的危害,為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的培養策略與路徑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資源選擇過程中,需考慮到動漫影像資料與紀錄片資料的篩選原則。《淡水干涸的危機》中的第八章所提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資源富營養化、海水入侵等現象,由于幼兒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為避免高烈度圖片、動畫產生的負面影響,幼兒教師應謹慎使用實景素材。例如,美國著名政治家艾伯特•戈爾在呼吁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難以忽視的真相》作為其代表紀錄片以實景素材、動漫素材相結合的方式對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危害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即實現了環保意識的宣傳目的,也考慮到不同人群在觀看該紀錄片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低齡人群,這使得該紀錄片的受眾群體大大增加。學前教育是幼兒思想認知形成的重要階段,幼兒是國家的未來,是未來世界的主人,在全球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學前教育中環保意識的培養能夠有效解決因主觀意識而產生的污染環境的行為,使其形成根深蒂固的環境保護意識。作為學前教育中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的執行者,幼兒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互聯網資源在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方面的優勢,選擇與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目標相一致教育內容與方式,與家長共同配合,使學前教育成為幼兒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的“第一站”。

作者:徐瑩 單位:駐馬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